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60-02
如何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富有实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如果能找准切入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些途径,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更多时空,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大课堂中快乐体验,从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一、以故事引入
叶圣陶说:“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一个感人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深刻领会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意,使学生在故事中悟道明理,学习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使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如有一老师在执教浙教版一上《对人说话有礼貌》一课时,先讲了一个“小明借锤子”的故事,紧跟着提出:“小明为什么借不到锤子?”的问题,顺利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能领悟到对人说话应该讲礼貌,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呢?课堂教学自然展开,环环入扣。
实践证明,儿童对故事的理解能力比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更深,记得更牢固,讲故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既能满足学生求趣、求活、求奇、求变、求美的心理需要,又易于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和感染。故事的使用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选取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典型故事,还可以是教师自编自创的故事等。
二、以直观切入
直观是教师用实物或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闻”与“见”即是直观,直观的本身就是形象的。这就需要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要创设情境,采用生动的直观形式激发学生情感。
有位老师在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在让学生体验淡水资源的缺乏时,就用直观操作设计了以下环节:黄色圆形卡纸代表整个地球表面,当学生回答说海洋约占地球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要求学生剪去陆地部分,并提问:“剪了之后你想说什么?”接着教师说:“在这四分之三中,约97% 分布在海洋,可供利用的淡水只有3%,请把海洋部分剪去。”学生剪完之后,教师又问:“此时你想说什么?”然后教师又说:“这3%的淡水,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可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25%了,请剪去其它的。此时你还想说什么?”“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约占60%,请剪去其它国家的。请问,你还能剪吗?此时你又想说什么了呢?”然后教师通过追问加直观的方法,使学生知道了我国是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激起了学生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此设计充分体现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回归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直观操作中用心体验,并适时点拨,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得到充分体现。直观性在教学时也表现为采用图片、录音、录像、环境布置等手段创设形象或烘托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要求,请学生亲自做一做,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或看别人表演,把行为要求变做行为的实践,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以互动融入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教育把这条鸿沟填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周边事物,唤醒他们体验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习得道德。
笔者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当学生在充分认识到了“不合理使用的人类才是罪魁祸首!”时,就可以结合学校组织春游活动,首先从自己做起,就如何开展一次环保春游作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想办法出点子:A.带干粮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B.大家可以一律背书包出游。C.吃过的零食袋子不能乱丢在野外,都用书包装回来。D.看到别的班级的同学乱丢纸袋,进行劝阻。E、不如先发份倡议书,让大家都背书包去春游。
这一动态鲜活的话题,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学生讨论得很热烈。课后,学生干部自发拟稿打印了一份环境春游的倡议书,分发到各个班级。一周后去春游野餐,班上孩子在野餐地点自发组织捡掉所有塑料废弃物,还在别的班级的活动领域也细细“侦察”,逐一清理,回来时,有五六个孩子有意走在队伍最后,沿路捡起野外的塑料袋、可乐瓶等。春游这一实践活动,成了品德教育的果实,让这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方案,实现了言语与意义的交融,与精神的和谐共生,于有声、有言、有形之中凸显德育实效,这就是师生互动生成的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实践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克服生硬的说教方式,多采用生动活泼的介入,多采用“互动教育”,让学生在模拟的实践教育中成长,就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杨九俊,《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
[4]《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富有实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如果能找准切入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些途径,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更多时空,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大课堂中快乐体验,从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一、以故事引入
叶圣陶说:“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一个感人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深刻领会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意,使学生在故事中悟道明理,学习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使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如有一老师在执教浙教版一上《对人说话有礼貌》一课时,先讲了一个“小明借锤子”的故事,紧跟着提出:“小明为什么借不到锤子?”的问题,顺利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能领悟到对人说话应该讲礼貌,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呢?课堂教学自然展开,环环入扣。
实践证明,儿童对故事的理解能力比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更深,记得更牢固,讲故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既能满足学生求趣、求活、求奇、求变、求美的心理需要,又易于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和感染。故事的使用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选取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典型故事,还可以是教师自编自创的故事等。
二、以直观切入
直观是教师用实物或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闻”与“见”即是直观,直观的本身就是形象的。这就需要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要创设情境,采用生动的直观形式激发学生情感。
有位老师在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在让学生体验淡水资源的缺乏时,就用直观操作设计了以下环节:黄色圆形卡纸代表整个地球表面,当学生回答说海洋约占地球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要求学生剪去陆地部分,并提问:“剪了之后你想说什么?”接着教师说:“在这四分之三中,约97% 分布在海洋,可供利用的淡水只有3%,请把海洋部分剪去。”学生剪完之后,教师又问:“此时你想说什么?”然后教师又说:“这3%的淡水,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可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25%了,请剪去其它的。此时你还想说什么?”“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约占60%,请剪去其它国家的。请问,你还能剪吗?此时你又想说什么了呢?”然后教师通过追问加直观的方法,使学生知道了我国是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激起了学生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此设计充分体现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回归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直观操作中用心体验,并适时点拨,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得到充分体现。直观性在教学时也表现为采用图片、录音、录像、环境布置等手段创设形象或烘托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要求,请学生亲自做一做,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或看别人表演,把行为要求变做行为的实践,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以互动融入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教育把这条鸿沟填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周边事物,唤醒他们体验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习得道德。
笔者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当学生在充分认识到了“不合理使用的人类才是罪魁祸首!”时,就可以结合学校组织春游活动,首先从自己做起,就如何开展一次环保春游作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想办法出点子:A.带干粮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B.大家可以一律背书包出游。C.吃过的零食袋子不能乱丢在野外,都用书包装回来。D.看到别的班级的同学乱丢纸袋,进行劝阻。E、不如先发份倡议书,让大家都背书包去春游。
这一动态鲜活的话题,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学生讨论得很热烈。课后,学生干部自发拟稿打印了一份环境春游的倡议书,分发到各个班级。一周后去春游野餐,班上孩子在野餐地点自发组织捡掉所有塑料废弃物,还在别的班级的活动领域也细细“侦察”,逐一清理,回来时,有五六个孩子有意走在队伍最后,沿路捡起野外的塑料袋、可乐瓶等。春游这一实践活动,成了品德教育的果实,让这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方案,实现了言语与意义的交融,与精神的和谐共生,于有声、有言、有形之中凸显德育实效,这就是师生互动生成的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实践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克服生硬的说教方式,多采用生动活泼的介入,多采用“互动教育”,让学生在模拟的实践教育中成长,就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杨九俊,《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
[4]《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