浅谈学好语文之技巧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好语文教材就是为了“读课文,想语文知识,想语文知识如何运用于写作中,写作文就去想课文,想如何运用课文知识”,通过巧读语文教材来掌握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
  【关 键 词】 巧读;熟读;技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同样是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例子,即要学好语文知识,就要学好语文这位引路人——语文教材。那么如何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呢?下面我将对如何巧解学语文方法提几点看法,供同学们借鉴:
  一、从课文作者了解作者所写文章的时代信息及写作意图
  同学们,时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会不同,作品的文体也不同。如我们学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文章时发现,他们的写作风格完全不一样。李白富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豪迈气概,而杜甫则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沉郁、顿错的气息。在对比中我们不难了解同样生活在唐王朝的两位大诗人,一位生活于盛唐时期,而另一位则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因社会现实不同而两位作者写出来的作品要表达的写作意图也就不同。为此,同学们若在学课文之前就知道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活状况及身份、地位就很容易洞察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和要反映的社会状况。当然学有所用,写作时为了表达作者的心声,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就应该知道写文章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想。
  二、从把握课文主旨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学们学课文一定要细心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即把握课文的主旨。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找出作者在所写文章中哪儿有所感悟,感悟是什么,并且深入思考为什么悟于此,而不悟于彼,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悟出作者表达课文主旨的方法,使自己作文中主题思想鲜明而突出。如品读杨朔的《荔枝蜜》就要掌握作者由物及人、产生联想、层层拓展深化主题的方法;细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就会体会到作者由痛惜一只遍体鳞伤的小鸟上升到痛惜被蹂躏,被践踏的祖国,从而表达了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精读《故乡》就要明白闰土的命运是等级森严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可见了解文章的立意要学会联想、层层拓展,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提炼。在读中领悟,就会慢慢运用于写作之中。
  三、从课文所选材料中得到启示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即使是平凡小事也意味深长,即使写同类人,选材也各具特色。如杏林子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探讨生命问题时抓住“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这些本来是寻常的小事,作者却捕捉到生活中最美的东西,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绝不辜负生命,决不让生命从自己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褔遇祸,或喜或忧,都要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从而引发读者更深的生活感受。其实,文学素材都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同学们平时要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养成观察事物、观察社会和生活的好习惯,抓住闪光的瞬间,使文章选材别具一格,新颖而有深意。这便是课文选材实例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四、从课文写作手法中和结构思路中了解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特点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这条路,好文章是决不乱走的,学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怎样写下去,跟着他走,并理解为什么这样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依“路”而走,有方法特点可循的。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郭沫若的《雷电颂》和高尔基的《海燕》则运用了象征手法,鲁迅的《故乡》、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等课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这些文章表现手法运用灵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一开篇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巧设悬念,别出心裁;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写的《杨修之死》就妙用插叙,扣人心弦;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又运用倒叙,先声夺人,这些文章记叙方法灵活多变。因此,同学们读课文时就是要识“路”、得“法”,即借鉴名篇佳作的写作手法和记叙方法,悟出其布局谋篇的方法特点,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灵活安排自己写作时的结构思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从课文优美的措辞造句中巧学巧用语言
  中学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用词含蓄凝练,有的语句精妙传神,有的遣词造句准确生动,有的擅长描写,有的工于修辞。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时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写得非常精彩,能用符合儿童心理的语言来叙述事物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春、夏、秋的景物,还把不同时节的形、声、色表达出来,而且写作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用词准确生动,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技巧;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勾画了出来,同学们若能熟读成诵,就会揣摩出巧用比喻修辞的妙处。其实,同学们只要通过学课文就能从里边积累大量的“清词丽句”“精段美文”,当然要积累这些美文还离不开平时的强化记忆,烂熟于心才能琢磨出遣词造句的技巧,学会用精妙、简洁、典雅、准确的词汇来说话和作文。
  总之,学好语文教材就是为了“读课文想语文,知识,想语文知识如何运用于写作中,写作文就去想课文,想如何运用课文知识”,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巧读、熟读课文中架起读书与写作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刘诗伟. 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闫克远.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J]. 学周刊,2012(11).
  [3] 何建红. 语文教学中巧读课文[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4(9).
其他文献
【摘 要】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没有了拼音这个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拐杖”,我们该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呢?本文根据汉字“形音义”相统一的特点,挖掘汉字文化内涵,结合“部编本”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识字教学,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从“循‘音’而教,在诵读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韵律美;循‘义’而教,在看图识字中感受漢字的意蕴美;循‘理’而教,在字理识字中感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中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让这些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交流中,听懂、理解教师的话语和同伴的交流,尤为重要。同时,学会倾听,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 倾听;精华;课堂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
【教学设想】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一篇日本童话,主要讲了狐狸妈妈与小狐狸之间的感人故事,从中能感悟到母爱的伟大。为了能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读是一个关键。起初,让学生初读课文,能初步感悟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接着,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段,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狐狸妈妈寻找食物的艰辛,及在危机来临时的奋不顾身。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悟母爱,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动画片——《猫》、影片片断
职业电竞的两面:高光与至暗  职业电竞的不确定性,17shou(17战队《绝地求生:大逃杀》职业选手)深有体会。2018年的PCPI S2(《绝地求生:大逃杀》中国区邀请赛第二赛季),17shou成功举起冠军奖杯,这个本该在PCPI S1时拿到的冠军奖杯并未给 17shou带来更多的激动情绪。在PCPI S1上,17shou带领的17战队在领先的情况下失误,将冠军拱手相让,17shou在赛场上失声
【摘 要】 汽车马力足自然开得快。学生学习动力足,学习自然就有劲头。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学生群体中以游戏作为一种方式,以竞争、合作为手段,以奖惩为催化剂,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加足油,鼓足劲,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所进步。  【关 键 词】 PK;学习心理;学习动力  学校、社会的舆论导向,父母家庭的过高期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不少学生难以承受。于是在学习中,他们产生了各种各
【摘要】看一个教师称职与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能否教好学生(教书育人),只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就能够基本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即:一、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二、储备严谨的科学知识;三、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坚持饱满的教学热情;六、掌握精彩的讲授语言。本文就浅述了怎样做到这六个方面。  【关键词】教师;教书;称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工作六个字,看似很简单,有人认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才是教学的本质,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目标”。老师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而“学”也离不开“教”,“教”引导“学”。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会受到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个体差异、校园文化资源、课堂评价和教师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策略紧密相连,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
【摘 要】 问题导学设计普遍应用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但不少教师在问题设计中有几个突出的问题存在:一是课堂问题太多,学生应接不暇,穷于应付;二是问题太浅,问题的处理停留在一问一答之间,没有深度思考。要提高问题导学的质量,关键还在于合理选择与呈现问题。  【关 键 词】 问题导学;障碍点;提升思维;化学教学  “问题导学”作为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学方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如何才能克服课堂中提出问题的
【摘 要】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切实落实语文新课标修訂中关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遵循“目标性与系统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全面性与灵活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原则,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分阶段、分类别地有效开展课前5分钟小活动,积极为全体学生搭建开发潜能、锻炼能力、突出特长、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 键 词】 创新;课前活动;核心素养;实践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让学生课业合理化。除了注意作业的方向性、层次性、兴趣性外,更要注意作业的多样性,要尽可能地优化设计,使作业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从而实现我们的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语文;作业设计;兴趣性;自主性;实践性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反馈、调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