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生心理规律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y8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教学改革不仅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著手。
  一、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简单地说,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中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
  2.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兴趣高涨,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会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这样也可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二、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求知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的反映的综合。学习心向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催化作用和动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下面是"镜子改变了什么"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照镜子吗?
  师:教师在照镜子时,镜子里面是举着右手的,请问教师举的是哪只手?
  (说明:学生可自己照镜子操作)
  师: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
  (说明:老师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验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
  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高×2
  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
  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
  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从而得出:
   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高×2+长×宽×2
   =(长×高+宽×高+长×宽)×2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四、教给问题解决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如地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试误说。他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景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调整思路,另行出击,教师应及时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学"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时,学生由于受"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的干扰,首先会想到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减,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选择其中一个分母,把分子相加减;也可能选择其中一个分子,把分母相加减;最后可能会想到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再进行计算。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思维一旦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其他文献
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适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期刊
学校管理首先是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传递者、实践者,学校通过教师把学校文化传递给学生,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下面笔者谈谈
【摘要】 外在学习动机内化是指个体在学习中通过对事物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较高的自我决定感,将学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认同经验与自我调节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相关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合理理由、对冲突感的承认和选择感是三个关键的支持自我决定促进内化的发生条件;支持自我决定条件下内化的数量受促进因素的影响。由三个或两个促进因素支持自我决定的情况比与由一个或零促进因素不支持自我决定的情况相比,内化的发生数量更多。整
【摘要】 小组学习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谈谈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方式——小组学习,小组的成长,运行,管理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表达了一些感受。   随着现在教育形势革新,在区教研室和学校的带领下,全区教育系统掀起了一场教育教学新改革——构建高效课堂,许多老师采取小名师教学模式或者小组学习模式等等,许多班级也改变以往的排位方式,一小组坐在一起,我的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专业化人才,更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合作型、个性化人才。语文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强化学科课程所缺乏的教育内容,要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辟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使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而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注重在实际情境中,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体验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
期刊
目的:观察调平康片对伴焦虑症状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的影响,试着探讨其降压及改善焦虑症状的机制。  方法:采用I型设计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
期刊
【摘要】 自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状态。对学生来说,自信心是奋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是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是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有了自信心,不仅在比赛中处乱不惊,应變自如,而且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产生威胁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关键词】 自信心 体育   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