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故事富有一定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说理,形象生动,少了往日的严肃说教,课堂气氛活泼融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关键词 故事 童话 哲理 历史 孝德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说理,形象生动。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得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一、运用童话故事激趣
童话中的想象、夸张,可以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认同性。因此,在品德课堂中采用童话的内容或者是形式进行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时,播放了一个童话故事《咕咚来了》。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一看到动画片,兴趣就来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在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前盲目害怕,是没有必要的。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童话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有助于他们提高认识。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不光可以让学生听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故事。
我在教《我不胆小》时,让学生观看一个课前让学生编排的故事剧《咪咪学本领》。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咪咪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你想对他说什么?通过总结,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现在就是小猫咪咪,你想学本领,拿冠军,你怎么办?通过表演,学生就清楚:要想学本领就不应该胆小。
二、运用哲理故事启思
一些小故事中蕴含着正确浅近的哲理,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以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导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或震撼,可以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并引发道德之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合作》,教学时适时抛出小故事: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帮我分担一点我的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这么大的苦呢?这全因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现在不但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而故事特别能激活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最佳的倾听状态下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同时又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
三、运用历史故事溯源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热爱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取适当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与社会,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品德教育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我们来寻根》讲解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时,我补充了关于他们的小故事——《阪泉之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的一次交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五千年前,黄帝曾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通过这样的历史小故事的补充,学生更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运用孝德故事明理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利用好孝德故事,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统一。教学时,利用这样的小故事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引起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教育无痕。
五年级下册《父母的难处》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父母的难处后,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生日》《妈妈的手》等美文,展开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获得个体经验的“普遍化”,使他们逐步领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样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为他们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初步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件难忘的事,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父母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难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形成爱家长及与家长分忧的思想。
当然,品德课不是故事会,故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主题活动特点和教学目的,适时适量地运用,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关键词 故事 童话 哲理 历史 孝德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说理,形象生动。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得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一、运用童话故事激趣
童话中的想象、夸张,可以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认同性。因此,在品德课堂中采用童话的内容或者是形式进行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时,播放了一个童话故事《咕咚来了》。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一看到动画片,兴趣就来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在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前盲目害怕,是没有必要的。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童话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有助于他们提高认识。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不光可以让学生听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故事。
我在教《我不胆小》时,让学生观看一个课前让学生编排的故事剧《咪咪学本领》。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咪咪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你想对他说什么?通过总结,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现在就是小猫咪咪,你想学本领,拿冠军,你怎么办?通过表演,学生就清楚:要想学本领就不应该胆小。
二、运用哲理故事启思
一些小故事中蕴含着正确浅近的哲理,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以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导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或震撼,可以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并引发道德之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合作》,教学时适时抛出小故事: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帮我分担一点我的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这么大的苦呢?这全因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现在不但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而故事特别能激活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最佳的倾听状态下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同时又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
三、运用历史故事溯源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热爱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取适当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与社会,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品德教育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我们来寻根》讲解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时,我补充了关于他们的小故事——《阪泉之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的一次交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五千年前,黄帝曾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通过这样的历史小故事的补充,学生更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运用孝德故事明理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利用好孝德故事,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统一。教学时,利用这样的小故事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引起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教育无痕。
五年级下册《父母的难处》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父母的难处后,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生日》《妈妈的手》等美文,展开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获得个体经验的“普遍化”,使他们逐步领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样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为他们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初步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件难忘的事,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父母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难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形成爱家长及与家长分忧的思想。
当然,品德课不是故事会,故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主题活动特点和教学目的,适时适量地运用,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