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阴抱阳情境下的中国人文科学教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刘鸿武先生的著述《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的主要结构及其观点,探讨了文学、史学、想学、艺术等内在的统一与整体精神下的人文科学教育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刘鸿武 人文科学 教育思考
  刘鸿武是一位在中国文化熏陶下,受过西式教育并长期从事非洲领域工作的学者。多年来,他怀抱浓浓的人文情怀,关注非洲发展问题;肩负深深的社会责任,关注现代国人的精神生活,相关著述及观点引起了诸多争议与批评。不过,透过他著述的内容,透过其著述引发的观念与学术思考,或许我们更应注意到在当今中国以令人目眩的变化速度发展下,当代国人灵魂家园建构之需要,探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内在的统一与整体精神下的人文科学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
  自古以来,知人论世的文论观一直沿用至今。譬如,《孟子·万章下》中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谈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的作者刘鸿武,出生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他的父母本在中国东北读大学和教书,后随着国家命运而起伏。因父母被派遣到滇西北丽江小城工作,刘鸿武在“翠色山峦下,商居掩古城。花溪迎曲巷,岁月久游增”的良田阔野中度过整个青少年时代。之后随着父母工作调动,迁往“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的迪庆藏族傈僳族地区。在澜沧江边生活几年后随父母工作调动重返丽江,完成自己的高中学业。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刘鸿武进入知青行列,在“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的“花马国”度过了两年上山下乡生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武昌珞珈山求学后任教于春城昆明云南大学。1990年从尼日利亚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非洲研究事业,足迹遍布非洲20多个国家。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世界史和非洲研究等领域的工作者,刘鸿武坚持以“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观念关注非洲发展问题。同时,在人文科学理论、文史哲与艺术研究领域也有多方面建树。在这本自称是其“试图从新的角度探讨文史哲意义与人文科学基本概念”的著作中,刘鸿武明确提出,无论对于个人、社会还是国家,相较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
  二
  《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翻译成英文是“Literature,History,Philosophy and life——Significance of the Humanities in Modern Times”,贯穿全书的情感链条是对中国人文科学教育的深切关怀和思考。全书在结构上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共由十二章组成,加之导语与一些附录内容。第一部分只有1章,总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差异性;第二部分由3章组成,由合转分,讨论了人文科学诸学科的品格境界与内在统一灵魂,以及人文学者的才情意志和生存方式;第三部分由6章组成,讨论了作为整体的文史哲诸学科人文科学的品质、功能等;第四部分由2章组成,由分入合,讨论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是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描述了中国人文科学的现状,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文科学教育是国人温馨的心灵故乡与精神家园。本章将现代人类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划分为三大类:头顶星空——自然科学,理性秩序——社会科学,心灵守望——人文科学。作者认为,基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与结构,需要重构人文科学,回归心灵圣境之路。
  从第二章起进入全书第二部分。
  第二章以“人文科学诸学科品格境界的差异性”为题,提取文学、史学、哲学三大人文科学主体学科,分别阐述其与人生的关系。文之情、史之韵、哲之思,和而不同、并肩而立、相互呼应,构成人文科学世界的壮阔图景。
  第三章承接第二章,以“人文科学诸学科的内在统一”为题,阐述文、史、哲三者浑然天成的形离神合。指出高等学校人文科学教育改革需要重视学科沟通、融汇、整合,重铸文史哲之内在统一。
  第四章笔锋转到人,论述人文学者在真理追求与科学探索中的图景,在人文科学教育中的本真情怀。人文学者对生命之自然天性,对人之现实生活等拥有更多尊重、包容,以宽广多元的视角,促进人文科学良性发展、架构人类交往之友好桥梁。
  从第五章起,进入全书的第三部分。较之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将文史哲纳入人文科学整体视野下展开论述。
  第五章主要从“完美与理想的超越性、理性与灵性的交织性、古老又现代的体系性、科学世界的承载性”四个方面比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论述说明人文科学究竟是怎样的知识思想世界。
  第六章着重论述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指出其是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灵魂和引导者。以及人文科学在现代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桥梁、沟通作用。
  第七章以“人文科学亘古常新”为主题,论述其独特的发展进步模式。以期用一种基于人文科学自身特点的眼光,合理制定实施正确的人文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教育政策与人才培养政策。
  第八章着重讨论“人文科学怎样做、如何做”的问题。通过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的比较,阐明人文科学客体性与主体性同构的双重属性。
  第九章基于人文科学现实发展环境与社会条件的艰涩,从其无为无不为,物质与精神互动等层面,提出合理扶持、宽容、自由的学科发展环境与教育期待。
  第十章介绍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当代的发展进步与演变现状。阐明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科学经历的喜忧变化,涵盖光明的前景与暗涌的忧患。
  从第十一章起进入全书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的详细阐述,再次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置于同一情境下。   第十一章主要论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从二者最初的合到后来的分离,说明两者的异同、分离后的利弊,以及现代发展环境下二者的新综合。
  第十二章主要论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从对“科学”的界定入手,论述二者的互动关系,指出人类需要以人文科学追求理性与情感平衡、人与世界和谐的精神和理想来规范自然科学技术,使人回归心灵故乡。
  三
  宋代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一文中提到:“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后魏学者祖莹亦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同死人共生活也。”他们都强调一个人写文章,应有自己的结构安排,应有自己的风格。
  通读本书,字里行间潺潺人文气息芳香四溢。作者的文笔并非像急流一般的尼亚加拉瀑布倾泻而下,而是缓慢地一点一滴,无声般潜入心怀。所谓“言如心声,文如其人”,在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作者在云南、非洲的“边城”生活历炼,再辅以“中国之子”对于祖国深挚关爱的感情,改用胡适先生“充满魅力的人格是世间最具震撼力的品质”,笔者认为“充满人文关怀、国家之情的著作是世间最具震撼力的精神食粮”。无论读者是否同意刘鸿武的观点,他的文笔、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能打动读者,他对人文科学的教育思考能得到普遍尊重。而他融文史哲于一体,融自然、社会、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新颖且富于启发的思索,使他的这部著作成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也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转型改革的人需要认真阅读的著作。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强调诗眼的重要,换用到一部著作中即为:文眼是一本书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题目意境的关键语句,是足以使全书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作者刘鸿武深谙此道,从这点出发,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文眼,将自己“人文科学是人类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
  四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天、地、人”三者并列,称之为“三才”。例如,儒家文化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文化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充分说明了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重要位置,这部著作回归到本真的“人”、内心世界的“人”。但在现实环境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其物质性、实用性呈“阳”性发展,而人文科学作为支撑人类知识与思想大厦的砥柱之一,时常被遮于迷雾之中,呈“阴”性发展。该著作梳理对比了这三者,重申了人文科学之功能价值意义。作者认为人文科学拥有“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功能价值,因此促进国家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必须重视“阴”性的人文科学,阴阳结合,实现天地人相统一和谐。
  对于一本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作者在心灵世界中感受到的生命快乐,在精神理想追寻中获得的价值思考,其厚重在浮躁的现实中或许令常人望而生畏,难以产生共鸣。“高山流水觅知音,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终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历来有才情意志之人,因其追寻高远清明之境而知音难遇。笔者真挚地期待本著作能够书逢知己、乐在相知。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重写”翻译策略在广告语篇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译者可通过“改”“减”“并”“增”四种翻译方法,达到翻译目的,实现文本功能。  关键词: 广告翻译 重写 文本功能  1.引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从而使广告的翻译越来越普遍,广告翻译语言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和销售。本文以完整的广告语篇为
摘 要: 无锡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存在同质性较强,共享性不够,馆藏特色不甚鲜明,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不甚突出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建设,增强图书馆的责任意识,在图书馆设置研讨室,把阅览室设计成与相关专业匹配的风格,设置布局更合理的开放式书架等,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使图书馆不仅能为金融的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图书资料、数字化资源库及宏微观数据库、资本市场数据库,还能为高端技能型金融人才的培
摘 要: 近年来,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作者也参与其中,并有所体会。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谈谈片段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片段教学精彩 积极性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
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其必要性。通过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的内容构建、教学呈现、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分析,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大学英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促进文理交融”,并就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
摘 要: 沈从文的文体独特性,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此就“文体作家”的四个理解角度,《边城》的结构安排及其与《寒夜》的比较这三个角度作以浅析,发掘其文体的独特之处,感受这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文体独特性 梦幻桃源  沈从文因其文体的独特性,在30年代就获得了“文体作家”这一褒贬合一的称呼。这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出身于偏远的湘西小城凤凰,高
摘 要: 身体话语、身体写作自中国五四文学大拐弯时就已不再是作家讳莫如深的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身体写作已经广泛存在于文学书写的各个角落,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张抗抗的长篇小说《作女》对于男女两性身体的直接描写与议论,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解放在当代的新困境,另一方面巧妙地对当代社会中所谓的精英男性形象做了进一步消解。  关键词: 身体话语 男性形象消解 女性解放  女性解放在五四革命后被中
摘 要: 敦煌社邑文书作为敦煌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文书特点非常鲜明。敦煌社邑文书种类丰富但功能明确,具有多而不乱的特点;文书结构上有着统一与非统一的特点;而文书写作上更有以口语化语言为主、互助为中心的主题内容和说明表达方式为主要技法的特色。敦煌社邑文书所具有的这些文书特点,对进一步认识除古代公文等公务文书之外的实用文书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敦煌 社邑文书 文书特点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摘 要: 老舍是一个乐于为普通老百姓创作、善于表现“小人物”的文学大师。在《月牙儿》中,他把目光逼视到城市的最底层,通过一对母女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揭示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真切地流露出对“小人物”的慈悲和同情。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诗的境界和氛围及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小说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关键词: 《月牙儿》 老舍 艺术生命  《月牙儿》是老舍最为称道的优秀中篇小说,是
摘 要: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横向上对外国留学生“连”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将外国人的“连”字句偏误概括为:错序、回避、泛化及其他偏误四大类。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连”字句 习得考察 偏误  一、引言  “连”字句是指“连……也/都……”组配而成的句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几十年来,学者们对“连”
摘 要: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诵读(大声朗读,读熟)为要,让学生积累诵读经验。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激起兴趣,拉近距离;滋养语感,提升素养;理解内涵,传承文化。作者结合自己《岳阳楼记》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对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积累方法的探索,即读准—读熟—读思—读品,逐层深入地进行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初中学生 文言文 诵读经验积累  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