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追求有对象感的大语文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121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以《季氏将伐颛臾》教学为例,从教材简介、对象、策略、目标预设、教学环节等方面探索语文教学的深度感、历史感、现代感、对象感。
  关键词: 《季氏将伐颛臾》 大语文观 对象感
  一、教材简介与分析
  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语文》,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教材出版于2000年,而近十年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学术氛围的进一步活跃,学术包容度的进一步扩大,关于“国学”、关于孔子、关于《论语》,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特别是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欢迎,接着便有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为《论语》研究平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据此,教学过程中“作者及作品介绍”、“注释”、“提示”、“思考与练习”等都应当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出新,以弥补教材相对陈旧之不足。
  教材虽称为“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但实质上并无明显的专业指向性。教材固然是“范例之本”,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专业是方向之本,学生是对象之本,生活是目标之本。中国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状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把握不住语文教学之本,教学始终在“本”之外徘徊,用不活教材、教不活学生。
  二、对象及策略分析
  教学对象:五年制师范定向培养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
  “对象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深教有浅教,有雅教有俗教。深不是深不可测,浅不是蜻蜓点水,雅不是故弄玄虚,俗不是俗不可耐。关键在于一个度,所谓“适当”、所谓“切合”,是教学策略操控者必须努力追求、苦心经营的。
  (一)教学对象是大专生。
  作为大专学生,又是定向培养的未来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且要在“大学语文”课上了解中华文化、国学精髓,了解学术态度、学人精神。所以,“大学语文”课应该努力追求文化含量的厚重感,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术感”。
  (二)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容易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轻中重西”,而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本来不应该因“西方化”而丢却母语文化。近年来,世界对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日渐加深。2009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1票反对,通过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截至2013年5月,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厘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
  (三)教学对象是师范生。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教育先师,其教育思想、观念包括其实践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影响至深。作为未来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善于学习“教育”的职业敏锐意识。本文中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与其如“教材《提示》”所说的“为政论散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具有浓厚的论辩色彩”,不如说是一篇典范的“教育叙事”。教师应当具备“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
  以上种种,并非每一点都要平均用力、详细讲解、重点突破,如果这样,语文课势必成为大杂烩、大拼盘。这里就涉及语文教师对“大语文”的理解问题。
  大语文是指建立在现代意识基础上、具有开放视野的语文教学观念。它很容易被误解为“泛语文教学观”,“泛语文”是指缺乏科学认知基础、对语文教学外延和内涵超限度泛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大语文关注的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境界之大,注重的是质的提升。泛语文追求的是语文学科面的延展,追求的是涵盖范围之大、之宽、之泛。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坚守语文的本体性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语文本质观和课堂“对象感”,决定了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大语文”和“泛语文”中有怎样的取舍。
  三、目标预设
  (一)通过对古文的疏通,进一步学习文言常识,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论语》、孔子及儒家思想。
  (三)通过对孔子言论的分析,理解孔子的教育策略。
  (四)通过课堂互动环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黎锦熙先生早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对“国语教学之目的”便运用图示的方式告诉我们:“国语的要旨”包含“形式的”和“实质的”两个方面,“形式的”包含“理解、发表”两大环节,分别要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目标,概括言之,指的是“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运用、艺术上的建造”三大向度;而“实质的”又包含“扩充知识与经验、启发想象与思想、涵养感情与感性”三个层面,最终实现“个性与趣味的养成”。这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指南”,他的语文教学目的论并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他的语文教学观把握得不透、不深、不精,才导致语文教学问题丛生。)
  四、教学环节
  (一)关于《论语》,交流平时学习积累。
  (设计意图:定向培养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爱阅读,有少数学生阅读面广、阅读品位高,且善于思考,对于《论语》,学生并不陌生,但能系统地把握且具有深度的并不多,通过交流一则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论语》的认知程度,二则可以促进学生相互间的阅读交流。阅读交流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常规的阅读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增进阅读理解,可以促使学生进行阅读的理性梳理,可以通过交流拓宽阅读视野,至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就不必说了。)
  (二)根据“注解”通读文章。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注解”自行理解文章,这是阅读古文的基本功,特别是进入大专课程学生阶段的学生,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定向培养的学生自身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只是对于古汉语,他们在阅读方面会存在一些障碍,但教材与一般读物所不同的是,文本中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注解”,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据此及以前掌握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完成基本理解文意的学习任务。少数学生或者在少数字、词、句、段出现理解障碍时,或通过相互交流、或由老师适当点拨,即可完成任务,完全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章的疏通上。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前知识积累,而忽略对知识点“扎扎实实”的掌握,对文意“扎扎实实”的理解。)   (三)情景再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与语体的转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使学生体会孔子的思想及辩驳技巧,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为下一环节的分析与讨论作铺垫。)
  (四)分析孔子言论中所传达的“儒家思想”。
  1.反对黩武;
  2.在职尽责;
  3.以均求安;
  4.以德化民。
  (设计意图:分析“思想”,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意图无需赘述,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读出、弄懂、悟透本文所传达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联。)
  (五)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策略。
  1.批评的直接性: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或者赞赏弟子的篇章不下几十则,而直接当面批评的并不多见。但本文中孔子三次直接地批评:“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则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谓毫不留情,直指要害。教育中离不开批评,更离不开表扬,如何选择最佳时机通过最佳方式进行表扬与批评,全在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智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老师不应闪烁其词。
  2.观点的鲜明性:直陈利害,批评中有引导。孔子的教育绝对不会停留在简单批评的层面,如果仅仅是这样,颜渊就不会由衷地“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篇第九》)所谓“晓之以理”,是教育中常用的策略,但并不是每一位为人师者都能精准地掌握此道的。只有批评,不会观点鲜明地“晓理”的老师现在仍然大有人在,固然有缺乏教育智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立在科学价值观之上的理性思考。
  3.思想的深刻性:一个深陷在日常鸡毛蒜皮中的教师是不会有思想高度的,而思想缺乏高度的教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的。教师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教育行动的敏感度、执行力。“邦域、社稷、国家、君子”是孔子日常思维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他自身内心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因为此,他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这个“理”,是关乎家国之大理,是关乎人伦之至理,是关乎政治之真理。有境界自成高格,没有境界是成不了教育家、思想家的。
  4.表达的艺术性:引用、设喻、反诘。教育表达的艺术性,是一个无需阐述的基本要求。孔子在本次的对话中体现出了高超的表达艺术,达到了“育人”的鲜明效果。
  (设计意图:师范定向培养学生学习《论语》,不仅仅是学古文常识,不仅仅是学《论语》、学文学常识,也不仅仅是了解儒家思想、了解文化常识,还应学“人文”,理解并力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更有别于一般“大学语文”的是,还要学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操作策略。操作策略是建立在教育思想上的。没有教育思想就没有操作策略,更没有好的教育策略,有了教育思想未必会自然形成操作策略,但它比没有教育思想而冥思苦想教育策略要简单、容易得多。本文中孔子的驳论实则上是一次教育批评,它不同于学术辩驳,而是师生之间的一次教育对话。)
  (六)课后阅读补充材料:《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要求有选择性地背诵(至少20则)。
  (设计意图:本环节原本设计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论语》,并选择部分篇章背诵,但考虑到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改为印发老师选定的名言警句,学生有选择地理解并背诵。《论语》言简意丰,其中很多文字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常用语,作为拓展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进一步理解《论语》,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会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学生文化积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七)游戏:从《论语》中选择文字,给人起名,并解释取名所包含的文化追求。
  从学生熟悉的苏有朋、任贤齐、张学友,到国家前领导人王任重、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数学家陈省身、诗人贺敬之、播音员邢质彬、毛泽东子女李敏、李讷,这些人名明显可以看出与《论语》的渊源,要求学生模仿这种给人起名的方式,尝试起一个富有文化含义的名字。
  (设计意图:《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绝对不是无稽之谈。而文化不仅仅只在学术中,同时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语文教学的“高阁”化是语文课的致命失误之一,学生读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中国语文,最终不善、不会使用母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让语文多一点生活的质感是语文应当追求的目标,让语文触摸生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是应有的语文教学观。给人起名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也是一门最需要文化的学问。当今社会,人名无文化、伪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活中与语文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学生不可能都有接触,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做敏锐的文化渗透者,做自觉的文化传承人。本环节说是“游戏”,其实只是课堂文化生成的技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课堂节奏的方式,与有些课堂纯粹追求“热闹”、好看、有趣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有法,教无常法。教学是一项技术,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术。只有真正用心,才能真正有效。
其他文献
摘 要: 沈从文的文体独特性,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此就“文体作家”的四个理解角度,《边城》的结构安排及其与《寒夜》的比较这三个角度作以浅析,发掘其文体的独特之处,感受这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文体独特性 梦幻桃源  沈从文因其文体的独特性,在30年代就获得了“文体作家”这一褒贬合一的称呼。这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出身于偏远的湘西小城凤凰,高
摘 要: 身体话语、身体写作自中国五四文学大拐弯时就已不再是作家讳莫如深的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身体写作已经广泛存在于文学书写的各个角落,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张抗抗的长篇小说《作女》对于男女两性身体的直接描写与议论,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解放在当代的新困境,另一方面巧妙地对当代社会中所谓的精英男性形象做了进一步消解。  关键词: 身体话语 男性形象消解 女性解放  女性解放在五四革命后被中
摘 要: 敦煌社邑文书作为敦煌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文书特点非常鲜明。敦煌社邑文书种类丰富但功能明确,具有多而不乱的特点;文书结构上有着统一与非统一的特点;而文书写作上更有以口语化语言为主、互助为中心的主题内容和说明表达方式为主要技法的特色。敦煌社邑文书所具有的这些文书特点,对进一步认识除古代公文等公务文书之外的实用文书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敦煌 社邑文书 文书特点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摘 要: 老舍是一个乐于为普通老百姓创作、善于表现“小人物”的文学大师。在《月牙儿》中,他把目光逼视到城市的最底层,通过一对母女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揭示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真切地流露出对“小人物”的慈悲和同情。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诗的境界和氛围及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小说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关键词: 《月牙儿》 老舍 艺术生命  《月牙儿》是老舍最为称道的优秀中篇小说,是
摘 要: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横向上对外国留学生“连”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将外国人的“连”字句偏误概括为:错序、回避、泛化及其他偏误四大类。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连”字句 习得考察 偏误  一、引言  “连”字句是指“连……也/都……”组配而成的句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几十年来,学者们对“连”
摘 要: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诵读(大声朗读,读熟)为要,让学生积累诵读经验。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激起兴趣,拉近距离;滋养语感,提升素养;理解内涵,传承文化。作者结合自己《岳阳楼记》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对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积累方法的探索,即读准—读熟—读思—读品,逐层深入地进行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初中学生 文言文 诵读经验积累  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确实存在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刘鸿武先生的著述《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的主要结构及其观点,探讨了文学、史学、想学、艺术等内在的统一与整体精神下的人文科学教育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刘鸿武 人文科学 教育思考  刘鸿武是一位在中国文化熏陶下,受过西式教育并长期从事非洲领域工作的学者。多年来,他怀抱浓浓的人文情怀,关注非洲发展问题;肩负深深的社会责任,关注现代国人的精神生活,相关著述及观点引起了诸多争
摘 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公共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契合当下需要的课程设置新思路和教学改革新设想,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对推进高校公共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并为改进其他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信息化进程,多媒体形式的信息如雨后春笋全面铺开。多媒体技
摘 要:如果说孤独是生命的一种常态,那么尼采与鲁迅的孤独就是这常态之上的先知式的独行。尼采借用他名虚构了查拉图斯特拉,鲁迅用匕首似的文字刻画了过客,二者形象同中有异,异中相同,隔着时间与空间,两者冥冥之中搭起了一座桥梁,展开了东方与西方关于“存在”、关于“人道”的劝说。这是孤独者的力量,也是觉醒的先知们对世人的祈望。  关键词:〖HTK〗 查拉图斯特拉 过客 孤独 困惑 力量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
摘 要: 《我弥留之际》通过一组人物对比展现了生活表象与真实之间的落差,探讨这种落差之下,直面真实人类真切的罪恶及应有的救赎方式。作品由此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生命观。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生命观 主题意蕴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曾多次提及《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 1930)为其作品中最通俗易懂的小说。然而,多年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