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以《季氏将伐颛臾》教学为例,从教材简介、对象、策略、目标预设、教学环节等方面探索语文教学的深度感、历史感、现代感、对象感。
关键词: 《季氏将伐颛臾》 大语文观 对象感
一、教材简介与分析
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语文》,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教材出版于2000年,而近十年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学术氛围的进一步活跃,学术包容度的进一步扩大,关于“国学”、关于孔子、关于《论语》,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特别是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欢迎,接着便有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为《论语》研究平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据此,教学过程中“作者及作品介绍”、“注释”、“提示”、“思考与练习”等都应当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出新,以弥补教材相对陈旧之不足。
教材虽称为“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但实质上并无明显的专业指向性。教材固然是“范例之本”,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专业是方向之本,学生是对象之本,生活是目标之本。中国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状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把握不住语文教学之本,教学始终在“本”之外徘徊,用不活教材、教不活学生。
二、对象及策略分析
教学对象:五年制师范定向培养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
“对象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深教有浅教,有雅教有俗教。深不是深不可测,浅不是蜻蜓点水,雅不是故弄玄虚,俗不是俗不可耐。关键在于一个度,所谓“适当”、所谓“切合”,是教学策略操控者必须努力追求、苦心经营的。
(一)教学对象是大专生。
作为大专学生,又是定向培养的未来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且要在“大学语文”课上了解中华文化、国学精髓,了解学术态度、学人精神。所以,“大学语文”课应该努力追求文化含量的厚重感,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术感”。
(二)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容易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轻中重西”,而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本来不应该因“西方化”而丢却母语文化。近年来,世界对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日渐加深。2009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1票反对,通过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截至2013年5月,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厘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
(三)教学对象是师范生。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教育先师,其教育思想、观念包括其实践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影响至深。作为未来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善于学习“教育”的职业敏锐意识。本文中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与其如“教材《提示》”所说的“为政论散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具有浓厚的论辩色彩”,不如说是一篇典范的“教育叙事”。教师应当具备“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
以上种种,并非每一点都要平均用力、详细讲解、重点突破,如果这样,语文课势必成为大杂烩、大拼盘。这里就涉及语文教师对“大语文”的理解问题。
大语文是指建立在现代意识基础上、具有开放视野的语文教学观念。它很容易被误解为“泛语文教学观”,“泛语文”是指缺乏科学认知基础、对语文教学外延和内涵超限度泛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大语文关注的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境界之大,注重的是质的提升。泛语文追求的是语文学科面的延展,追求的是涵盖范围之大、之宽、之泛。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坚守语文的本体性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语文本质观和课堂“对象感”,决定了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大语文”和“泛语文”中有怎样的取舍。
三、目标预设
(一)通过对古文的疏通,进一步学习文言常识,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论语》、孔子及儒家思想。
(三)通过对孔子言论的分析,理解孔子的教育策略。
(四)通过课堂互动环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黎锦熙先生早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对“国语教学之目的”便运用图示的方式告诉我们:“国语的要旨”包含“形式的”和“实质的”两个方面,“形式的”包含“理解、发表”两大环节,分别要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目标,概括言之,指的是“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运用、艺术上的建造”三大向度;而“实质的”又包含“扩充知识与经验、启发想象与思想、涵养感情与感性”三个层面,最终实现“个性与趣味的养成”。这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指南”,他的语文教学目的论并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他的语文教学观把握得不透、不深、不精,才导致语文教学问题丛生。)
四、教学环节
(一)关于《论语》,交流平时学习积累。
(设计意图:定向培养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爱阅读,有少数学生阅读面广、阅读品位高,且善于思考,对于《论语》,学生并不陌生,但能系统地把握且具有深度的并不多,通过交流一则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论语》的认知程度,二则可以促进学生相互间的阅读交流。阅读交流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常规的阅读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增进阅读理解,可以促使学生进行阅读的理性梳理,可以通过交流拓宽阅读视野,至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就不必说了。)
(二)根据“注解”通读文章。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注解”自行理解文章,这是阅读古文的基本功,特别是进入大专课程学生阶段的学生,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定向培养的学生自身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只是对于古汉语,他们在阅读方面会存在一些障碍,但教材与一般读物所不同的是,文本中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注解”,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据此及以前掌握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完成基本理解文意的学习任务。少数学生或者在少数字、词、句、段出现理解障碍时,或通过相互交流、或由老师适当点拨,即可完成任务,完全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章的疏通上。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前知识积累,而忽略对知识点“扎扎实实”的掌握,对文意“扎扎实实”的理解。) (三)情景再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与语体的转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使学生体会孔子的思想及辩驳技巧,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为下一环节的分析与讨论作铺垫。)
(四)分析孔子言论中所传达的“儒家思想”。
1.反对黩武;
2.在职尽责;
3.以均求安;
4.以德化民。
(设计意图:分析“思想”,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意图无需赘述,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读出、弄懂、悟透本文所传达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联。)
(五)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策略。
1.批评的直接性: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或者赞赏弟子的篇章不下几十则,而直接当面批评的并不多见。但本文中孔子三次直接地批评:“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则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谓毫不留情,直指要害。教育中离不开批评,更离不开表扬,如何选择最佳时机通过最佳方式进行表扬与批评,全在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智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老师不应闪烁其词。
2.观点的鲜明性:直陈利害,批评中有引导。孔子的教育绝对不会停留在简单批评的层面,如果仅仅是这样,颜渊就不会由衷地“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篇第九》)所谓“晓之以理”,是教育中常用的策略,但并不是每一位为人师者都能精准地掌握此道的。只有批评,不会观点鲜明地“晓理”的老师现在仍然大有人在,固然有缺乏教育智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立在科学价值观之上的理性思考。
3.思想的深刻性:一个深陷在日常鸡毛蒜皮中的教师是不会有思想高度的,而思想缺乏高度的教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的。教师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教育行动的敏感度、执行力。“邦域、社稷、国家、君子”是孔子日常思维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他自身内心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因为此,他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这个“理”,是关乎家国之大理,是关乎人伦之至理,是关乎政治之真理。有境界自成高格,没有境界是成不了教育家、思想家的。
4.表达的艺术性:引用、设喻、反诘。教育表达的艺术性,是一个无需阐述的基本要求。孔子在本次的对话中体现出了高超的表达艺术,达到了“育人”的鲜明效果。
(设计意图:师范定向培养学生学习《论语》,不仅仅是学古文常识,不仅仅是学《论语》、学文学常识,也不仅仅是了解儒家思想、了解文化常识,还应学“人文”,理解并力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更有别于一般“大学语文”的是,还要学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操作策略。操作策略是建立在教育思想上的。没有教育思想就没有操作策略,更没有好的教育策略,有了教育思想未必会自然形成操作策略,但它比没有教育思想而冥思苦想教育策略要简单、容易得多。本文中孔子的驳论实则上是一次教育批评,它不同于学术辩驳,而是师生之间的一次教育对话。)
(六)课后阅读补充材料:《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要求有选择性地背诵(至少20则)。
(设计意图:本环节原本设计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论语》,并选择部分篇章背诵,但考虑到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改为印发老师选定的名言警句,学生有选择地理解并背诵。《论语》言简意丰,其中很多文字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常用语,作为拓展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进一步理解《论语》,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会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学生文化积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七)游戏:从《论语》中选择文字,给人起名,并解释取名所包含的文化追求。
从学生熟悉的苏有朋、任贤齐、张学友,到国家前领导人王任重、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数学家陈省身、诗人贺敬之、播音员邢质彬、毛泽东子女李敏、李讷,这些人名明显可以看出与《论语》的渊源,要求学生模仿这种给人起名的方式,尝试起一个富有文化含义的名字。
(设计意图:《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绝对不是无稽之谈。而文化不仅仅只在学术中,同时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语文教学的“高阁”化是语文课的致命失误之一,学生读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中国语文,最终不善、不会使用母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让语文多一点生活的质感是语文应当追求的目标,让语文触摸生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是应有的语文教学观。给人起名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也是一门最需要文化的学问。当今社会,人名无文化、伪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活中与语文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学生不可能都有接触,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做敏锐的文化渗透者,做自觉的文化传承人。本环节说是“游戏”,其实只是课堂文化生成的技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课堂节奏的方式,与有些课堂纯粹追求“热闹”、好看、有趣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有法,教无常法。教学是一项技术,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术。只有真正用心,才能真正有效。
关键词: 《季氏将伐颛臾》 大语文观 对象感
一、教材简介与分析
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语文》,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教材出版于2000年,而近十年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学术氛围的进一步活跃,学术包容度的进一步扩大,关于“国学”、关于孔子、关于《论语》,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特别是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欢迎,接着便有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为《论语》研究平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据此,教学过程中“作者及作品介绍”、“注释”、“提示”、“思考与练习”等都应当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出新,以弥补教材相对陈旧之不足。
教材虽称为“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但实质上并无明显的专业指向性。教材固然是“范例之本”,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专业是方向之本,学生是对象之本,生活是目标之本。中国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状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把握不住语文教学之本,教学始终在“本”之外徘徊,用不活教材、教不活学生。
二、对象及策略分析
教学对象:五年制师范定向培养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
“对象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深教有浅教,有雅教有俗教。深不是深不可测,浅不是蜻蜓点水,雅不是故弄玄虚,俗不是俗不可耐。关键在于一个度,所谓“适当”、所谓“切合”,是教学策略操控者必须努力追求、苦心经营的。
(一)教学对象是大专生。
作为大专学生,又是定向培养的未来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且要在“大学语文”课上了解中华文化、国学精髓,了解学术态度、学人精神。所以,“大学语文”课应该努力追求文化含量的厚重感,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术感”。
(二)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容易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轻中重西”,而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本来不应该因“西方化”而丢却母语文化。近年来,世界对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日渐加深。2009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1票反对,通过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截至2013年5月,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厘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
(三)教学对象是师范生。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教育先师,其教育思想、观念包括其实践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影响至深。作为未来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善于学习“教育”的职业敏锐意识。本文中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与其如“教材《提示》”所说的“为政论散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具有浓厚的论辩色彩”,不如说是一篇典范的“教育叙事”。教师应当具备“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
以上种种,并非每一点都要平均用力、详细讲解、重点突破,如果这样,语文课势必成为大杂烩、大拼盘。这里就涉及语文教师对“大语文”的理解问题。
大语文是指建立在现代意识基础上、具有开放视野的语文教学观念。它很容易被误解为“泛语文教学观”,“泛语文”是指缺乏科学认知基础、对语文教学外延和内涵超限度泛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大语文关注的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境界之大,注重的是质的提升。泛语文追求的是语文学科面的延展,追求的是涵盖范围之大、之宽、之泛。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坚守语文的本体性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语文本质观和课堂“对象感”,决定了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大语文”和“泛语文”中有怎样的取舍。
三、目标预设
(一)通过对古文的疏通,进一步学习文言常识,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论语》、孔子及儒家思想。
(三)通过对孔子言论的分析,理解孔子的教育策略。
(四)通过课堂互动环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黎锦熙先生早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对“国语教学之目的”便运用图示的方式告诉我们:“国语的要旨”包含“形式的”和“实质的”两个方面,“形式的”包含“理解、发表”两大环节,分别要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目标,概括言之,指的是“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运用、艺术上的建造”三大向度;而“实质的”又包含“扩充知识与经验、启发想象与思想、涵养感情与感性”三个层面,最终实现“个性与趣味的养成”。这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指南”,他的语文教学目的论并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他的语文教学观把握得不透、不深、不精,才导致语文教学问题丛生。)
四、教学环节
(一)关于《论语》,交流平时学习积累。
(设计意图:定向培养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爱阅读,有少数学生阅读面广、阅读品位高,且善于思考,对于《论语》,学生并不陌生,但能系统地把握且具有深度的并不多,通过交流一则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论语》的认知程度,二则可以促进学生相互间的阅读交流。阅读交流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常规的阅读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增进阅读理解,可以促使学生进行阅读的理性梳理,可以通过交流拓宽阅读视野,至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就不必说了。)
(二)根据“注解”通读文章。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注解”自行理解文章,这是阅读古文的基本功,特别是进入大专课程学生阶段的学生,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定向培养的学生自身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只是对于古汉语,他们在阅读方面会存在一些障碍,但教材与一般读物所不同的是,文本中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注解”,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据此及以前掌握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完成基本理解文意的学习任务。少数学生或者在少数字、词、句、段出现理解障碍时,或通过相互交流、或由老师适当点拨,即可完成任务,完全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章的疏通上。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前知识积累,而忽略对知识点“扎扎实实”的掌握,对文意“扎扎实实”的理解。) (三)情景再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与语体的转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使学生体会孔子的思想及辩驳技巧,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为下一环节的分析与讨论作铺垫。)
(四)分析孔子言论中所传达的“儒家思想”。
1.反对黩武;
2.在职尽责;
3.以均求安;
4.以德化民。
(设计意图:分析“思想”,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意图无需赘述,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读出、弄懂、悟透本文所传达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联。)
(五)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策略。
1.批评的直接性: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或者赞赏弟子的篇章不下几十则,而直接当面批评的并不多见。但本文中孔子三次直接地批评:“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则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谓毫不留情,直指要害。教育中离不开批评,更离不开表扬,如何选择最佳时机通过最佳方式进行表扬与批评,全在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智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老师不应闪烁其词。
2.观点的鲜明性:直陈利害,批评中有引导。孔子的教育绝对不会停留在简单批评的层面,如果仅仅是这样,颜渊就不会由衷地“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篇第九》)所谓“晓之以理”,是教育中常用的策略,但并不是每一位为人师者都能精准地掌握此道的。只有批评,不会观点鲜明地“晓理”的老师现在仍然大有人在,固然有缺乏教育智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立在科学价值观之上的理性思考。
3.思想的深刻性:一个深陷在日常鸡毛蒜皮中的教师是不会有思想高度的,而思想缺乏高度的教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的。教师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教育行动的敏感度、执行力。“邦域、社稷、国家、君子”是孔子日常思维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他自身内心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因为此,他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这个“理”,是关乎家国之大理,是关乎人伦之至理,是关乎政治之真理。有境界自成高格,没有境界是成不了教育家、思想家的。
4.表达的艺术性:引用、设喻、反诘。教育表达的艺术性,是一个无需阐述的基本要求。孔子在本次的对话中体现出了高超的表达艺术,达到了“育人”的鲜明效果。
(设计意图:师范定向培养学生学习《论语》,不仅仅是学古文常识,不仅仅是学《论语》、学文学常识,也不仅仅是了解儒家思想、了解文化常识,还应学“人文”,理解并力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更有别于一般“大学语文”的是,还要学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操作策略。操作策略是建立在教育思想上的。没有教育思想就没有操作策略,更没有好的教育策略,有了教育思想未必会自然形成操作策略,但它比没有教育思想而冥思苦想教育策略要简单、容易得多。本文中孔子的驳论实则上是一次教育批评,它不同于学术辩驳,而是师生之间的一次教育对话。)
(六)课后阅读补充材料:《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要求有选择性地背诵(至少20则)。
(设计意图:本环节原本设计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论语》,并选择部分篇章背诵,但考虑到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改为印发老师选定的名言警句,学生有选择地理解并背诵。《论语》言简意丰,其中很多文字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常用语,作为拓展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进一步理解《论语》,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会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学生文化积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七)游戏:从《论语》中选择文字,给人起名,并解释取名所包含的文化追求。
从学生熟悉的苏有朋、任贤齐、张学友,到国家前领导人王任重、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数学家陈省身、诗人贺敬之、播音员邢质彬、毛泽东子女李敏、李讷,这些人名明显可以看出与《论语》的渊源,要求学生模仿这种给人起名的方式,尝试起一个富有文化含义的名字。
(设计意图:《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绝对不是无稽之谈。而文化不仅仅只在学术中,同时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语文教学的“高阁”化是语文课的致命失误之一,学生读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中国语文,最终不善、不会使用母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让语文多一点生活的质感是语文应当追求的目标,让语文触摸生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是应有的语文教学观。给人起名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也是一门最需要文化的学问。当今社会,人名无文化、伪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活中与语文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学生不可能都有接触,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做敏锐的文化渗透者,做自觉的文化传承人。本环节说是“游戏”,其实只是课堂文化生成的技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课堂节奏的方式,与有些课堂纯粹追求“热闹”、好看、有趣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有法,教无常法。教学是一项技术,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术。只有真正用心,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