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loud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
  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出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
  一、为什么学生会提出这一问题
  曾经奇怪为什么学生会提出这一问题,因为最初的认识可能就是作者为了强调背影这一课文的关键词。而学生的想法却也不复杂:在与父亲相处了那么长时间之后,不能忘记的更应当是父亲的容颜,或者是经历过与父亲相关的某一件事情。作者为什么偏偏说背影是最不能忘记的呢?还有学生带着玩笑的口吻说,作者可不是说的“最”不能忘记的“之一”,没有了“之一”,便是唯一的了。于是问题又转回来了:为什么“背影”是最难忘记的?
  以学生所举的“容颜”与“背影”相比,并将这一问题的情境过渡到实际生活当中,然后问一下自己:对父亲最难忘记的是什么?相信真正回答背影的人并不会很多。相反,音容笑貌、趣事谐事,恐怕倒更多地存在于自己的记忆当中。这样一对比,便发现作者说“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倒真的似乎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换句话说,学生之所以问出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将对文本的解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而这正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的一种境界。只有当文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形成一种联系时,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只是此文中有了一个特殊的情形:学生非但没有因为将生活中的“我”引入文本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而倒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看来,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将生活中的我与文本中的我结合起来,才能让生活中的我理解文本中的我何以最难忘记的是背影。
  二、对于这一问题应当如何回答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不能照搬标准的参考答案,而应当首先在文本的琢磨中寻找可能的回答。
  笔者细细琢磨了全文,发现其中有些字值得咀嚼。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背影》一文中直接引述父亲言语的情形很少,对父亲的印象都是通过笔者自己的笔触写出来的,因此咀嚼文中某些字词,其实就是揣摩作者朱自清内心的情感。不妨先通过几个字词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那年冬天,……,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曾有学生在写这句时误将“正”写成了“真”,这一无心之错却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果将“正”换成了“真”,会有什么变化?于是顺势利导,跟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结果是:“正”字表示家庭正在行祸的过程中,而“真”字则带了明显的悲观情绪。而事实上,父亲所说的“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给作者的正是一种虽淡如水,却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这一句中的“终于”含义丰富,从父亲的角度来思考“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到“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段心理历程,会发现即使作者自己因为“有朋友约去游逛”,但父亲内心却仍在为送不送儿子而“踌躇”和“颇踌躇”。不知道别人阅读此段的感觉如何,笔者每读此段都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因为从这段看似平淡的描述中,读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之间经历着什么样的纠结,一方面是谋生活(已经是谋生活的底线了),另一方面是送孩子,当两者有冲突时,还是放弃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而决定去照顾二十岁的儿子——尽管在儿子看来已经不需要了。
其他文献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凄苦、多舛的坎坷人生:丧失两任丈夫沦为寡妇,被强卖改嫁,痛失儿子复遭驱逐家门,被视为“伤风败俗”;即便遭逢无尽的创伤,仍未泯灭生存的勇气。然而在鲁镇“繁响”的祝福声中,带着伤心、恐惧、忏悔,祥林嫂悄无声息地死去。长期以来,祥林嫂的死因备受各方研究者关注,也给出了多种阐释,概括起来大致为:一是封建礼教渊薮昭然,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
《登泰山记》是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姚鼐游泰山后所写,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奇文。真可谓有奇情,取奇道,览奇景,悟奇境,出奇语,留奇文,兴之所致,留恋忘返。经作者的生花妙笔,全文不足五百字,其语言之洗练,内容之丰厚,情感之蕴藉,境界之高妙,无不令人称奇。  境界一取景经典,用语奇清  全文450多字,写尽了泰山胜景之姿色。作者取景经典,“夕照”“日出”,寥寥几笔,绘形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以作者为主体,以地坛为支点,比较阅读《命若琴弦》,解读《我与地
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小说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在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小说选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就教学内容选择而言,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更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小说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小说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达到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然而,我们的小说教学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面对教科书的文本,反复研读,查阅有关资料,却总是
高考作文命题,从技术上说,无非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防止伪作泛滥,二是甄别思维品质。前者是因为部分考生事先会收集一些文章,通过背诵或套改来瞒天过海;后者是因为考生创新素养的形成需要在思维品质上见高下。梳理今年全国16套高考卷作文题发现,安徽卷作文题是最接近这两个目标的,它既有效防止了考生“投机”主义的滋生,又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参照系。本文例谈2015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立意的几个维度,希望对学生习作起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选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为“珍爱生命”的首篇,自然有其深意,如教材所说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同样面对生命的思考,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各自”。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根据作者的文字去解读是一种直觉性的行为,而如果转换自己的阅读视角,将自己当成作者,那么对于这种“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的理解可能又
入夜,记者徜徉在新安中学校园,仰望星空,思绪绵绵。2000年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标志着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在反思中求发展的新时期。如今十年过去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所做过的、所想过的,到今天只不过是老问题翻新,语文课改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仍不能成为现实。然而,就在这十年间,吴泓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完成了从单篇、单元注入式到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转变。他的学生无论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有思想和个性的作家,奥威尔一向被认为是“反极权”与“反乌托邦”的斗士,这在他最重要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奥威尔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怀着无比沉重和悲悯的情怀直面社会的苦难和极权的压迫,以极大的勇气用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着下层民众的贫困与失落,对人类的困境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同情,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尊严,难怪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短篇
高考题语言运用题的复习,历来都是就题练题,即使是举一反三的类题训练,收效也甚微。与其在一种题型上反复训练,重复机械低效劳动,还不如借助这道题,挖掘其内在蕴藏的“剩余价值”,来迁移提升学生对于其他题目的解题水平,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试卷的得分情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都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作为标志性评价方式的
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有支撑性的策略。传统的语文课堂,致力于“再现”,而与此相关的支撑性的策略便有:使“满堂灌”的意图得以顺利贯彻的“独白”,使“满堂问”的做法得以坚决落实的连珠炮似的“追问”,使“填鸭式”的行为得以有力实施的教师自问自答的“设问”,使“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想法得以有效操作的“以练带讲”,使“线性模式”的思路得以大力推行的“多媒体技术”,等等。当然,这些策略在“生成课堂”上也是需要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