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步青(1902~2003),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称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他1927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苏步青任复旦大学校长后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高考恢复招生后,苏步青曾嘱咐到全国各地录取学生的复旦教师说:“语文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才可录取回来,先看语文分数。”当时,语文考试满分是100分,能达到80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苏步青如此重视语文成绩,而且如此清楚地昭告招生的老师,这在当时是罕见的,说明苏先生十分重视语文。
因为对苏先生熟悉古诗文早有耳闻,所以在前些年参与编写山西职业高中语文课本时,我就选了一篇先生谈治学经验的文章《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意在对重理轻文的职高生能有所启示,不偏科,做到全面发展。整篇文章说理全面透彻,苏先生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文风平易,娓娓道来,所以深受师生欢迎。
苏先生在《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一文中介绍自己亲身经历时说:“那是1979年,我和几位同志一起访问了西德杜塞尔多夫城,当时住在该城的阿康饭店。店主对我们很热情,特地邀请代表团为他们题诗留念。我们一行都是自然科学家,写诗可不是我们的本行。但是人家那么热情,实在是盛情难却啊!我这个团长只好自告奋勇,当众挥毫书写了一首七绝:‘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长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想不到这首诗一经翻译,店主可高兴了,连声道谢,我们这才松了口气。我想,要不是我青年时代学了点诗文,平时还写点诗词的话,当时就不可能应付这种外事局面了。”
苏先生出于谦虚,对自己古诗文功底深厚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细说。苏先生念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到中学后,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便随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苏步青一口气背完后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苏先生旧体诗词造诣极深,我曾拜读过散见于报刊上的他写的诗,如1980年4月1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副刊《东风》上的四首七律《访日之行》就相当出色,我曾把其中《奈良唐招提寺》一诗选入课本。这是一首歌颂中日交往和友谊源远流长的詩。
苏先生在《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一文中批评了当时不重视语文的现象:“有的青年以为学好数理化就行了,至于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理化固然重要,但语文都是学好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文理相通嘛!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能力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积累和思路的敞开。有的理科大学生,数理化还好,但写实验报告文理不通,错别字很多,这样即使你很有创造性,别人还是看不懂。我劝青年们千万不要忽视语文学习。”这段话虽然写在30年前,但是现在读来仍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苏先生特别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十分正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学好语文,才能“善其事”,把事情做好。
其实有建树的科学家(不仅是数学家),都是文理并重,语文根底很深厚的,这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既跑不快,也跑不远,绝对成不了气候。苏步青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样板。
苏步青任复旦大学校长后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高考恢复招生后,苏步青曾嘱咐到全国各地录取学生的复旦教师说:“语文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才可录取回来,先看语文分数。”当时,语文考试满分是100分,能达到80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苏步青如此重视语文成绩,而且如此清楚地昭告招生的老师,这在当时是罕见的,说明苏先生十分重视语文。
因为对苏先生熟悉古诗文早有耳闻,所以在前些年参与编写山西职业高中语文课本时,我就选了一篇先生谈治学经验的文章《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意在对重理轻文的职高生能有所启示,不偏科,做到全面发展。整篇文章说理全面透彻,苏先生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文风平易,娓娓道来,所以深受师生欢迎。
苏先生在《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一文中介绍自己亲身经历时说:“那是1979年,我和几位同志一起访问了西德杜塞尔多夫城,当时住在该城的阿康饭店。店主对我们很热情,特地邀请代表团为他们题诗留念。我们一行都是自然科学家,写诗可不是我们的本行。但是人家那么热情,实在是盛情难却啊!我这个团长只好自告奋勇,当众挥毫书写了一首七绝:‘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长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想不到这首诗一经翻译,店主可高兴了,连声道谢,我们这才松了口气。我想,要不是我青年时代学了点诗文,平时还写点诗词的话,当时就不可能应付这种外事局面了。”
苏先生出于谦虚,对自己古诗文功底深厚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细说。苏先生念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到中学后,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便随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苏步青一口气背完后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苏先生旧体诗词造诣极深,我曾拜读过散见于报刊上的他写的诗,如1980年4月1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副刊《东风》上的四首七律《访日之行》就相当出色,我曾把其中《奈良唐招提寺》一诗选入课本。这是一首歌颂中日交往和友谊源远流长的詩。
苏先生在《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一文中批评了当时不重视语文的现象:“有的青年以为学好数理化就行了,至于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理化固然重要,但语文都是学好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文理相通嘛!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能力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积累和思路的敞开。有的理科大学生,数理化还好,但写实验报告文理不通,错别字很多,这样即使你很有创造性,别人还是看不懂。我劝青年们千万不要忽视语文学习。”这段话虽然写在30年前,但是现在读来仍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苏先生特别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十分正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学好语文,才能“善其事”,把事情做好。
其实有建树的科学家(不仅是数学家),都是文理并重,语文根底很深厚的,这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既跑不快,也跑不远,绝对成不了气候。苏步青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