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息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舍是一个乐于为普通老百姓创作、善于表现“小人物”的文学大师。在《月牙儿》中,他把目光逼视到城市的最底层,通过一对母女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揭示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真切地流露出对“小人物”的慈悲和同情。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诗的境界和氛围及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小说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关键词: 《月牙儿》 老舍 艺术生命
  《月牙儿》是老舍最为称道的优秀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作品叙述了一个纯真、善良、自尊、要强、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女孩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步母亲后尘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老舍把目光逼视到城市的最底层,在母女两代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两代人精神上的分离与统一,揭示了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真切地流露出对“小人物”的慈悲和同情。这部小说一改老舍以往注重故事性和客观描写及读者熟知的幽默风格,从第一人称“我”的切身感受出发,透过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诗的境界和氛围的营造及浓郁的抒情色彩使作品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一、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
  《月牙儿》中的女主人公“我”还是个七岁的小姑娘时,父亲便去世了,母女在贫困中相依为命。刚八岁,“我”已经学会了当东西。“我”知道若是当不来钱,“我们”娘俩就没有饭吃。直到当掉母亲手上最后一件可当的东西后,母亲只好整天给人家洗衣服。“我”老想帮母亲,可插不上手,只好等母亲干完事,才去睡觉。但看到母亲洗完那些硬牛皮似的臭袜子之后,连饭都吃不下去,“我”心里很难过。
  为了不叫“我”饿死,母亲又给“我”找了一个新爸爸,而且“我”还上了学。“我”心中明白,“我们”母女有吃有喝都因为有这个爸爸。可就在“我”小学将要毕业的那年,新爸遗弃了母亲。为了让“我”念书,为了两张吃饭的嘴,母亲不打算洗臭袜子了,开始在屋里接客。“我”明白母亲做了暗娼,“我”恨母亲所做的事,但没办法。母亲渐渐老了,她让“我”选择,帮助她挣钱或是娘俩各走各的。“我”本来是愿意帮助母亲的,可那种挣钱方式实在叫“我”哆嗦,“我”最终在胖校长那里找到了零活。为了不拖累母亲,“我”离开了家,母亲则专门伺候一个馒头铺掌柜去了。可是不久换了校长,“我”又没有事情做了。
  “我”抱着希望去外面找事,却没有事给“我”做。“我”只好再去找胖校长,她那体面的侄子答应帮助“我”。在他的笑唇里,“我”失去了自己。这个春梦不久因他妻子的来到而到了头。后来“我”去一个小饭馆做了女招待,但不屑于那样的调笑,很快又回了家。
  从此,“我”决定玩玩了,“我”要“浪漫”地挣饭吃了,“我”不再为谁负什么道德责任了。为了肚子,“我”有了买卖,也有了病。“我”把病尽力传给来找“我”的男人。母女重逢了,可馒头铺的掌柜偷偷离开了母亲,没有给她留下一分钱。“我”继承了母亲的职业,养着母亲。当初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着她了,“我”也那样。难道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就在这期间,新官要清扫暗门子,巡警把“我”抓了起来。“我”被关进了狱中,可“我”并不想出去,外面的世界比这儿强不了多少。
  老舍让主人公的母亲作为她的“影子”走在前头。母亲的抗争和失败,女儿一一看在眼里。为了摆脱母亲的命运,她要强,她挣扎,她在学校做零活,省吃俭用;她苦苦地四处求职,希望能自力更生。但社会慢慢叫她认识了“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女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她的纯真令她憎恶母亲的职业;她的善良让她离开了胖校长的侄子;她的自尊不让自己当个打情骂俏的“女招待”。然而梦魇似的命运使她越想躲避这个“黑影”,却越靠近它。爱情又怎样?“吃饱了当然只好想爱情”,可挣扎在城市底层的贫民“为这张嘴”,“得把其余一切东西都卖了”[1]P86。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不甘堕落,但命运却扯着她一步步往泥淖里走。清醒的意识加剧了她心灵的痛苦,也使她本能地反抗那个丑恶的世界。可在男权社会,依附成了女人宿定的命运。她想自力更生的梦想根本无法实现,最终只能重复母亲的生活道路。透过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老舍揭示了传统礼教和性别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压迫。
  二、诗的境界和氛围
  《月牙儿》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小说,全篇分四十三小节,每个章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老舍一改以往小说注重故事性和客观描写的风格,没有正面描写母女两代的暗娼生涯,而以第一人称直抒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心灵痛苦。作品中,那冷冷的“月牙儿”多次出现,它既成为小说的标题,又是小说的重要抒情手段,由它引起诸多联想,沟通了情节,连贯了结构,铺陈了母女二人的悲惨故事。“月牙儿”具有多种艺术功能。
  首先,月牙儿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见证,是贯穿整篇小说的感情线索。小说以主人公看见月牙儿开头,回忆过去生活中种种不同的感情和景物:父亲病重时,“我”看到的月牙儿是挂在空中“微弱的浅金光儿”,表现出对父亲生命的留念;父亲病死那晚,“我”看到的是四周漆黑带着一道寒光的月牙儿,让人感到凄惨;当“我”去当铺没有当来钱的时候,月牙儿照见了“我”的眼泪;当“我”被生活折磨得痛苦无助时,月牙儿用它那微弱清冷的光陪“我”叹息,这些都表现出月牙儿对“我”的关怀。在有了新爸爸的日子里,“我”似乎三、四年没再见过月牙儿,这是“我”最幸福的一段光景。当“我”决定自力更生时,月牙儿再度出现了,它散发着柔柔的光,纯净而透亮,带给“我”无尽的希望。当“我”即将被黑暗的社会吞噬时,月牙儿“无依无靠地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2]……“月牙儿”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八次,这八次出现的月牙儿是主人公心灵的镜子,是感情的依附,映照出了人物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不同感情和心态,生动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3]P48。同时,月牙儿贯穿全篇,连缀主人公的哀思,这样,月牙儿成了小说的抒情线索,使小说具有“匀调之美”[1]P86。   其次,月牙儿是小说中的主要象征意象,这一意象为小说营造了凄美悲凉的意境。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文人墨客用于营造意境的常见景物,他们往往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昭示人物的处境和命运,饱含人生理想与追求。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同样,在老舍的《月牙儿》中,月牙儿不仅是自然景物,还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那总是带着寒光的月牙儿,说明女主人公凄惨无助的处境;月牙儿的洁白、孤傲则象征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心灵和不甘沉沦、敢于反抗的品格;月牙儿的残损宛如主人公永远无法圆满的悲惨命运。
  月亮本有盈亏,但《月牙儿》中主人公的眼中却永远没有满月,只有一弯寒冷的月牙儿。正如小说中所说的“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定是个月牙儿形的”。可见,月牙儿像一架摄像机无言地记录着主人公残缺的命运。有悲哀,也有欢乐;是希望,更多的是绝望,伴随着主人公的一生,似乎在向世人控诉那个黑暗社会的罪恶及传统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3]P48。
  可见,老舍借助月牙儿这一象征意象,从不同层面烘托、渲染小说的诗意氛围,使《月牙儿》具有生命的灵动。同时,增强了读者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感受,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蕴。
  三、浓郁的抒情色彩
  老舍是一个乐于为普通老百姓创作、善于表现“小人物”的文学大师。因此,他的文学创作一贯以俗白浅易的语言书写城市平民的人生世态。然而,《月牙儿》却运用大量抒情话语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除了诗意氛围的营造,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外,《月牙儿》还以第一人称“我”的内心感受串联小说的故事情节。用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代替叙述之言,使小说的语言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如父亲死后,母亲带“我”去上坟,“我”记得母亲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我们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巨大伤痛及对母爱的渴望。在历经了无尽挣扎却仍只有“沉沦”之后,主人公看透了这个毁灭人性的世界,她感叹“外面的世界并不比监狱强”……这些带有主观感情的语言,无疑平添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另外,老舍通过新奇的比喻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带给读者苦涩、凄惨之感。“父亲死后,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这样的比喻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母女俩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还让人们看到,生活的艰辛已经让一个七八岁本该处于鲜花烂漫般年龄的小女孩过早地积累“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经验。所以,为了生存,为了活着,“我”经过不断的抗争,最终仍无路可走,不得不走向女人“唯一的”活路——“卖肉”。正如鲁迅在娜拉走后预测的那样:要么回来,要么堕落。因此,中国的女性要想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经济的独立。否则,“神圣爱情”、“自由婚姻”都将成为“空梦”[4]P76。
  最后,《月牙儿》中极富哲理的警句传达出了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妈妈的心是狠的,可是钱更狠”、“我们母女之间隔着一层用穷做成的障碍”。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温暖、最无私的情感,然而生存的艰难,使温情的母爱不得不让位于金钱。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在“我”历经挣扎却不得不重走母亲的老路之后,我发现“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2]……这些愤世嫉俗的警句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总之,透过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月牙儿》表现了老舍那种抑郁不可泄的悲痛。这种悲痛伴随着主人公从小的遭遇积累,随后表现在主人公的骂世和无奈的玩世情绪中。虽然老舍没有为主人公找到摆脱厄运的道路,只有在梦魇的氛围中把悲痛抑郁深埋在心底,但是诗意的营造及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话语却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并向世人传达出对女主人公的悲悯情怀及对那个毁灭人性的社会的控诉。
  参考文献:
  [1]王嘉良.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试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D].www.doc88.com/p-1466.
  [3]刘复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经典点睛[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4]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竞赛工种选取、项目设计、考核内容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相连,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提供基础。  关键词: 技能竞赛 实践教学 融合途径  职业技能竞赛在促进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2008年,首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多种语文学习能力与良好学习习惯,结牢兴趣、习惯、能力、桥梁之网,以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兴趣 习惯 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策略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涵养。
摘 要: 从对自我的认知、沟通意识、对他人的认知和对沟通技巧的认识四个方面调查粤大学生在岭南文化影响下的沟通认知能力,发现粤大学生对自我沟通能力认知具有高效能感的人数偏少,但在实际沟通实践过程中有良好表现的人数相对较多,大多数人对沟通认知不存在偏差,提出培养沟通认知价值共识、推进沟通思维的培训与沟通实践训练、保护“岭南思维”鼓励阅读活动和少数沟通认知偏差者进行关爱辅导活动等教育建议。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重写”翻译策略在广告语篇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译者可通过“改”“减”“并”“增”四种翻译方法,达到翻译目的,实现文本功能。  关键词: 广告翻译 重写 文本功能  1.引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从而使广告的翻译越来越普遍,广告翻译语言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和销售。本文以完整的广告语篇为
摘 要: 无锡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存在同质性较强,共享性不够,馆藏特色不甚鲜明,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不甚突出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建设,增强图书馆的责任意识,在图书馆设置研讨室,把阅览室设计成与相关专业匹配的风格,设置布局更合理的开放式书架等,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使图书馆不仅能为金融的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图书资料、数字化资源库及宏微观数据库、资本市场数据库,还能为高端技能型金融人才的培
摘 要: 近年来,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作者也参与其中,并有所体会。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谈谈片段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片段教学精彩 积极性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
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其必要性。通过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的内容构建、教学呈现、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分析,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大学英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促进文理交融”,并就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
摘 要: 沈从文的文体独特性,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此就“文体作家”的四个理解角度,《边城》的结构安排及其与《寒夜》的比较这三个角度作以浅析,发掘其文体的独特之处,感受这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文体独特性 梦幻桃源  沈从文因其文体的独特性,在30年代就获得了“文体作家”这一褒贬合一的称呼。这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出身于偏远的湘西小城凤凰,高
摘 要: 身体话语、身体写作自中国五四文学大拐弯时就已不再是作家讳莫如深的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身体写作已经广泛存在于文学书写的各个角落,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张抗抗的长篇小说《作女》对于男女两性身体的直接描写与议论,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解放在当代的新困境,另一方面巧妙地对当代社会中所谓的精英男性形象做了进一步消解。  关键词: 身体话语 男性形象消解 女性解放  女性解放在五四革命后被中
摘 要: 敦煌社邑文书作为敦煌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文书特点非常鲜明。敦煌社邑文书种类丰富但功能明确,具有多而不乱的特点;文书结构上有着统一与非统一的特点;而文书写作上更有以口语化语言为主、互助为中心的主题内容和说明表达方式为主要技法的特色。敦煌社邑文书所具有的这些文书特点,对进一步认识除古代公文等公务文书之外的实用文书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敦煌 社邑文书 文书特点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