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五年的跟踪调研,采集了大量的教学样本和统计数据,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对数据的整理,以及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诊断,发现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弱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试图透过问题的表象,寻求症结所在,引领教师正确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值性评价
一、问题的浮现
新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教学内容重新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与教学大纲相比,除了保证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增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这些新增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性,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内容的理解,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查中我们发现“综合与实践应用”这部分内容的目标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下面首先结合小学生的期末检测情况加以对比说明。
1. 计算能力对比说明
如图1-3,从图中不难看出,仅有一所学校的五年级的计算成绩平均得分率低于90%,其余各校的计算成绩都高于90%,且大多数学校的平均成绩高于95%,这充分说明计算教学的教学效果显著。
2. 传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说明
四年级样本及成绩统计: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114分钟,绕地球68周需要多少分钟?(如图4)
检测题目涉及的均为课改前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且检测形式都以传统形式出现,大多数参与测评的学校平均得分率超过90%,可见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
3. 综合实践能力检测对比说明
研究表明,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下面是学校提供的四种午餐菜肴及每份菜中热量、脂肪的含量表。如果每份午餐由三种不同的菜肴搭配,下面的菜肴最多可以搭配出( )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肴。
图5中的检测题为三年级教材中的练习题改编,区平均得分率为77.33%;图6中的检测题为四年级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改编,解答此题需要应用到二、三年级学生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有序的思考,此题区平均得分率仅为45.59%。
显然绝大部分学校传统知识教学目标落实较好,但是课改后新纳入教材体系的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令人担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已经凸显,从而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存在问题。
二、问题的成因
(一)成因一:教师教育观念的问题
1. 教师严重的应试教育思想是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最大的障碍
这里先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该题选自我区五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试卷。
如果按个数分,每只猴子平均分到( )个桃子;如果按质量分,每个猴子平均分到( )千克桃子。
在此次测试试卷中,此题应为基础题,但经统计,此题的全区平均得分率仅为64%,大多数学生错在第一问,将平均分得2个桃子,错误写成1/7个桃子。从统计数据看,这并非是由于个别学生的疏忽造成的偶然失分。由于此题原型是一道传统题型,第一问求每个猴子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很容易与第二问混淆,为了能够提高成绩,教师一味的反复强化训练,甚至有的教师告诉学生看到“千克”写“4/7什么”,没有“千克”就写“1/7”,将解题方法模式化,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强化训练,就出现了五年级学生不会解答二年级的除法问题的现象。实际上解题模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解答对题中变化的条件或变化了的答题要求视而不见,仍按原来思路去分析解答,导致严重的失分现象。
2. 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程度不足
从各种不同题型的得分率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对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因此计算部分的区平均得分率均在95%以上,传统题型成绩较好,区平均得分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但是部分能够体现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的题型成绩不理想,各教学班成绩差异较大,这充分反映出教师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同。
举个最有常见的例子,在网络资源丰富便捷的今天,搜索传统的教育资源真可谓丰富,然而当我们输入“你寄过贺卡吗”这类综合实践课时,却会发现与之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甚至无相关信息。显然很少有教师研究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
(二)成因二:教师专业素养问题
1. 部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低
通过分析教师业务考核试卷,我发现教师群体之间的专业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差异。部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弱是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教师业务考核试卷中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题目:
小明和小刚按照以下规则做游戏,桌面上放有75个棋子,每次取1个或2个,二人轮流去取,取到最后一个棋子的获胜。如果要使小明获胜的可能性为1,应该( )先取。
此题以四年级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为雏形,又结合了五年级的可能性,为半原创题。参考教师的正确率不足70%。
上面例子不仅能够说明部分教师的解题能力较弱,缺乏思维的缜密性,同时也说明这部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较低。
2. 教师缺乏独立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教师之所以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有教材和教辅中能体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练习内容较少,教师缺乏独立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加之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核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相当一部分教师简化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淡化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没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实践的机会,这也是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弱的一个成因。
(三)成因三:课堂教学设计问题
1. 探究式教学活动不能和接受式教学活动有效的整合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接受式教学形式多于开放和探究的教学形式,某些课堂看似经历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的一种作秀,缺乏实效性。
2. 为了实践而实践,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各层面知识的综合应用
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体现促进知识整合、方法优化以及启迪智慧的目的。
3. 教学流程设计过于尊重教材
不敢打破教材,跳出教材,重组教材,不能将所学知识赋予“鲜活的生命”,不能将师生双边活动进行“灵动的创新”,更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造的机会”。
4. 当切实想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探究实践的空间时,又不能较好的处理充分探究与精讲多练的矛盾冲突。
三、结语
综上,导致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原因,次要原因是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调整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式,提炼总结经验,同时加强学习,尽快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同伴互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广泛进行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值性评价
一、问题的浮现
新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教学内容重新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与教学大纲相比,除了保证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增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这些新增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性,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内容的理解,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查中我们发现“综合与实践应用”这部分内容的目标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下面首先结合小学生的期末检测情况加以对比说明。
1. 计算能力对比说明
如图1-3,从图中不难看出,仅有一所学校的五年级的计算成绩平均得分率低于90%,其余各校的计算成绩都高于90%,且大多数学校的平均成绩高于95%,这充分说明计算教学的教学效果显著。
2. 传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说明
四年级样本及成绩统计: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114分钟,绕地球68周需要多少分钟?(如图4)
检测题目涉及的均为课改前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且检测形式都以传统形式出现,大多数参与测评的学校平均得分率超过90%,可见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
3. 综合实践能力检测对比说明
研究表明,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下面是学校提供的四种午餐菜肴及每份菜中热量、脂肪的含量表。如果每份午餐由三种不同的菜肴搭配,下面的菜肴最多可以搭配出( )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肴。
图5中的检测题为三年级教材中的练习题改编,区平均得分率为77.33%;图6中的检测题为四年级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改编,解答此题需要应用到二、三年级学生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有序的思考,此题区平均得分率仅为45.59%。
显然绝大部分学校传统知识教学目标落实较好,但是课改后新纳入教材体系的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令人担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已经凸显,从而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存在问题。
二、问题的成因
(一)成因一:教师教育观念的问题
1. 教师严重的应试教育思想是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最大的障碍
这里先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该题选自我区五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试卷。
如果按个数分,每只猴子平均分到( )个桃子;如果按质量分,每个猴子平均分到( )千克桃子。
在此次测试试卷中,此题应为基础题,但经统计,此题的全区平均得分率仅为64%,大多数学生错在第一问,将平均分得2个桃子,错误写成1/7个桃子。从统计数据看,这并非是由于个别学生的疏忽造成的偶然失分。由于此题原型是一道传统题型,第一问求每个猴子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很容易与第二问混淆,为了能够提高成绩,教师一味的反复强化训练,甚至有的教师告诉学生看到“千克”写“4/7什么”,没有“千克”就写“1/7”,将解题方法模式化,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强化训练,就出现了五年级学生不会解答二年级的除法问题的现象。实际上解题模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解答对题中变化的条件或变化了的答题要求视而不见,仍按原来思路去分析解答,导致严重的失分现象。
2. 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程度不足
从各种不同题型的得分率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对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因此计算部分的区平均得分率均在95%以上,传统题型成绩较好,区平均得分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但是部分能够体现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的题型成绩不理想,各教学班成绩差异较大,这充分反映出教师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同。
举个最有常见的例子,在网络资源丰富便捷的今天,搜索传统的教育资源真可谓丰富,然而当我们输入“你寄过贺卡吗”这类综合实践课时,却会发现与之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甚至无相关信息。显然很少有教师研究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
(二)成因二:教师专业素养问题
1. 部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低
通过分析教师业务考核试卷,我发现教师群体之间的专业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差异。部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弱是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教师业务考核试卷中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题目:
小明和小刚按照以下规则做游戏,桌面上放有75个棋子,每次取1个或2个,二人轮流去取,取到最后一个棋子的获胜。如果要使小明获胜的可能性为1,应该( )先取。
此题以四年级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为雏形,又结合了五年级的可能性,为半原创题。参考教师的正确率不足70%。
上面例子不仅能够说明部分教师的解题能力较弱,缺乏思维的缜密性,同时也说明这部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较低。
2. 教师缺乏独立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教师之所以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有教材和教辅中能体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练习内容较少,教师缺乏独立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加之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核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相当一部分教师简化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淡化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没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实践的机会,这也是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弱的一个成因。
(三)成因三:课堂教学设计问题
1. 探究式教学活动不能和接受式教学活动有效的整合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接受式教学形式多于开放和探究的教学形式,某些课堂看似经历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的一种作秀,缺乏实效性。
2. 为了实践而实践,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各层面知识的综合应用
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体现促进知识整合、方法优化以及启迪智慧的目的。
3. 教学流程设计过于尊重教材
不敢打破教材,跳出教材,重组教材,不能将所学知识赋予“鲜活的生命”,不能将师生双边活动进行“灵动的创新”,更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造的机会”。
4. 当切实想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探究实践的空间时,又不能较好的处理充分探究与精讲多练的矛盾冲突。
三、结语
综上,导致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原因,次要原因是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调整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式,提炼总结经验,同时加强学习,尽快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同伴互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广泛进行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