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若干问题,以优化胸痛诊治流程,减少胸痛确诊时间,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抢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方法:通过集中授课,分部门培训,现场演练,进修学习和经验总结组建优良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结果:各部门护理分工明确,操作熟练,缩短流程时间。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中,训练有素的优良护理队伍在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护理 培训
胸痛中心(CPC)[1]的建设是为急诊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就诊通道,为了缩短以胸痛三联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肺动脉栓塞)为主要疾病引起的致死性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时间,及时有效救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全球首家胸痛中心自1981年在美国建立以来,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胸痛中心,在胸痛患者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2]。
我院从2008年开设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绿色通道,2013年提出胸痛中心建设构想,2014年初开始参观各地胸痛中心,2014年4月胸痛中心工作正式启动,5月份第六届九龙心脏论坛开辟社区医师培训专场,8月份在持续改进中,完成书面材料的提交,12月份正式成立胸痛中心。高质量护理团队的建设,在胸痛中心成立后越来越得到重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个人特质,经过不断的培训,进修学习得到提高。
1 护理在材料整理中的作用
1.1 掌握基本情况
江苏省苏州市户籍人口633.3万,60周岁以上的人员123万,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约6500例/年(按流行病学发病率计算,苏州常住人口1000万)。苏州九龙医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常住人口100万。
1.2 病历资料的收集
2013年急诊PCI30余例,2014年80余例,2015年100余例。按照胸痛中心建设要求,协助科主任、医生收集急诊患者病历。按要求填写胸痛数据库资料,为科研积累宝贵资料。
1.急诊专科护士心血管病培训:
针对胸痛中心急救护士,要求工作三年以上,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理论基础,有良好的急救医学观。首先要培训专科护士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急救工作中。急诊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部分。[3]
2.1 院前急救护理:120急救车上的护理人员,是首先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询问疼痛时间部位等;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输入急救药物;检测生命体征;要求能掌握急救车上各种仪器的使用,如心电监测仪,心电图机,远程传送系统的操作[4]
2.2 院内急救护理:每半月组织胸痛中心的学习培训,培养较强的抢救意识。对专科操作进行点对点培训、考核,如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临时起搏器的使用、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术等。重视心理护理。
2.3 急诊分诊护理:胸痛中心,标志醒目,能及时识别胸痛病人,对高危患者预诊分检部分应纳入绿色通道,以达到快速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胸痛中心成立之前急救流程为:患者急诊就诊,急诊医生分诊,怀疑为心肌梗死,通知心内科值班人员会诊,会诊后再做处理。胸痛中心成立后,胸痛患者直接就诊于胸痛中心诊室→检查报告上传急诊呼救平台→随时诊断、随时启动导管室。此时急诊护士已经对病人进行各种操作,如心电监护、给氧、静脉通路建立。
3.心内科CCU护理部分:保持急诊呼救系统的畅通,24小时在岗关注急诊呼救系统信息,一旦有院前急救数据传输,及时接收识别,及时通知医生,不浪费任何判断时间。同时做好急诊准备。
2.3 心内科导管室护理部分:
2.3.1 与急诊科护士定期沟通学习,共同参加每半月举行的胸痛中心培训。我院急诊冠脉介入通常入路是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经过相互沟通,急诊胸痛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在患者左侧肢体,这点小小的改变给急救节约的宝贵的时间,保证了急诊患者药物的使用。
2.3.2 与心内科CCU护士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准备患者术后床位,床边备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氧装置等,做好术后护理准备。
2.3.3 积极参加胸痛中心的各项培训计划,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制定合理排班,做好备班工作,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一旦接到启动导管室的通知,20分钟内到岗,迅速做好准备,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2.3.4 注重抢救能力的培训,急救过程能第一时间识别不良生命体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对急救药品、物品熟练掌握,如除颤仪、临时起搏器、IABP、ECMO的使用。
2.3.5 与DSA技师一起,定期检查导管室各仪器设备性能,保持备用状态,并登记备案。
2 护理在胸痛中心时钟同步系统中的作用[5]
胸痛中心对医院时钟标准要求很高,我院运用的是麦迪斯顿胸痛数据管理平台,如为120车接收的患者,急救车上护理人员就会为其戴上身份识别手环;如患者自行入急诊,急诊抢救室护士会为其戴上手环,即可自动识别离开急诊时间、入心内科导管室时间、出心内科导管室时间、入心内科CCU时间。导管室的时钟,DSA机器的时间,心内科病房的时钟,心内科CCU 的时钟需按要求校正。时钟同步在数据采集,用药时间上很重要。由于医院没有统一的时钟管理部门,所以各部门护理担任时钟校对任务,每周核查一次,记录。
3 护理在现场演练中的作用
胸痛中心运用整合医学理论[6],是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脏外科,胸外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在胸痛中心现场演练中,就牵涉到多个学科一起演练。
经过反复演练,急诊、心内科CCU、心内科导管护理能及时接受发送急救信息,能用最短时间进入工作岗位,更好的配合医生,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4 护理在基层培训中的作用
胸痛中心的建立是为了加快胸痛患者的就诊速度,这要求基层医院能及时识别胸痛患者,作出初步诊断。护理在胸痛中心平台中,积极参加组织基层教育培训,协助维护信息公共平台,做好基层医院参观接待,流程介绍等。
总结
胸痛中心成立以来,急诊PCI量的增加,就诊时间的缩短体现了胸痛中心成立的重要性,使患者的信息在患者未到达医院急诊之前,心电图等资料已经传到主治医师手中,急诊数据库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在在各个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霍勇,积极推动胸痛中心认证,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8,42(8):637-638。
[2].周伟民,向仕平,向定成,秦伟毅,运用整合医学理论构建标准化胸痛中心,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120:1043-1044。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护理 培训
胸痛中心(CPC)[1]的建设是为急诊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就诊通道,为了缩短以胸痛三联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肺动脉栓塞)为主要疾病引起的致死性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时间,及时有效救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全球首家胸痛中心自1981年在美国建立以来,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胸痛中心,在胸痛患者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2]。
我院从2008年开设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绿色通道,2013年提出胸痛中心建设构想,2014年初开始参观各地胸痛中心,2014年4月胸痛中心工作正式启动,5月份第六届九龙心脏论坛开辟社区医师培训专场,8月份在持续改进中,完成书面材料的提交,12月份正式成立胸痛中心。高质量护理团队的建设,在胸痛中心成立后越来越得到重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个人特质,经过不断的培训,进修学习得到提高。
1 护理在材料整理中的作用
1.1 掌握基本情况
江苏省苏州市户籍人口633.3万,60周岁以上的人员123万,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约6500例/年(按流行病学发病率计算,苏州常住人口1000万)。苏州九龙医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常住人口100万。
1.2 病历资料的收集
2013年急诊PCI30余例,2014年80余例,2015年100余例。按照胸痛中心建设要求,协助科主任、医生收集急诊患者病历。按要求填写胸痛数据库资料,为科研积累宝贵资料。
1.急诊专科护士心血管病培训:
针对胸痛中心急救护士,要求工作三年以上,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理论基础,有良好的急救医学观。首先要培训专科护士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急救工作中。急诊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部分。[3]
2.1 院前急救护理:120急救车上的护理人员,是首先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询问疼痛时间部位等;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输入急救药物;检测生命体征;要求能掌握急救车上各种仪器的使用,如心电监测仪,心电图机,远程传送系统的操作[4]
2.2 院内急救护理:每半月组织胸痛中心的学习培训,培养较强的抢救意识。对专科操作进行点对点培训、考核,如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临时起搏器的使用、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术等。重视心理护理。
2.3 急诊分诊护理:胸痛中心,标志醒目,能及时识别胸痛病人,对高危患者预诊分检部分应纳入绿色通道,以达到快速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胸痛中心成立之前急救流程为:患者急诊就诊,急诊医生分诊,怀疑为心肌梗死,通知心内科值班人员会诊,会诊后再做处理。胸痛中心成立后,胸痛患者直接就诊于胸痛中心诊室→检查报告上传急诊呼救平台→随时诊断、随时启动导管室。此时急诊护士已经对病人进行各种操作,如心电监护、给氧、静脉通路建立。
3.心内科CCU护理部分:保持急诊呼救系统的畅通,24小时在岗关注急诊呼救系统信息,一旦有院前急救数据传输,及时接收识别,及时通知医生,不浪费任何判断时间。同时做好急诊准备。
2.3 心内科导管室护理部分:
2.3.1 与急诊科护士定期沟通学习,共同参加每半月举行的胸痛中心培训。我院急诊冠脉介入通常入路是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经过相互沟通,急诊胸痛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在患者左侧肢体,这点小小的改变给急救节约的宝贵的时间,保证了急诊患者药物的使用。
2.3.2 与心内科CCU护士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准备患者术后床位,床边备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氧装置等,做好术后护理准备。
2.3.3 积极参加胸痛中心的各项培训计划,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制定合理排班,做好备班工作,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一旦接到启动导管室的通知,20分钟内到岗,迅速做好准备,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2.3.4 注重抢救能力的培训,急救过程能第一时间识别不良生命体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对急救药品、物品熟练掌握,如除颤仪、临时起搏器、IABP、ECMO的使用。
2.3.5 与DSA技师一起,定期检查导管室各仪器设备性能,保持备用状态,并登记备案。
2 护理在胸痛中心时钟同步系统中的作用[5]
胸痛中心对医院时钟标准要求很高,我院运用的是麦迪斯顿胸痛数据管理平台,如为120车接收的患者,急救车上护理人员就会为其戴上身份识别手环;如患者自行入急诊,急诊抢救室护士会为其戴上手环,即可自动识别离开急诊时间、入心内科导管室时间、出心内科导管室时间、入心内科CCU时间。导管室的时钟,DSA机器的时间,心内科病房的时钟,心内科CCU 的时钟需按要求校正。时钟同步在数据采集,用药时间上很重要。由于医院没有统一的时钟管理部门,所以各部门护理担任时钟校对任务,每周核查一次,记录。
3 护理在现场演练中的作用
胸痛中心运用整合医学理论[6],是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脏外科,胸外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在胸痛中心现场演练中,就牵涉到多个学科一起演练。
经过反复演练,急诊、心内科CCU、心内科导管护理能及时接受发送急救信息,能用最短时间进入工作岗位,更好的配合医生,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4 护理在基层培训中的作用
胸痛中心的建立是为了加快胸痛患者的就诊速度,这要求基层医院能及时识别胸痛患者,作出初步诊断。护理在胸痛中心平台中,积极参加组织基层教育培训,协助维护信息公共平台,做好基层医院参观接待,流程介绍等。
总结
胸痛中心成立以来,急诊PCI量的增加,就诊时间的缩短体现了胸痛中心成立的重要性,使患者的信息在患者未到达医院急诊之前,心电图等资料已经传到主治医师手中,急诊数据库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在在各个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霍勇,积极推动胸痛中心认证,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8,42(8):637-638。
[2].周伟民,向仕平,向定成,秦伟毅,运用整合医学理论构建标准化胸痛中心,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120:104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