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建设探讨护理在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good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若干问题,以优化胸痛诊治流程,减少胸痛确诊时间,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抢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方法:通过集中授课,分部门培训,现场演练,进修学习和经验总结组建优良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结果:各部门护理分工明确,操作熟练,缩短流程时间。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中,训练有素的优良护理队伍在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护理 培训
  胸痛中心(CPC)[1]的建设是为急诊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就诊通道,为了缩短以胸痛三联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肺动脉栓塞)为主要疾病引起的致死性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时间,及时有效救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全球首家胸痛中心自1981年在美国建立以来,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胸痛中心,在胸痛患者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2]。
  我院从2008年开设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绿色通道,2013年提出胸痛中心建设构想,2014年初开始参观各地胸痛中心,2014年4月胸痛中心工作正式启动,5月份第六届九龙心脏论坛开辟社区医师培训专场,8月份在持续改进中,完成书面材料的提交,12月份正式成立胸痛中心。高质量护理团队的建设,在胸痛中心成立后越来越得到重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个人特质,经过不断的培训,进修学习得到提高。
  1 护理在材料整理中的作用
  1.1 掌握基本情况
  江苏省苏州市户籍人口633.3万,60周岁以上的人员123万,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约6500例/年(按流行病学发病率计算,苏州常住人口1000万)。苏州九龙医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常住人口100万。
  1.2 病历资料的收集
  2013年急诊PCI30余例,2014年80余例,2015年100余例。按照胸痛中心建设要求,协助科主任、医生收集急诊患者病历。按要求填写胸痛数据库资料,为科研积累宝贵资料。
  1.急诊专科护士心血管病培训:
  针对胸痛中心急救护士,要求工作三年以上,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理论基础,有良好的急救医学观。首先要培训专科护士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急救工作中。急诊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部分。[3]
  2.1 院前急救护理:120急救车上的护理人员,是首先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询问疼痛时间部位等;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输入急救药物;检测生命体征;要求能掌握急救车上各种仪器的使用,如心电监测仪,心电图机,远程传送系统的操作[4]
  2.2 院内急救护理:每半月组织胸痛中心的学习培训,培养较强的抢救意识。对专科操作进行点对点培训、考核,如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临时起搏器的使用、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术等。重视心理护理。
  2.3 急诊分诊护理:胸痛中心,标志醒目,能及时识别胸痛病人,对高危患者预诊分检部分应纳入绿色通道,以达到快速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胸痛中心成立之前急救流程为:患者急诊就诊,急诊医生分诊,怀疑为心肌梗死,通知心内科值班人员会诊,会诊后再做处理。胸痛中心成立后,胸痛患者直接就诊于胸痛中心诊室→检查报告上传急诊呼救平台→随时诊断、随时启动导管室。此时急诊护士已经对病人进行各种操作,如心电监护、给氧、静脉通路建立。
  3.心内科CCU护理部分:保持急诊呼救系统的畅通,24小时在岗关注急诊呼救系统信息,一旦有院前急救数据传输,及时接收识别,及时通知医生,不浪费任何判断时间。同时做好急诊准备。
  2.3 心内科导管室护理部分:
  2.3.1 与急诊科护士定期沟通学习,共同参加每半月举行的胸痛中心培训。我院急诊冠脉介入通常入路是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经过相互沟通,急诊胸痛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在患者左侧肢体,这点小小的改变给急救节约的宝贵的时间,保证了急诊患者药物的使用。
  2.3.2 与心内科CCU护士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准备患者术后床位,床边备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氧装置等,做好术后护理准备。
  2.3.3 积极参加胸痛中心的各项培训计划,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制定合理排班,做好备班工作,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一旦接到启动导管室的通知,20分钟内到岗,迅速做好准备,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2.3.4 注重抢救能力的培训,急救过程能第一时间识别不良生命体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对急救药品、物品熟练掌握,如除颤仪、临时起搏器、IABP、ECMO的使用。
  2.3.5 与DSA技师一起,定期检查导管室各仪器设备性能,保持备用状态,并登记备案。
  2 护理在胸痛中心时钟同步系统中的作用[5]
  胸痛中心对医院时钟标准要求很高,我院运用的是麦迪斯顿胸痛数据管理平台,如为120车接收的患者,急救车上护理人员就会为其戴上身份识别手环;如患者自行入急诊,急诊抢救室护士会为其戴上手环,即可自动识别离开急诊时间、入心内科导管室时间、出心内科导管室时间、入心内科CCU时间。导管室的时钟,DSA机器的时间,心内科病房的时钟,心内科CCU 的时钟需按要求校正。时钟同步在数据采集,用药时间上很重要。由于医院没有统一的时钟管理部门,所以各部门护理担任时钟校对任务,每周核查一次,记录。
  3 护理在现场演练中的作用
  胸痛中心运用整合医学理论[6],是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脏外科,胸外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在胸痛中心现场演练中,就牵涉到多个学科一起演练。
  经过反复演练,急诊、心内科CCU、心内科导管护理能及时接受发送急救信息,能用最短时间进入工作岗位,更好的配合医生,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4 护理在基层培训中的作用
  胸痛中心的建立是为了加快胸痛患者的就诊速度,这要求基层医院能及时识别胸痛患者,作出初步诊断。护理在胸痛中心平台中,积极参加组织基层教育培训,协助维护信息公共平台,做好基层医院参观接待,流程介绍等。
  总结
  胸痛中心成立以来,急诊PCI量的增加,就诊时间的缩短体现了胸痛中心成立的重要性,使患者的信息在患者未到达医院急诊之前,心电图等资料已经传到主治医师手中,急诊数据库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在在各个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霍勇,积极推动胸痛中心认证,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8,42(8):637-638。
  [2].周伟民,向仕平,向定成,秦伟毅,运用整合医学理论构建标准化胸痛中心,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120:1043-1044。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耳鼻咽喉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耳鼻咽喉科手术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耳鼻咽喉科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总综合护理,最后将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患者术后72 h疼痛程度的数据记录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疼痛程度别
【摘 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试验观察对象,对其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选取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方法介入后,大部分患者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患者服药正确性、用药操作准确率、饮食合理性、情绪正常性、药
【摘 要】 随着社会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以及文化程度得以提高,同时人们对自身权利维护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妇产科的病人全是孕龄期的妇女,孕妇和肚子中的孩子都是重点保护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各个方面都比较高,因此需采取孕期护理干预的方法提高分娩的成功率。孕期护理干预方法包括基本护理、运动护理、心理疏导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孕妇的妊高反应和胎儿异常的发生率大幅度
本文通过对有关脑卒中延续性护理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我国目前延续性护理的开展对出院脑卒中患者产生的效果影响,为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提供参考。  1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意义  延续性护理是指确保患者在医院的不同科室或从医院到家庭受到不同水平的连续性照顾。包括电话随访、家庭访视、成立延续护理中心、基于网络平台的健康教育等。延续性护理可节省人力资源,减轻医院负担,增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患者精神心理疏导
【摘 要】 目的:总结脑梗塞急性期病人的肢体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4例脑梗塞病人的护理。结论:脑梗塞急性期采取有效的肢体康复训练和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肢体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塞 肢体康复护理 患者  引言  脑梗塞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高危病种,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极易导致四肢功能的严重退化和残疾。早期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和
【摘 要】 目的:探讨安全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以安全管理为主要手段对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安全风险制定管理办法,强化安全护理。结果:安全管理的实施提高了精神科的护理质量。结论: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安全护理,给病人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安全风险 防范措施 安全护理  精神科的安全护理一直被视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制约医院综合效益的决定性部分。
【摘 要】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置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全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在全麻后采用常规操作技术进行留置导尿,干预组60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对导尿管刺激反应的程度及疼痛分级。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留置导尿对尿道刺激反应及疼痛分级明显优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后留置导尿有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对尿
【摘 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的应用中对静脉渗出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2015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300例小儿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患者。 对照组小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小儿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两组小儿的静脉渗出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对照组小儿静脉输液发生渗出情况的病例为30例。占比20%;观察组小儿,且两组差异显著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6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65±1.02)d、住院费用(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