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研究生教育作为现行教育体制中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都是沿用本专科大学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途径,现已明显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德育工作的要求。研究生和本专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既有很多共同点,又各具自己的特点。相对于本科生整齐划一的模式,研究生由于学程短、独立意识强,思想更为活跃,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等活动相对分散,且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因而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更具独特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影响,少数研究生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困惑,并产生盲目的躁动,从而使他们的价值目标追求呈现出短期化、利己化的趋势,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思考与人生定位。这集中体现为少数学生缺乏对专业的真正热爱和学术科研的兴趣,而是怀着较强的功利性目的来选择读研,责任感缺失,价值观趋向以个人为中心。
二、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研究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研究生是高校一个重要高知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如何培养合格人才问题。研究生学院作为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高校中心任务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研究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生动有效的活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研究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二)以党建工作为中心,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
党建工作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党建带团建,促学风,保稳定。高校应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入党条件,遵循入党程序,对党员的发展严格考核、严格把关,依靠党组织的力量凝聚研究生党员。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研究生党员,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壮大组织力量,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
制度保障是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激励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保障和规训作用。只有有了好的制度条件保障,计划才能落实,人员才能到位,措施才能执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含了研究生德育工作专职人员,同时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要求,花大力气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育人作用。
(四)“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教育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含义:一是高校教师要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素养;二是要尊重学生,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以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需要准确定位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传统的德育教育强调学生要遵循固定模式来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改造社会的功能。在内容上,运用的是“原则型”;在方法上,运用的是“灌输型”,这些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在注重外界力量对研究生主体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外,应发挥研究生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双剑合璧,才能产生更好的德育效果。
(五)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
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导师既是研究生学业的指导者,又是研究生做人做事的示范者,更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生活的引导者,这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大部分实行的是三年制,在三年制教育中,一年级实行的是理论课和基础课教育阶段,二年级和三年级实行的是由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课题研究阶段或临床实践阶段,因此,导师和研究生相处和接触的时间是最多的,导师的一言一行,导师的科研态度、科研精神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在品德和学术上对导师进行严格考核和筛选,造就一支思想品德好、学术过硬的导师队伍,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应把学会做人放第一位,多给研究生灌输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多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注重团队项目组的德育工作建设,经常组织研究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学习研讨会、学术沙龙等团队活动,在学习研讨交流中促进师生交流和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裕利,杨妍.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创新工作研究.21世纪课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都是沿用本专科大学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途径,现已明显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德育工作的要求。研究生和本专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既有很多共同点,又各具自己的特点。相对于本科生整齐划一的模式,研究生由于学程短、独立意识强,思想更为活跃,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等活动相对分散,且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因而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更具独特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影响,少数研究生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困惑,并产生盲目的躁动,从而使他们的价值目标追求呈现出短期化、利己化的趋势,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思考与人生定位。这集中体现为少数学生缺乏对专业的真正热爱和学术科研的兴趣,而是怀着较强的功利性目的来选择读研,责任感缺失,价值观趋向以个人为中心。
二、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研究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研究生是高校一个重要高知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如何培养合格人才问题。研究生学院作为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高校中心任务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研究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生动有效的活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研究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二)以党建工作为中心,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
党建工作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党建带团建,促学风,保稳定。高校应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入党条件,遵循入党程序,对党员的发展严格考核、严格把关,依靠党组织的力量凝聚研究生党员。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研究生党员,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壮大组织力量,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
制度保障是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激励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保障和规训作用。只有有了好的制度条件保障,计划才能落实,人员才能到位,措施才能执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含了研究生德育工作专职人员,同时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要求,花大力气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育人作用。
(四)“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教育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含义:一是高校教师要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素养;二是要尊重学生,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以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需要准确定位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传统的德育教育强调学生要遵循固定模式来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改造社会的功能。在内容上,运用的是“原则型”;在方法上,运用的是“灌输型”,这些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在注重外界力量对研究生主体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外,应发挥研究生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双剑合璧,才能产生更好的德育效果。
(五)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
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导师既是研究生学业的指导者,又是研究生做人做事的示范者,更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生活的引导者,这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大部分实行的是三年制,在三年制教育中,一年级实行的是理论课和基础课教育阶段,二年级和三年级实行的是由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课题研究阶段或临床实践阶段,因此,导师和研究生相处和接触的时间是最多的,导师的一言一行,导师的科研态度、科研精神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在品德和学术上对导师进行严格考核和筛选,造就一支思想品德好、学术过硬的导师队伍,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应把学会做人放第一位,多给研究生灌输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多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注重团队项目组的德育工作建设,经常组织研究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学习研讨会、学术沙龙等团队活动,在学习研讨交流中促进师生交流和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裕利,杨妍.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创新工作研究.21世纪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