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动力、优化方法、加强美育、发展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经近几年课改的教学实践、探索、反思,笔者深刻体会到“激发动力、优化方法、加强美育、发展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新课改切实高效之法,是精髓所在。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扬和探索。
  
  一、激发动力,乐学好学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需求是动力之源。人生理想、阶段目标、个人愿望、生理和心理需求、兴趣等,都能产生动力。没有动力,学习是无源之水。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都应对学生的远大理想、目标、兴趣、需求进行良性培育和激发以及一般正常需求的满足,以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可通过竞赛、表演、探究、活动等措施,以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笔者认为,有趣、活动、成功、反馈和交往是中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
  成功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进步和好评。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实际上没有一个绝对化的标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学业基础上有进步,便获得了成功。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尚不够强,因而教师和他人的肯定评价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成功感获得就显得相当重要。
  
  二、优化方法,会学善学
  
  “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此言足以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善于学习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优劣。终生学习为21世纪人所必需,那么良好的学习能力当人所必备。
  1、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强化学法指导和督导学生应用并创新学法
  学法指导包括共性(普遍适用)和个性(单科学学法、个人适宜)学法指导。如:指导学生运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查漏补缺”五环节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上课会听、会记(重点、关键、结论)、会察、会问、会思、会练,指导适合各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2、教师应针对听、触、视、动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法并指导相应学法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应重视学法研究和创新,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学法课程,进行试验研究。笔者深信,此举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更上一层楼将功莫大焉。
  3、让学生学会置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勵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
  由于现代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得多,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现象,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的东西,有时比教师还要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更有熟悉亲切感,更能激发动力、强化学习方法。
  5、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
  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投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千层浪”,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应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加强美育,升华情感
  
  对学生施以美育教育,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塑造他们的心灵美,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无动于衷。”可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了解到美无处不在,从而注意挖掘和感受美的事物,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2、利用社会中的美与丑,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既有整体美,又有局部美;还有和谐美等。美中寓丑,丑中也寓美。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与丑,使学生理解美的所在、美的原因、美的种类和美的程度,并给予正确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社会中美与丑的剖析,使学生了解美与丑的真谛,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结合热门话题,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的事物是在人的发现、鉴赏基础上去共同维护、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使其善于体现美、创造美,即善于在自身、在周围的环境、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现美、创造美。
  4、揭示人和事物的内在美,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着意于引导学生去揭示和发现人和事物的内在美,即精神世界的美,也即心灵美。这种内在的美揭示得越深,学生受到的教育也就越深,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行为美”,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行为美。
  
  四、实践创新、发展能力
  
  1、师生互动,进行社会性实践,如竞赛、表演、运动、劳动等。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2、学以致用:多数青少年是缺乏学以致用的习惯和意识的,因此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知识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当孩子具备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以后,就会在生活中积极地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实践,以实践带动学习。
  3、运用方法,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完成作业,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创新,都是实践。通过实践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动力得到强化,情感得到升华,方法得到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使科学和人文素养得到发展。在探究实践中又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从而走上动力、方法、情感、能力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之路。
其他文献
所谓极限思维法,就是在研究问题时,将参量的一般变化,推到极限值,即无限大、零值、临界值和特定值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分析方法。  极限思维法在物理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开尔文把查理定律外推到零压强这一极限情况,而引入了热力学温标,使气体实验定律的表述大大简化。伽利略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先证明小球从一光滑斜面滚下后能够滚上另一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后把另一斜面倾斜度外推到水平,得出小球在水平面上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不同于传统教法的优势,及其在素质教育方面、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教学模式 应用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已深入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范围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既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大信息量的传递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又为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主学习就是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进行自主
期刊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应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     一、联系日
期刊
星期天,妈妈要带我去花市买花。我想:秋天到了,我们都穿上了毛衣,落叶和小草都蒙着一层白霜,还会有什么花呢?我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去了花市你就会知道了。”  进了花店,我不由地倒吸了一口气,花店简直成了菊花的世界,红的,黄的,白的,紫的,金黄的……各色菊花争奇斗艳,傲霜怒放,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我在一盆素雅的白菊花前停住了脚步。养花的阿姨告诉我,它叫“白绣球”,枝茎又粗又高,花又大又白,像一朵
期刊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他们的疑问就行了。教师的做法是:预先设计好问题“口袋”,课堂上引导学生往“口袋”里“钻”。而新课标指出: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
期刊
课堂教学设计是备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员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要想设计合理的一堂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坡度地设计教学目的    科学制定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员的实际情况,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1至2个具体的教学目的合理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坡度。教学中这样处理,既便于区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便于教员选用各种教法。教学目的
期刊
一等奖  周雪野 四川·隆昌  赵苏侠 陕西·白水   张晓琳 四川·彭山   陈永亮 湖南·宜章  曾佐倾 四川·泸县   刘光海 重庆·丰都   周建军 江西·吉水  黄震德 湖南·湘阴  何洪德 四川·苍溪  吴建伟 陕西·富平   黄明杰 四川·隆昌   邓恩华 湖南·新田   廖韩英 湖北·武汉  何美兰 广西·桂平   王 昭 陕西·西安   林全芝 湖南·花垣   胡卫传 广西·融水
期刊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可见决定后进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激发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智力因素方面的不
期刊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每个初中生都怀着好奇心进人初中阶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基础知识,但有的学生学得不好,刚学不久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产生了一部分后进生。  下面,我就如何转化后进生、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部分学生智商差,接受能力弱。主观想学好化学,但记忆、分析能力欠佳。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