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多种语文学习能力与良好学习习惯,结牢兴趣、习惯、能力、桥梁之网,以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兴趣 习惯 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策略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涵养。它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仅依靠课堂系统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帮助学生密结兴趣、习惯、能力、桥梁之网,从而捕语文素养之鱼。
一、多种途径,结兴趣之网,培养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求知、探索与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兴趣在课内外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声情并茂,内容吸引。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被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认识事物。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盎然;有的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引人入胜……教师可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讲述吸引学生,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认识到——书是甜的,阅读是甜的。让学生从中领略到读书的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借机推荐一些好书、好文章,引领学生自觉地把阅读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2.形式多样,活动引领。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把校外、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和学习扩展到生活中,注重学生课后拓展与延续,从大语文观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例如: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美文诵读比赛、办手抄小报、演课本剧等,把学生从封闭单一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不断汲取“活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活用语文的成功之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二、点滴做起,结习惯之网,增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我们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同时,必须关注孩子各种读书习惯的养成。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果能主动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就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把握住小学学习查字、词典的黄金阶段,把查字典与阅读、写作、比赛等结合起来,督促孩子运用,让孩子会查字、词典的同时,熟练成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让学生对工具书有亲近感,并在阅读中自觉运用。学习新课或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求孩子把字典置于身边,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等障碍时,能通过自查字典予以解决。以小小字词典,让学生大大受益。
2.批注的习惯。
批注,即阅读时把读书的感悟、心中的疑惑,圈圈点点,写写记记,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读书时养成做批注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潜心阅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写批注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其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促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符号进行批注。常用符号主要有: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画波浪线“﹋”或直线“——”;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标圈点“。。。”;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加问号“?”;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加感叹号“!”,等等。
心理专家说过:21天养成一个习惯。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的训练,并以一定时间为间隔进行强化。所以我们必须一方面强调批注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批注的公布表扬,检查、监督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自动、自主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热情。
3.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记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可以提高写作、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一般有四种:一是卡片式笔记,将摘记的内容分类记在备好的卡片上。二是摘要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将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三是批注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随时将自己的感悟、联想、疑问等以眉批的形式写在书上,也可以对有关语句画记号、标重点。四是读后感式笔记,也就是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优美词句等进行摘抄,也可以要求学生写感悟,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阅读热情不断高涨,学以致用,找到窍门,提高阅读能力,课外自觉阅读。
4.讨论交流的习惯。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宽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加深对读物理解的最佳方式。交流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也可采用主题报告会、主题辩论会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加快阅读速度,提高演讲水平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兴趣 习惯 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策略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涵养。它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仅依靠课堂系统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帮助学生密结兴趣、习惯、能力、桥梁之网,从而捕语文素养之鱼。
一、多种途径,结兴趣之网,培养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求知、探索与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兴趣在课内外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声情并茂,内容吸引。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被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认识事物。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盎然;有的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引人入胜……教师可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讲述吸引学生,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认识到——书是甜的,阅读是甜的。让学生从中领略到读书的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借机推荐一些好书、好文章,引领学生自觉地把阅读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2.形式多样,活动引领。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把校外、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和学习扩展到生活中,注重学生课后拓展与延续,从大语文观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例如: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美文诵读比赛、办手抄小报、演课本剧等,把学生从封闭单一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不断汲取“活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活用语文的成功之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二、点滴做起,结习惯之网,增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我们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同时,必须关注孩子各种读书习惯的养成。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果能主动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就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把握住小学学习查字、词典的黄金阶段,把查字典与阅读、写作、比赛等结合起来,督促孩子运用,让孩子会查字、词典的同时,熟练成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让学生对工具书有亲近感,并在阅读中自觉运用。学习新课或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求孩子把字典置于身边,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等障碍时,能通过自查字典予以解决。以小小字词典,让学生大大受益。
2.批注的习惯。
批注,即阅读时把读书的感悟、心中的疑惑,圈圈点点,写写记记,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读书时养成做批注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潜心阅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写批注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其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促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符号进行批注。常用符号主要有: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画波浪线“﹋”或直线“——”;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标圈点“。。。”;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加问号“?”;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加感叹号“!”,等等。
心理专家说过:21天养成一个习惯。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的训练,并以一定时间为间隔进行强化。所以我们必须一方面强调批注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批注的公布表扬,检查、监督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自动、自主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热情。
3.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记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可以提高写作、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一般有四种:一是卡片式笔记,将摘记的内容分类记在备好的卡片上。二是摘要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将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三是批注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随时将自己的感悟、联想、疑问等以眉批的形式写在书上,也可以对有关语句画记号、标重点。四是读后感式笔记,也就是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优美词句等进行摘抄,也可以要求学生写感悟,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阅读热情不断高涨,学以致用,找到窍门,提高阅读能力,课外自觉阅读。
4.讨论交流的习惯。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宽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加深对读物理解的最佳方式。交流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也可采用主题报告会、主题辩论会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加快阅读速度,提高演讲水平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