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渐提高,英语口语越来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普遍较差,改革大学口语课堂势在必行。笔者为了改变学生英语口语的现状,进行了17周的行动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某学院数学专业大一年级两个班级的96名同学,其中A班48名,B班48名。笔者通过指导学生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实践→小组成果汇报→教师反思改进”的过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此外,笔者还为大学英语教师口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组合作;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张晓霞(1992-),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引言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热情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笔者学生的发音很不理想,一些简单的单词都发不准,而且极少能说出完整的且流利的英语句子。课文背诵很熟,但是语腔语调很不好。根据学生口语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这学期进行了关于学生英语口语的行动研究,改进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多个学生组成一组进行的集体式授课、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经由学生进行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小组内的任务,并以整个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组内学生的学习活动(Kangan S, 1994)。
2.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具有多种形态的研究过程,不同形态的行动研究具有不同的性质。当教师或其它教育者独自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探究并提出具体策略来实施从而改善实际时,独立的行动研究就出现了。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某学院数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共2个班96人。笔者根据学生方便讨论与交流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
2.行动研究。基于凯米斯行动研究模式,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核心环节的循环进行,笔者设计了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实施→小组成果汇报→教师反思改进”这样的循环模式,来实现英语口语教学的行动研究,来促进学生英语口语的进步。
三、行动研究
1.第一轮行动研究。(1)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布置任务每组录制一个5-10分钟的小视频。视频的具体要求是:1)视频长度为5-10分钟;2)每组人员必须出境并参与到视频的制作过程中;3)内容自拟;4)完成时间为2周。(2)学生小组实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剧本制作,演员选择,场景布置等事宜。学生拍摄的视频有:美剧《老友记》,还有电视剧《还珠格格》等。(3)小组成果汇报。学生提前在上课前将拍摄好的视频,开始上课后,师生一同观看各小组拍摄好的视频。每播放完一个视频,教师让学生来谈谈观看完视频的收获以及改进意见与建议。(4)教师反思与改进。观看完学生拍摄的视频,笔者深切的体会到转换形式的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口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学生全员参与视频录制,全部开口讲英语。其次促进学生更好参与口语课堂。但是笔者也发现了学生口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台词发音不到位;有些剧情脱离实际等。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又进行了第二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1)教师提出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语输出,笔者想到让学生进行辩论赛。教师根据课本单元主题,选择与之相关的主题作为学生辩论的题目。(2)学生小组实施。小组拿到相应的辩题后就开始组内分工。每组提前收集资料,课下练习口语,熟悉辩论赛的环节与流程,从中选出四位同学准备参加最后的辩论赛。同一辩题的所有同学(A、B班)加到同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讨论交流,教师也能给予及时指导。(3)小组成果汇报。学生准备两周之后,辩论赛如期举行。各组经历了激烈的唇枪舌战,期间也有不少同学能说出流利又富有思想的句子。笔者惊讶于学生的进步,感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教师反思改进。总体来讲这次辩论赛相比于上次戏剧表演学生有很大的进步,如:学生敢说、想说、会说。学生将所学与课本很好的结合,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但是这次活动也存在着问题,如:第一、学生由于发音问题,双方争辩过程中都不能听懂对方称述观点;第二、Chinglish 现象比较严重。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决定进行第三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1)教师提出问题。笔者决定采取演讲形式来帮助学生练习口语。笔者提前挑选出适合朗诵的题目I’m Chinese,将音频下发到各组的微信群,让小组模仿练习。两周后,小组要全员脱稿表演。每組模仿相同语篇,但教师要求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2)学生小组实施。任务布置下去后,相比于前两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强,学生经常在微信群里询问教师关于某些单词的发音,某些句子的语腔语调(intonation)。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每天的早自习,晚自习学生都会空出半小时的时间来模仿、背诵演讲题目。(3)小组成果汇报。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也是学生展示演讲的一堂课。每组都以不同的形式演讲。有的小组集体朗诵,有的则是配着低沉的音乐以一人一句的形式朗诵。(4)教师反思改进。本次演讲比赛举办的较成功,相较于前两次,笔者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口语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研究结果与反思
实践证明在变换形式的口语教学中,学生的口语有较大的进步。现就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大学教师应该丰富口语教学活动,不拘泥于课本教学;巧用小组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利用互联网,协助学生口语练习;善用戏剧短剧,推动学生产出语块。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2]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60.
【关键词】小组合作;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张晓霞(1992-),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引言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热情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笔者学生的发音很不理想,一些简单的单词都发不准,而且极少能说出完整的且流利的英语句子。课文背诵很熟,但是语腔语调很不好。根据学生口语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这学期进行了关于学生英语口语的行动研究,改进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多个学生组成一组进行的集体式授课、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经由学生进行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小组内的任务,并以整个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组内学生的学习活动(Kangan S, 1994)。
2.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具有多种形态的研究过程,不同形态的行动研究具有不同的性质。当教师或其它教育者独自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探究并提出具体策略来实施从而改善实际时,独立的行动研究就出现了。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某学院数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共2个班96人。笔者根据学生方便讨论与交流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
2.行动研究。基于凯米斯行动研究模式,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核心环节的循环进行,笔者设计了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实施→小组成果汇报→教师反思改进”这样的循环模式,来实现英语口语教学的行动研究,来促进学生英语口语的进步。
三、行动研究
1.第一轮行动研究。(1)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布置任务每组录制一个5-10分钟的小视频。视频的具体要求是:1)视频长度为5-10分钟;2)每组人员必须出境并参与到视频的制作过程中;3)内容自拟;4)完成时间为2周。(2)学生小组实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剧本制作,演员选择,场景布置等事宜。学生拍摄的视频有:美剧《老友记》,还有电视剧《还珠格格》等。(3)小组成果汇报。学生提前在上课前将拍摄好的视频,开始上课后,师生一同观看各小组拍摄好的视频。每播放完一个视频,教师让学生来谈谈观看完视频的收获以及改进意见与建议。(4)教师反思与改进。观看完学生拍摄的视频,笔者深切的体会到转换形式的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口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学生全员参与视频录制,全部开口讲英语。其次促进学生更好参与口语课堂。但是笔者也发现了学生口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台词发音不到位;有些剧情脱离实际等。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又进行了第二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1)教师提出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语输出,笔者想到让学生进行辩论赛。教师根据课本单元主题,选择与之相关的主题作为学生辩论的题目。(2)学生小组实施。小组拿到相应的辩题后就开始组内分工。每组提前收集资料,课下练习口语,熟悉辩论赛的环节与流程,从中选出四位同学准备参加最后的辩论赛。同一辩题的所有同学(A、B班)加到同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讨论交流,教师也能给予及时指导。(3)小组成果汇报。学生准备两周之后,辩论赛如期举行。各组经历了激烈的唇枪舌战,期间也有不少同学能说出流利又富有思想的句子。笔者惊讶于学生的进步,感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教师反思改进。总体来讲这次辩论赛相比于上次戏剧表演学生有很大的进步,如:学生敢说、想说、会说。学生将所学与课本很好的结合,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但是这次活动也存在着问题,如:第一、学生由于发音问题,双方争辩过程中都不能听懂对方称述观点;第二、Chinglish 现象比较严重。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决定进行第三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1)教师提出问题。笔者决定采取演讲形式来帮助学生练习口语。笔者提前挑选出适合朗诵的题目I’m Chinese,将音频下发到各组的微信群,让小组模仿练习。两周后,小组要全员脱稿表演。每組模仿相同语篇,但教师要求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2)学生小组实施。任务布置下去后,相比于前两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强,学生经常在微信群里询问教师关于某些单词的发音,某些句子的语腔语调(intonation)。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每天的早自习,晚自习学生都会空出半小时的时间来模仿、背诵演讲题目。(3)小组成果汇报。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也是学生展示演讲的一堂课。每组都以不同的形式演讲。有的小组集体朗诵,有的则是配着低沉的音乐以一人一句的形式朗诵。(4)教师反思改进。本次演讲比赛举办的较成功,相较于前两次,笔者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口语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研究结果与反思
实践证明在变换形式的口语教学中,学生的口语有较大的进步。现就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大学教师应该丰富口语教学活动,不拘泥于课本教学;巧用小组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利用互联网,协助学生口语练习;善用戏剧短剧,推动学生产出语块。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2]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