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创意的“填鸭式”教学扼杀了许多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究的兴趣,这种凸显的教学弊端非改不可。今天,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应该来源于生活体验。教师的积极引导,能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生活。同时,教师既要在教学中综合学生自身因素做到因材施教,又要面对社会需求做到应需而教,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之间相互的认知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在师生合作过程中,要做到情感交融,情感共鸣。
当然,要在合作学习中发挥最佳,这与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正确指导,能有效促进生生之间密切合作,能让小组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能让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能。那么如何才能挖掘小组合作潜能,推动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平等、愉悦、安全、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合作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氛围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興趣、特长,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要蹲下身子,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关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要让每个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就不能流于形式地在教室里做课堂纪律的维持者,不能不时打断小组紧张或看似有点乱的辩论。因为只有思维的碰撞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更不能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不时地询问学生思考得怎么样,有什么疑难或发现,甚至随意地提示注意这个,留意那个,进行盲目的督促。总之,不应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牺牲合作学习环境的营造。
二、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发号施令、只说不做的权威者、表演者的角色,要由台前转到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指导和调控。小组成员要面对面地交流,把自己的见解一一阐述给合作的伙伴,以期得到同伴的回应与共鸣。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本人不能“稳坐钓鱼台”,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讨论,更要随时准备做好调控。教师要和组员平等交流,谦虚地听取孩子们陈述的观点,深入了解孩子们所需突破的难点,注意孩子们如何解开问题的症结。教师应尊重学生并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是有效合作的保证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合作的时间,让组员有充分准备。明确合作的内容,准备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材料,并能对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在此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有意义的合作。当学生独立思考无法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满足他寻求帮助的心理,他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倾听同伴的见解,并对相同的见解及时予以内化;而对于在独立思考中产生的错误认识,此刻也能在交流中产生和其他学生的思维碰撞,在争执中使问题越辩越明,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课堂上要把一定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能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当然,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要有机结合。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个人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决定着合作、探究的效果,更会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发展。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教师要辩证地把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清醒而自觉地投入合作学习中。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交流、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合作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之间相互的认知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在师生合作过程中,要做到情感交融,情感共鸣。
当然,要在合作学习中发挥最佳,这与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正确指导,能有效促进生生之间密切合作,能让小组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能让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能。那么如何才能挖掘小组合作潜能,推动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平等、愉悦、安全、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合作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氛围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興趣、特长,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要蹲下身子,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关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要让每个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就不能流于形式地在教室里做课堂纪律的维持者,不能不时打断小组紧张或看似有点乱的辩论。因为只有思维的碰撞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更不能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不时地询问学生思考得怎么样,有什么疑难或发现,甚至随意地提示注意这个,留意那个,进行盲目的督促。总之,不应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牺牲合作学习环境的营造。
二、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发号施令、只说不做的权威者、表演者的角色,要由台前转到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指导和调控。小组成员要面对面地交流,把自己的见解一一阐述给合作的伙伴,以期得到同伴的回应与共鸣。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本人不能“稳坐钓鱼台”,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讨论,更要随时准备做好调控。教师要和组员平等交流,谦虚地听取孩子们陈述的观点,深入了解孩子们所需突破的难点,注意孩子们如何解开问题的症结。教师应尊重学生并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是有效合作的保证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合作的时间,让组员有充分准备。明确合作的内容,准备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材料,并能对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在此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有意义的合作。当学生独立思考无法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满足他寻求帮助的心理,他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倾听同伴的见解,并对相同的见解及时予以内化;而对于在独立思考中产生的错误认识,此刻也能在交流中产生和其他学生的思维碰撞,在争执中使问题越辩越明,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课堂上要把一定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能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当然,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要有机结合。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个人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决定着合作、探究的效果,更会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发展。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教师要辩证地把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清醒而自觉地投入合作学习中。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交流、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