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体育课堂中学生“厌学”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培养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有效对策,力图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转变学生态度
体育运动[1],即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它内容丰富,是一门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本文就中学生体育课堂中“厌学”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中学生体育课堂中“厌学”的原因主要有:
一、传统因素
“长期以来重智轻体现象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被忽视,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的课,与升学率关系不大,从而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严重的厌学思想。
二、教师因素
教与学是体育课堂的主体,教学质量与老师的教学情况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枯燥的教学内容,均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一)教学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体育课堂与大众体育最根本的区别是,大众体育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自由参加的灵活性,而体育课堂是教学过程[3]。一个项目内容,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例如,上篮球的技术与战术课,学生一见球就想打比赛,可教师却要按常规先做准备活动,讲注意事项、安全问题、动作要领、比赛规则、练习方法等,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场地器材缺少,教学方法死板,内容单调枯燥,学生自然“厌学”。
(二)过于注重共性,忽视个性。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组织纪律,将教材比作“图纸”,把课堂当成了“车间”,力求将学生加工成“标准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如,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列队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列队练习的时间经常延长,原因是队列练习要求学生快、静、齐,动作一致,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学生中总有人不能达标,于是一遍一遍反复练,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往往招来老师的批评与斥责。久而久之,难免厌学。
(三)过于强调教师主导。
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适应,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失去学习兴趣,自然会导致心思偏离,想以各种借口或理由搪塞或逃避,“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再者,体育课大部分在室外进行,学生很容易受到场地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上中小学自身好动、好奇的生理特点,课堂中违纪现象难免多发,对此,部分老师往往采取粗暴态度乃至体罚,这种影响逐步扩大,学生从担心上这位老师的课,到害怕上他的课,再发展到不喜欢上他的课,最后便形成了强烈的厌学情节。
(四)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现象。如图[4]所示:
项目重复年级跨年级个数
短距离30/50/100米小一~高三12个年级
800/1000米初一~高三6个年级
蹲距式跳远小三~六、初二~三、高二~三8个年级
跨越式跳高小三~六、初二~三、高一~二8个年级
抛实心球小二~六、初一、高一~三9个年级
推铅球小六、初一~三、高一~三7个年级
重复的教学内容让人觉得体育就是“跑跑跳跳”,造成一些该学的内容被“重复内容”挤压,使各学段的体育教学失去“个性”,造成学生厌学。
三、学生因素
(一)素质、技能差别。
体育教学属直观教学,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完成一个动作的好坏立即展现。所以,很快很直接的评价使一些身体素质差、掌握技术动作慢的学生感到自卑,对体育课产生“厌学”。如,有些女生在“篮球——行进间投篮”中,对持球后到底几步将球投出才正确,会产生错误概念,有的学生运球到篮下,双手一持球便投出;有的学生持球走了三、四步,甚至更多才将球投出。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改正了错误动作,取得了进步,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因紧张而使动作变形,越练越差,产生自卑。因此,学生素质、技能差别会有意无意地对其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厌学。
(二)身体形态差。
体育运动,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它与学生的身体形态有很重要的关系,会造成一些学生因身体形态的不适而产生的尴尬。如让个矮学生示范跳起摸高,让个高同学示范体操动作,都会有意无意对其造成心理压力,使其恐惧乃至逃避体育课堂。
(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引起部分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中学生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时期,体育课中常表现为不愿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研究表明,在生理疲劳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疲劳出现较早,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更大惰性。正是受这种惰性影响,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一种心理负担的想法,从而导致厌学。
初中女生大都进入青春发育阶段,出现第二性征,遇到例假时,因害羞向男老师请假,故不喜欢上体育课,更不想被老师叫出来示范。如果老师不注意学生的这些特点,就会有更多同学对体育课“厌学”。
针对以上几个因素,我认为要转变“厌学”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1转变思想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重智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尊重个性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篮球定点投篮教学中,素质好、投篮技术好的学生越练越来劲,但体质差的学生,怕投不进被笑话,怕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只是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投篮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投篮点的距离,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投篮点的距离,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不足,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且及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便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消除厌学倾向。
3锤炼教学方法
中学生个性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重复练习。因此,老师必须锤炼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与练习手段多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跑步项目单调又枯燥,可以稍微改进一下,如将短跑中的起跑、疾跑、途中跑冲刺等技术动作串联,以“你追我赶争上游”的“圆圈追逐跑”游戏方式进行综合练习,使学生在欢乐、竞争的游戏中掌握技术技。
4分解学习目标
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体育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其结果就必然导致部分体育尖子,无需作出努力便可轻易实现,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另一部分“差生”,无论作出多大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屡受挫折,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生多,要教师一一帮助每个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不太现实。将学习目标分层,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5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5]老师只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向师性凸显,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更快进步。
总之,上述五方面相互联系,目的均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喜欢体育课,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6774.htm.
[2] 陈淑奇.《女大学生体育厌学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
[3] 郝泉.《体育课堂中的“厌学”原因与对策》[J].体育教学,2011,(1).
[4] 张明.《高中女生体育厌学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http://www.lsgz.net/readnews.asp?newsid=678.
[5] 北齐颜直推《颜氏家训》.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转变学生态度
体育运动[1],即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它内容丰富,是一门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本文就中学生体育课堂中“厌学”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中学生体育课堂中“厌学”的原因主要有:
一、传统因素
“长期以来重智轻体现象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被忽视,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的课,与升学率关系不大,从而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严重的厌学思想。
二、教师因素
教与学是体育课堂的主体,教学质量与老师的教学情况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枯燥的教学内容,均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一)教学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体育课堂与大众体育最根本的区别是,大众体育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自由参加的灵活性,而体育课堂是教学过程[3]。一个项目内容,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例如,上篮球的技术与战术课,学生一见球就想打比赛,可教师却要按常规先做准备活动,讲注意事项、安全问题、动作要领、比赛规则、练习方法等,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场地器材缺少,教学方法死板,内容单调枯燥,学生自然“厌学”。
(二)过于注重共性,忽视个性。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组织纪律,将教材比作“图纸”,把课堂当成了“车间”,力求将学生加工成“标准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如,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列队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列队练习的时间经常延长,原因是队列练习要求学生快、静、齐,动作一致,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学生中总有人不能达标,于是一遍一遍反复练,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往往招来老师的批评与斥责。久而久之,难免厌学。
(三)过于强调教师主导。
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适应,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失去学习兴趣,自然会导致心思偏离,想以各种借口或理由搪塞或逃避,“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再者,体育课大部分在室外进行,学生很容易受到场地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上中小学自身好动、好奇的生理特点,课堂中违纪现象难免多发,对此,部分老师往往采取粗暴态度乃至体罚,这种影响逐步扩大,学生从担心上这位老师的课,到害怕上他的课,再发展到不喜欢上他的课,最后便形成了强烈的厌学情节。
(四)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现象。如图[4]所示:
项目重复年级跨年级个数
短距离30/50/100米小一~高三12个年级
800/1000米初一~高三6个年级
蹲距式跳远小三~六、初二~三、高二~三8个年级
跨越式跳高小三~六、初二~三、高一~二8个年级
抛实心球小二~六、初一、高一~三9个年级
推铅球小六、初一~三、高一~三7个年级
重复的教学内容让人觉得体育就是“跑跑跳跳”,造成一些该学的内容被“重复内容”挤压,使各学段的体育教学失去“个性”,造成学生厌学。
三、学生因素
(一)素质、技能差别。
体育教学属直观教学,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完成一个动作的好坏立即展现。所以,很快很直接的评价使一些身体素质差、掌握技术动作慢的学生感到自卑,对体育课产生“厌学”。如,有些女生在“篮球——行进间投篮”中,对持球后到底几步将球投出才正确,会产生错误概念,有的学生运球到篮下,双手一持球便投出;有的学生持球走了三、四步,甚至更多才将球投出。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改正了错误动作,取得了进步,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因紧张而使动作变形,越练越差,产生自卑。因此,学生素质、技能差别会有意无意地对其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厌学。
(二)身体形态差。
体育运动,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它与学生的身体形态有很重要的关系,会造成一些学生因身体形态的不适而产生的尴尬。如让个矮学生示范跳起摸高,让个高同学示范体操动作,都会有意无意对其造成心理压力,使其恐惧乃至逃避体育课堂。
(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引起部分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中学生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时期,体育课中常表现为不愿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研究表明,在生理疲劳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疲劳出现较早,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更大惰性。正是受这种惰性影响,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一种心理负担的想法,从而导致厌学。
初中女生大都进入青春发育阶段,出现第二性征,遇到例假时,因害羞向男老师请假,故不喜欢上体育课,更不想被老师叫出来示范。如果老师不注意学生的这些特点,就会有更多同学对体育课“厌学”。
针对以上几个因素,我认为要转变“厌学”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1转变思想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重智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尊重个性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篮球定点投篮教学中,素质好、投篮技术好的学生越练越来劲,但体质差的学生,怕投不进被笑话,怕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只是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投篮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投篮点的距离,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投篮点的距离,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不足,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且及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便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消除厌学倾向。
3锤炼教学方法
中学生个性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重复练习。因此,老师必须锤炼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与练习手段多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跑步项目单调又枯燥,可以稍微改进一下,如将短跑中的起跑、疾跑、途中跑冲刺等技术动作串联,以“你追我赶争上游”的“圆圈追逐跑”游戏方式进行综合练习,使学生在欢乐、竞争的游戏中掌握技术技。
4分解学习目标
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体育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其结果就必然导致部分体育尖子,无需作出努力便可轻易实现,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另一部分“差生”,无论作出多大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屡受挫折,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生多,要教师一一帮助每个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不太现实。将学习目标分层,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5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5]老师只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向师性凸显,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更快进步。
总之,上述五方面相互联系,目的均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喜欢体育课,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6774.htm.
[2] 陈淑奇.《女大学生体育厌学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
[3] 郝泉.《体育课堂中的“厌学”原因与对策》[J].体育教学,2011,(1).
[4] 张明.《高中女生体育厌学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http://www.lsgz.net/readnews.asp?newsid=678.
[5] 北齐颜直推《颜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