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经近几年课改的教学实践、探索、反思,笔者深刻体会到“激发动力、优化方法、加强美育、发展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新课改切实高效之法,是精髓所在。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扬和探索。
一、激发动力,乐学好学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需求是动力之源。人生理想、阶段目标、个人愿望、生理和心理需求、兴趣等,都能产生动力。没有动力,学习是无源之水。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都应对学生的远大理想、目标、兴趣、需求进行良性培育和激发以及一般正常需求的满足,以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可通过竞赛、表演、探究、活动等措施,以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笔者认为,有趣、活动、成功、反馈和交往是中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
成功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进步和好评。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实际上没有一个绝对化的标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学业基础上有进步,便获得了成功。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尚不够强,因而教师和他人的肯定评价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成功感获得就显得相当重要。
二、优化方法,会学善学
“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此言足以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善于学习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优劣。终生学习为21世纪人所必需,那么良好的学习能力当人所必备。
1、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强化学法指导和督导学生应用并创新学法
学法指导包括共性(普遍适用)和个性(单科学学法、个人适宜)学法指导。如:指导学生运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查漏补缺”五环节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上课会听、会记(重点、关键、结论)、会察、会问、会思、会练,指导适合各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2、教师应针对听、触、视、动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法并指导相应学法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应重视学法研究和创新,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学法课程,进行试验研究。笔者深信,此举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更上一层楼将功莫大焉。
3、让学生学会置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勵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
由于现代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得多,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现象,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的东西,有时比教师还要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更有熟悉亲切感,更能激发动力、强化学习方法。
5、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
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投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千层浪”,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应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加强美育,升华情感
对学生施以美育教育,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塑造他们的心灵美,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无动于衷。”可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了解到美无处不在,从而注意挖掘和感受美的事物,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2、利用社会中的美与丑,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既有整体美,又有局部美;还有和谐美等。美中寓丑,丑中也寓美。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与丑,使学生理解美的所在、美的原因、美的种类和美的程度,并给予正确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社会中美与丑的剖析,使学生了解美与丑的真谛,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结合热门话题,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的事物是在人的发现、鉴赏基础上去共同维护、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使其善于体现美、创造美,即善于在自身、在周围的环境、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现美、创造美。
4、揭示人和事物的内在美,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着意于引导学生去揭示和发现人和事物的内在美,即精神世界的美,也即心灵美。这种内在的美揭示得越深,学生受到的教育也就越深,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行为美”,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行为美。
四、实践创新、发展能力
1、师生互动,进行社会性实践,如竞赛、表演、运动、劳动等。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2、学以致用:多数青少年是缺乏学以致用的习惯和意识的,因此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知识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当孩子具备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以后,就会在生活中积极地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实践,以实践带动学习。
3、运用方法,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完成作业,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创新,都是实践。通过实践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动力得到强化,情感得到升华,方法得到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使科学和人文素养得到发展。在探究实践中又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从而走上动力、方法、情感、能力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之路。
一、激发动力,乐学好学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需求是动力之源。人生理想、阶段目标、个人愿望、生理和心理需求、兴趣等,都能产生动力。没有动力,学习是无源之水。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都应对学生的远大理想、目标、兴趣、需求进行良性培育和激发以及一般正常需求的满足,以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可通过竞赛、表演、探究、活动等措施,以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笔者认为,有趣、活动、成功、反馈和交往是中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
成功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进步和好评。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实际上没有一个绝对化的标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学业基础上有进步,便获得了成功。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尚不够强,因而教师和他人的肯定评价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成功感获得就显得相当重要。
二、优化方法,会学善学
“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此言足以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善于学习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优劣。终生学习为21世纪人所必需,那么良好的学习能力当人所必备。
1、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强化学法指导和督导学生应用并创新学法
学法指导包括共性(普遍适用)和个性(单科学学法、个人适宜)学法指导。如:指导学生运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查漏补缺”五环节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上课会听、会记(重点、关键、结论)、会察、会问、会思、会练,指导适合各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2、教师应针对听、触、视、动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法并指导相应学法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应重视学法研究和创新,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学法课程,进行试验研究。笔者深信,此举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更上一层楼将功莫大焉。
3、让学生学会置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勵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
由于现代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得多,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现象,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的东西,有时比教师还要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更有熟悉亲切感,更能激发动力、强化学习方法。
5、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
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投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千层浪”,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应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加强美育,升华情感
对学生施以美育教育,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塑造他们的心灵美,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无动于衷。”可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了解到美无处不在,从而注意挖掘和感受美的事物,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2、利用社会中的美与丑,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既有整体美,又有局部美;还有和谐美等。美中寓丑,丑中也寓美。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与丑,使学生理解美的所在、美的原因、美的种类和美的程度,并给予正确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社会中美与丑的剖析,使学生了解美与丑的真谛,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结合热门话题,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的事物是在人的发现、鉴赏基础上去共同维护、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使其善于体现美、创造美,即善于在自身、在周围的环境、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现美、创造美。
4、揭示人和事物的内在美,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着意于引导学生去揭示和发现人和事物的内在美,即精神世界的美,也即心灵美。这种内在的美揭示得越深,学生受到的教育也就越深,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行为美”,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行为美。
四、实践创新、发展能力
1、师生互动,进行社会性实践,如竞赛、表演、运动、劳动等。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2、学以致用:多数青少年是缺乏学以致用的习惯和意识的,因此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知识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当孩子具备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以后,就会在生活中积极地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实践,以实践带动学习。
3、运用方法,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完成作业,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创新,都是实践。通过实践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动力得到强化,情感得到升华,方法得到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使科学和人文素养得到发展。在探究实践中又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从而走上动力、方法、情感、能力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