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番上下求索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定位品德教育的过程,更是对自身德育观不断追问、探寻、确立的过程。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真正立足儿童,走进儿童世界,教材的编写才能真正为了儿童。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25-03
  笔者曾在数年前参加过教材编写,但都是在专家的引领之下,亦步亦趋地跟进。即使被首肯,也颇有点碰点子吃糖的意味。2011版品德课程标准的推出,意味着我们使用12年之久的现行教材必须退出历史舞台,新教材的编写自然也就摆上了议事日程。笔者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再次走进了教材编写组。
  从梳理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开始,到学习领会主编的思想,在构架上层建筑的同时,我们也在厘清各年级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对应要点编制教材框架。在“洗脑”的同时,我们也在“重建”。这是一段艰辛而幸福的过程。
  高高在上:在自我否定中痛定思痛
  笔者需要编写的第一个样章是五年级下册《联合国》。对应的课程内容再熟悉不过:“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经前期研讨,这课由3个环节构成:徽章、旗帜;联合国大会;组织、职能。笔者需要做的就是围绕这3个关键词编写教材达成目标。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唤醒意义、价值,我们应该把教育引向意义和价值。”主编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回响,笔者就一个猛子扎了进去。很快,第一稿新鲜出炉了。按理说应该如释重负,但笔者反倒心事重重:自己只是围绕这些关键词做了一个简单低级的搬运工,各环节之间并没有紧密关联。这一稿直接就被笔者自己否定了。
  为什么会这样?痛定思痛,笔者不断追问自己:
  课程标准,我独立解读过吗?
  当下儿童,我真正了解过吗?
  主编意图,我认真揣摩过吗?
  这3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先说课程标准。早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初,笔者就做了一份“硬功课”:研读新课程标准,整理其中首次提出的对旧课标修改之处,并用红笔进行了批注。但是,笔者在编写教材之前并没有温故而知新,反倒将其抛之脑后。
  对照旧课标,新课程标准内容增加了“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一课教材中应有所体现,而且是要占据主要篇幅的。对照3个环节,毋庸置疑,“联合国大会”“组织、职能”均可涉猎。而笔者编写的第一稿中却了无踪迹,此为一大败笔。
  至于儿童,更是被笔者抛在了九霄云外。虽说笔者一直在高年段任教,而且旧教材中也有联合国的内容。但闭门造车的第一稿,笔者面对的完全是自己假想中的儿童,假想中儿童的不惑。这是败笔之二。
  主编在编写例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问自己4个问题:这课的理念是什么?彰显的优秀传统是什么?传承的生活智慧是什么?真问题又是什么?”笔者也试着回答过:这课的理念是培养合格现代公民;彰显的优秀传统是“若想别人怎样待我,我就应该怎样待人”;换位思考是可以传承的生活智慧;而真问题是之前教学时孩子们所提出的“联合国有用吗”。现在想来,笔者的这些回答都是蜻蜓点水,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怎么办?
  一切从头再来。
  自上而下:在儿童世界中贴地飞行
  课堂的主人是谁?当然是儿童。我们编写的教材又是为了谁?当然还是儿童。走向儿童是当务之急。
  带着3个问题,笔者分别走进了五年级的3个班级:关于联合国,你已经了解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很快,下发的139份问卷调查全部回收。对联合国一点不了解和所了解的信息完全错误的学生为54人,占总人数的38.85%,五年级学生对联合国都有哪些了解呢(见表1)
  学生知晓度位列前三甲的“加入的国家”“总部所在地”“属国际组织”比例也远低于总人数的1/3。可见,新教材将这一内容由原来的六年级下调至五年级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此乃万里长征第一步。
  作为小学生,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联合国?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
  对于联合国,你有哪些困惑?
  此时,笔者的教学进度已到六年级下册《在联合国作报告》一课。通过交流,笔者发现六年级学生对联合国颇有了解。此时,笔者刚好接连要上两个班的课。近水楼台先得月,带着这3个问题,笔者又走近了六年级孩子。经过一番思辨,他们如是说:“了解联合国有利于我们知晓其作用、了解世界、规划未来职业、培养全球意识、明确发展趋势、探寻与我国关系,从而学会使用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享的权利、尊重他人及他国权利、保护儿童权益。”简而言之,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熟悉规则、为我所用。
  孩子们经过讨论和辨析,又将尚需了解的内容与目标进行了一一对应(见表2):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有了他们的智慧,受到他们的启发,笔者对于3个环节的主次有了明确定位。
  自下而上:在解决问题中凸显意义
  五、六年级孩子关注的问题颇有深度:“为何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这5个国家与‘非常任理事国’有何区别?”“联合国给各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好处?”“联合国究竟是全球立场,还是强国立场?”“联合国会不会为了利益,背弃和平?”“既然都有了联合国,为什么还会有战争?”“联合国秘书长为什么不能来自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的权力是谁赋予的?”……
  这些现有教材根本没有涉及的问题,恰是儿童,当然也是我们所有地球公民都在思考、探究、感悟的;恰是课堂,当然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反复思考和面对的真问题。我们的教材只是为儿童打开这些人生困惑、人生真谛的一扇窗口,唤醒和激发他们逐步学会认知、辨识、判断和选择。
  因此,在教材编写中,笔者对3个环节进行了重新架构(见表3):
  如果用更直观的图表来展现这3者之间的关系,那就应该是这样的(见表4):由表及里、步步为营、直抵内核。
  对于主编让我们自问的4个问题,如今,笔者有了新的解答:
  理念:培养具有全球意识、能够遵守并运用规则保护权益的现代公民。
  传统: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期盼。
  智慧:各方会谈和平对话,是解决问题、化解争端的有效途径。
  真问题: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离我们有多近?联合国与中国的关系怎样?
  这些如何在教材中予以呈现?笔者又作了如下布局(见表5):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定位品德教育的过程,更是对自身德育观不断追问、探寻、确立的过程。品德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当下的品德教育应以经典传承传统,让儿童成为有根的中国人;用智慧启迪未来,让儿童成为浸透文明的现代公民。那么,我们的教材就应该凸显“传承”“唤醒”“追求”,而传承智慧、唤醒动机、追求价值,更应是我们品德教师矢志不渝的坚守。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致力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设立之初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  一、研制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背景与意义  1.国际趋势: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对学业标准的研究日趋规范  当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如何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与探索,其中,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领域在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革,基于标准的学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是党的十八大的一大亮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这一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以《生活与哲学》教学为例,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观点”,阐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科学性  生态
当教研组长已多年的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我们的听评课成效究竟有多大?毋庸置疑,任何一堂课上所呈现的信息都是十分丰富的,所关联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是非常多样的。相比之下,我们教师的听课本上留下的常常只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比如数学课的 “复习”“新授”,语文课的 “讲读”“指名朗读”等等,这些充其量只能算作教学流程;又或是埋头记下教师提了什么问题,学生作出了怎样的回答,等等。
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强调人不仅应该对同类有“怵惕恻隐之心”,对鸟兽有“不忍之心”,对草木有“悯恤之心”,甚至对非生命的瓦石也应该有“顾惜之心”。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人生三书》中反复感叹“冷酷与荒凉之宇宙”和“孤独与苦累之人生”,并认为苦难是道德产生的根基,因为苦难激发了人类的悲悯,而正是这种悲悯之情激发人以道德超越苦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化,概言之,就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化。社会转型的背后,不仅有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有人的形象的转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时代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当代社会转型必须要求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公民是现代人的典型表征。培养公民,是当代
人物速描  于荣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校长。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学校管理创新典范校长,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德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特聘德育专家。    从17岁参加工作开始,在长达40年的从教时间里,由一名村小代课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校长,于荣学走过了
【个案描述】  宁宁刚报到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样爱说话,也不主动与他人交往。军训过后,同学们都已打成了一片,只有他还落着单。本以为这是他刚进入新学校、新环境的应激反应,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宁宁依然没有太大变化,这不免让我有些担忧。  经同学反映,宁宁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合几乎都不说话,始终微闭着嘴唇,拒绝用口头或肢体语言与任何人交流;每当我试图与他沟通时,他都是一动不动;任课老师也发现
摘 要立足学生生活,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真情表达;尊重儿童天性,促发其道德行为,才能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真实有效。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学生生活;课堂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7-0043-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堂日益生动起来。但在繁华热闹的背后,品德课堂“失真”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活动花样繁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了广阔的教学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广州市荔湾区借助教育局网站平台,带领全区品德课教师,开展了“开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尝试构建起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它不仅为品德课教师提供了可信、可学、可借、可研的丰富资源,更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借助“教材研读”,强化“标准意识”  网络资源
教育部:号召学生过“有意义的暑假”  7月5日,教育部就做好2013年中小学生暑期工作的有关事项提出一系列要求。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让孩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教育部要求各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