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此次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读书、说话,表达喜怒哀乐,倾吐心声。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跳水》一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印象最深或认为最惊险的段落。同学们马上把孩子遇险的段落找出来了。此时,我进一步创设情境,播放渲染紧张气氛的音乐,并请学生上台表演,体验孩子已陷入万分危险的境地。通过这一紧张有趣的视听理解后,学生都在为孩子的境遇而担心。我非常着急地问:“同学们,这个孩子处境非常危险,真让人担心。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让孩子脱险吗?”这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点燃了求知的欲望,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求知欲,开启智慧,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的现代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亲身实践去获取新知。如教学《登山》一文,文中描述的那条险路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学生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列宁为登上山顶看日出而历经的险境,我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峭壁、险路、深渊的简笔画,先让大家评述一下道路的险峻,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列宁是如何走过那条险路的。经过引导,表演的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只见他身子紧贴着黑板,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向前挪动,不敢回头,也不敢向下望,仿佛自己真的面临深渊,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下面观看的学生伸长了脖子、屏息凝视。最后终于走过了那段险境,台上台下的同学都长长吁了一口气,露出了克服困难后的喜悦。这时,我让表演的同学谈谈当时的感受,并让全班同学谈谈感想和体会。大家踊跃发言,谈得生动深刻,文章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对列宁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三、放飞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去探究、去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学习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我在教学中很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上《狼》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狼很可恶,应该杀;有的则认为狼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应该保护。为此,我就“狼该杀还是该保护”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双方拿出种种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唇枪舌剑的口水战中,喝彩声不断。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的看法,只是为双方的发言与众不同而鼓掌。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争辩中极大调动了思维空间,在争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之,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极大挑战。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充分展现,既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才会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江西省瑞昌市高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内容包括:铸造、锻压、焊接粘接和非金属材料成
写作是最富有个性、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反映。  训练作文的过程也是训练做人的过程。要想使小学生在这片天空中确实得到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让小学生的习作充分展示个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兴趣培养,突出个性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为的就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说是一种“表达的欲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要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
毋庸置疑,语文教育应当担负起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但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却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小学生涉世未深,犹如一张白纸,系统而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高品质的阅读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人类优秀的精神遗产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让童心永远纯真,这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肩上沉甸甸的重担。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则是教师时时刻刻必须思考的问题。  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我们所处的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新华社电(记者黄兴华)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
奥兹在人物周刊对其的采访中说道:1948年以色列人跟阿拉伯人发生了那场战争之后,耶路撒冷就被一座铁墙分割成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所在的西耶路撒冷三面被敌人包围,所以它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倒地的受伤女人,因为这座城市的气质里有许多女性特质:神秘、敏感、情绪多变。采访中,奥兹将耶路撒冷人格化为一位女性,从奥兹的很多作品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比喻。例如,在他的散文《一个异乡的城市》中,奥兹写道:“后来我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还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本课设计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读文后的感受,在读——悟——说(听)——写中与文本共鸣,与作者情感共鸣,让语感之花在学生心中尽情绽放。  1.把握教材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低温状态下Wistar大鼠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比容(HCT)和血糖(GLU)的变化.方
在因我有事请假而由实习老师管理的第三节课时,班上的七八个同学一起打骂王钢同学,害得他第二天不敢来上学,怕再次挨打。我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即将结束实习的老师在班上举行“告别会”,师生依依惜别,互赠留言。许多男生的眼眶都湿润了,一些女孩则低声哭了起来,教室里一片伤感。而此时,“调皮大王”王钢依旧嘻皮笑脸,嘲笑伤感的男同学,骂女同学“假正经”。同学们由生气转为愤怒,由指责转为动手打人。实习老师由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我发现这一理念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得到了很好体现,编者巧妙地围绕专题组织每个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处处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那么如何根据这套教材,充分运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