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热爱语文的数学家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步青(1902~2003),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称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他1927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苏步青任复旦大学校长后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高考恢复招生后,苏步青曾嘱咐到全国各地录取学生的复旦教师说:“语文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才可录取回来,先看语文分数。”当时,语文考试满分是100分,能达到80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苏步青如此重视语文成绩,而且如此清楚地昭告招生的老师,这在当时是罕见的,说明苏先生十分重视语文。
  因为对苏先生熟悉古诗文早有耳闻,所以在前些年参与编写山西职业高中语文课本时,我就选了一篇先生谈治学经验的文章《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意在对重理轻文的职高生能有所启示,不偏科,做到全面发展。整篇文章说理全面透彻,苏先生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文风平易,娓娓道来,所以深受师生欢迎。
  苏先生在《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一文中介绍自己亲身经历时说:“那是1979年,我和几位同志一起访问了西德杜塞尔多夫城,当时住在该城的阿康饭店。店主对我们很热情,特地邀请代表团为他们题诗留念。我们一行都是自然科学家,写诗可不是我们的本行。但是人家那么热情,实在是盛情难却啊!我这个团长只好自告奋勇,当众挥毫书写了一首七绝:‘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长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想不到这首诗一经翻译,店主可高兴了,连声道谢,我们这才松了口气。我想,要不是我青年时代学了点诗文,平时还写点诗词的话,当时就不可能应付这种外事局面了。”
  苏先生出于谦虚,对自己古诗文功底深厚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细说。苏先生念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到中学后,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便随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苏步青一口气背完后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苏先生旧体诗词造诣极深,我曾拜读过散见于报刊上的他写的诗,如1980年4月1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副刊《东风》上的四首七律《访日之行》就相当出色,我曾把其中《奈良唐招提寺》一诗选入课本。这是一首歌颂中日交往和友谊源远流长的詩。
  苏先生在《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一文中批评了当时不重视语文的现象:“有的青年以为学好数理化就行了,至于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理化固然重要,但语文都是学好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文理相通嘛!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能力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积累和思路的敞开。有的理科大学生,数理化还好,但写实验报告文理不通,错别字很多,这样即使你很有创造性,别人还是看不懂。我劝青年们千万不要忽视语文学习。”这段话虽然写在30年前,但是现在读来仍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苏先生特别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十分正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学好语文,才能“善其事”,把事情做好。
  其实有建树的科学家(不仅是数学家),都是文理并重,语文根底很深厚的,这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既跑不快,也跑不远,绝对成不了气候。苏步青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样板。
其他文献
听过很多老师讲《故都的秋》,也在网上看过不少本课的讲课视频,总觉得传统教学都比较一致地重在分析秋的清、静和悲凉。这种在几幅画图中寻觅秋味的讲法没错,但要想在这种情境中真正深入作者内心深处却很难。散文本就是情感的芭蕾,美妙动人,沁人心脾。  首先,教学《故都的秋》时其写作背景和作者个人情怀不能省略或置后,而且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较为简洁地引导他们深入诗心的深处,这才是导出情感共鸣的基础和前提。跨越
期刊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本课教学设计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赏读同学的佳作或精彩片段,从中领悟写作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习作的真谛——写出真情实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其他同学习作的优点,
期刊
二、呐喊摇旗,做“宣传达人”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资助政策是我们基层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我们的“护身符”。  1.以身作则,带头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首先得带头学习国家、省、市学生资助政策,做到烂熟于心;同时还要细读细研,根据本单位
期刊
韩愈任四门博士时写下《师说》一文给他的学生李蟠,借李蟠向世俗之风发起挑战,剑指社会恶劣风气,批判特定阶层。  当时唐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盲目从众心理,如此从师风尚愈演愈烈,正如柳宗元所说的:“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直之人活得恐惧不安,苟且偷生者趋之若鹜,敢于批判者少之又少。可见,韩愈面对高举如此“为师”的大旗,的确需要不一般的批判精神。  环顾
期刊
读法三:读语言  【课文链接】课文中灵动鲜活的语言如珠,俯拾皆是。《秋天的雨》中写秋雨是“清凉”的、“温柔”的、“轻轻”的,它会趁你没注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当写到秋天的叶子时,叶子的姿态是多样的: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枫树红红的叶子像一枚枚邮票;当写到秋天的色彩时: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更多,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诗,“大树”
期刊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诗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工作中,无处不有诗的身影。在学生的语文考试中,诗也是必考内容之一,而且其比重逐年增加,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从小学开始,对诗的教学就要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文化,并将诗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优
期刊
摘 要:渐序快速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作文序列化和快速化相结合的作文训练方式。本文介绍了本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目标要求,对“543”渐序快速作文训练教学模式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渐序快速写作“543”模式;构建  一、项目介绍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快速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素质结构决定着学生的写作水平。虽说文化底蕴、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等写作素
期刊
三、抓住关键,深入解读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些“点”是指一文的题眼、关键词和关键的句子。解读文本就是要找到这些“点”,并充分发挥这些“点”的作用,以点带面,深入解读文本。  1.抓住题眼,直击核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就能帮助教师快速解读文本,理清教学思路。如《草船借箭》题目中的“借”字就是题眼,教师可以抓住“借”字,围
期刊
在学校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发憷,不知该如何下笔,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回到家里就照着作文书抄。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从三年级习作启蒙开始做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指出: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为贯彻这一精神,笔
期刊
摘要:一个人只有带着感恩的心,才会脚踏实地地承担责任,自我反省,不断改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自己学会感恩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关键词:校园;感恩;和谐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會有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