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关心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却忽略了与孩子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日趋增多,如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早恋问题的困扰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令人十分担心,表现在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20世纪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2012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直到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日趋增多,教师和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能力差。在高手如林的班级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更为突出,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有些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我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事”。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搞僵。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经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就“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总是失败,升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斷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初中高年级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年青的语文老师是我心目中的偶像”,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
2、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5、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令人十分担心,表现在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20世纪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2012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直到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日趋增多,教师和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能力差。在高手如林的班级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更为突出,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有些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我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事”。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搞僵。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经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就“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总是失败,升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斷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初中高年级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年青的语文老师是我心目中的偶像”,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
2、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5、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