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能力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530505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强,这直接导致其语文综合能力低下。究其原因,既有语文学科自身的原因,如知识点零碎,涉及的知识面广,某些问题难于把握等;也有教师的原因,如教学方法陈旧,死搬教参资料,课堂语言不生动等;还有学生的原因,如认为不学语文对其他学科的成绩影响不大等。事实上,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只有先学好语文,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其他学科,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语文成绩差,从而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分类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开启语文学科的钥匙。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二、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它克服了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单一、依赖等缺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学《荷花》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一个词和句子,并说出美在哪里。学生汇报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见解是那么有新意。他们有的说:“我认为最美的一个词是‘挨挨挤挤’,因为这个词写出了荷叶长得很多很密。”有的说:“我认为最美的一个词是‘花骨朵’,因为花骨朵那饱胀的、含苞欲放的姿态让人感到荷花那勃勃的生机。”有的说:“我认为最美的一个句子是‘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因为这个句子不但写出了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而且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比起原先教师先解释词语、学生再理解句子的教法效果要好得多。
  
  三、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学习气氛
  
  教学双方友好和谐的关系、轻松温馨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授课也容易被学生喜欢;反之,沉闷死板甚至紧张的课堂气氛,敌对隔膜的师生关系,都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难以接受甚至有意拒绝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学情境,往往也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感情交流,乃至整个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气氛应当是严肃认真、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积极与学生交往。课堂交往可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甚至目光等手段,调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呼应配合;课外交往则可自由灵活。如果师生有良好的感情基础,便会在教学中愉快地协调合作,共同创造最佳效果。为此,教师要用美好的形象、诚恳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自己如有不顺心的事,最好不要在学生面前表露。学生若能经常见到教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时刻感受到教师的热诚,自然就会心情愉悦,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更加和谐热烈起来。
  
  四、给予新知,启发深思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产生疑惑或惊喜,将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此外,要讲究教学内容的安排,努力给每一位学生以新知,启发他们对教学内容作深入思考,以求新发现,使他们学有兴趣、学有所得。例如,《乌鸦喝水》中提到乌鸦到处找水喝,但它找到瓶子后,虽然里面有水却没有喝。为什么?我要求学生读文看图,找出同时并存的四个原因:水少、瓶高、口小、嘴短。图中还表现乌鸦焦急和口渴的心情,我接着提问学生:乌鸦想到了什么办法?学生回答:它找到了石子并放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那当然就可以喝到水。
  
  五、化静为动,把书本知识搬到课堂上
  
  课本中有些内容现实感比较强,比较符合中学生心理,适合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契诃夫的《变色龙》。在上《变色龙》时,我一改过去那种单纯的讲授法,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提前指定部分学生分为两组,明确各自角色,第二天在课堂上两组轮流表演,然后由全班同学点评优劣。在点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内容,不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对相关知识记得牢固,印象深刻。课后很多同学反响热烈,他们感觉好似在演戏,置身其中,深刻体味了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就这样,一堂轻松有趣的语文课结束了,既省时、省力,又达到了预期目的,可谓事半功倍。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我的体会是: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的提问既能起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衔接.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目前作文训练的渠道主要在课堂。训练的内容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作文题。学生每周两节作文课,固然是进行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但训练的量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想方设法
现代教育技术以声感、形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可使语文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然纸上,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有利于调动他们的情感,使其学得生动、活泼、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在浏览这些符号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从而理解体会其蕴涵的思想感情。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对挖掘学生
中小学教师教育包含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它们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职前教育能够为教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优质的职后教育可以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职后教育的质量。因此,分析造成职后教育薄弱的原因并寻找突破的路径,已成为教师职后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后教育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