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却不见 闲花落地细无声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n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验是生物科学的灵魂,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纸笔化实验”阶段,应该倡导真实的生物实验。真实的生物实验应关注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器材选择的科学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实验现象的反思性及问题解决细节。结合教学观察与实践中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就实验教学中如何关注“实验细节”、开展“真实实验”的观点。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真实实验 教学细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2)01-0006-03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灵魂,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笔者随机对苏州市7所高中的高一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却发现:在过去的两个学期中,学生从未进实验室做过实验的占68%,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过演示实验的仅有47%,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替代真实实验占72%,通过反复做实验试题来应对考试的则高达84%。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尴尬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受到“纸笔化考试为主要形式、考试分数高低为价值取向”的思想影响,“真实实验”费时、费力,在快速提高应试能力方面似乎效果并不明显,而通过教师讲实验、学生“做实验题”的“纸笔式实验”则能迅速提高考试分数,致使部分教师对真实实验兴趣不高、对动手做科学关注不够。但在这种“纸笔式”、“动画模拟式”的生物学实验中,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对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缺乏思考,除了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实验步骤、现象、结论与教师强调的“实验细节”外,实验操作技能并没有实质提高,探究能力并没有真正发展,对实验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感悟并不深刻,科学素养并未真正提高。此种情况若继续发展下去,是有违课程改革初衷的。鉴于此,笔者就“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注重细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问题的探究能力,并最终提升生物学素养”,谈以下观点,与各位专家、同行探讨。
  1 比一比,让实验设计更优化
  实验设计是生物实验的灵魂。不同学者对“实验设计”的表述各不相同,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通常包括问题提出、假说形成、变量选择及控制、数据收集及分析、结果交流与评价等。实验设计主要应明确:①做什么,即实验目的和内容;②怎么做,即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制定多套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③为什么这样做,即:收集、分析有关实验资料,选择最合理的方案。除此之外,实验设计还要制定具体的操作步骤、预计可能的实验结果、确定数据收集及分析方式等,甚至还应包括对实验人员、时间和场地的安排以及对实验进行评价(做得怎样?)等。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方案,并不断进行优化,应该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通过教学观察可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是唯一的方案,却并未意识到某一个具体实验可能存在多套方案;相当多的教师则认为教材实验方案一定是最为合理的方案,而并未从地域特点、季节因素和本校实验条件限制等角度出发,有意识地改进原有方案或选择替代方案,使实验教学的效果更明显。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实验中,教材的建议方案为:“以苹果和梨果实的组织提取液作为实验材料,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进行水浴加热,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亲身实验经验,向学生提供了两种改进方案,供学生选择。方案一:用成熟葡萄去皮代替苹果或梨,不需要研磨,去皮后放在小烧杯中挤压即可流出果汁,提取液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和沉淀反应。
  方案二:用徒手切片法切下梨(或苹果)果实的薄片放在载玻片上,直接滴加2滴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在酒精灯上直接均匀加热。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实践、讨论、分析上述方案,形成共同观点如下:方案一的优点是组织提取液无须过滤,实验材料符合该实验的季节特点,且处理简单、效果好;方案二的优点是无须制取组织提取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直接观察到多边形的梨细胞中有许多砖红色的颗粒,但应注意切片和直接加热过程中的安全性。
  上述实验方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灵感,学生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案:方案三,制取新鲜动物肝脏(如鸡肝)的研磨液,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方案四,制取胡萝卜块根、桔子(果实)的组织提取液,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分组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评议方案的可行性,得出结论如下:方案三可以检测动物组织提取液中是否有还原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糖类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猪肝研磨液等动物组织自身的颜色会对实验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需仔细观察。方案四是最有争议的,部分学生认为该实验不能以胡萝卜块根、桔子(果实)的组织提取液作为材料,因为出现的砖红色沉淀会被植物组织提取液中的其他鲜艳的颜色所遮蔽。在与全班学生一起做该实验后发现方案四实际是可行的,通过仔细观察,是可以分辨砖红色沉淀与组织提取液中的其他颜色间的区别的。但若从实验现象的明显角度,胡萝卜块根等的确不适宜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经过对同一实验不同方案的比较,学生加深了对于科学的理解、懂得了方案优化的价值,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与理论间的关系。
  
  2 选一选,让实验器材更科学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选择合适的器材(仪器、药品和生物材料)是做好一个实验的基础。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从真实实验角度出发去关注实验器材的选择,而是根据主观经验判断:“应使用什么器材,或者不能使用什么器材。”容易导致科学性错误产生,下面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材料的选择为例,列表(表1)分析如下。
  生物实验的效果受环境、材料本身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而许多实验材料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如经过实验发现,以鱼白(雄鱼的精巢)作为DNA粗提取的材料,效果优于鸡血、菜花等材料。但鱼白这种材料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价格偏贵,不适宜作为中学实验中DNA粗提取的材料大面积推广。所以实验材料的选择,应充分遵循“依据原理、服务主题、经济易得、现象明显、安全简便”的原则,务必在“可以选择哪些材料做该实验?哪种是该实验的最适宜材料?从何处可以得到该种材料?以该材料进行实验时,需进行怎样的处理?”等细节方面作深入思考,让学生理解生物实验的科学内涵,以切实提高实验材料的选择能力。
  3 做一做,让实验操作更规范
  实验操作技能是学生实验能力的第一层面,而科学探究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面。从动手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到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是从感性到理性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隐性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全方位发展理念。《汽车商务礼仪》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人文科学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汽车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契入点和实施方法。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初步取得育人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敬业 文明 汽车商
摘要 通过试题引发对食物链中几种鱼类分层现象及原因的思考,设计实验对5种不同食性鱼类的外形和消化器官进行形态学对比,探讨不同食性鱼类分层现象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解剖结构绘图、互动交流展示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的认识。  关键词 鱼类 食性 环境 分层现象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实验思路题对综合思维能力要求高,但考生失分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弱,不能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推理运用。通过结构化思维的训练,将促进知识之间的关联,迁移推理,形成实验思路。  1 结构化思维与迁移理论  结构化思维是通过分类归纳,将要解决的问题拆解成几个相互联系又条理清晰的关键问题,再分析,寻找事实基础。其核心是简化信息和选择重要事实,从复杂问题中抓住问题的核心。其本质是搭
摘要:以一节公开课“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第一课时)”为例,评析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达成相关学业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动物细胞培养 学业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举例说出生物工程及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某一需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教科书中提供的实验材料难以配备的问题,致使书中提供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实验设计方案不能顺利地开展。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地区差异大,气候环境有别,生物实验材料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了环境的变迁,以前常用的实验材料已逐渐消失。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做不了,实验方案也就落空了。  这时,教师就应该另想办法,结合实际
摘要 以“人类遗传病”课例为背景,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尝试探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学科融合遗传咨询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个性化发展层面上有了更多的白主选择权。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更贴切的认知白我,对学业发展和未来职业做出更多前瞻性的思考?目前各地更多偏重于开发一些相对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的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名师工作室APP开发研究是以生物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发挥名师的示范、激励、凝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便携式手机或PAD作为学习终端,开发高中生物学习APP,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学资料、作业资源等,实时参与问题发布和探讨,以该新颖的方式学习高中生物课程,从而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方面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
凡尔纳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凡尔纳为了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曾经遭受过多么大的挫折!  186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凡尔纳刚吃过早饭,正准备到邮局去,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邮递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
摘要 应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结合科学幻想、资料分析、模型建构、问题串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借助该模式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态系统的结构5E教学模式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随着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的提高,癌症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人们对癌症恐惧已经到了“谈癌色变”的程度。但是,对人类而言,癌症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最后一节内容是“关注癌症”,了解癌细胞的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多感官参与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教学后反思如下。  1 重构教学目标  1.1 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