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风貌,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琢磨和刻画中脱颖而出,惊艳四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9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意在表明君子并非讓人高山仰止的圣人。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的一系列对举和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他还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天下》)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05月01日,有删改)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风貌,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琢磨和刻画中脱颖而出,惊艳四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9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意在表明君子并非讓人高山仰止的圣人。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的一系列对举和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他还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天下》)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05月01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