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秋声”赋,寄托大不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ndu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秋之作遍及各代,不计其数。其中虽然诗歌、散文数量众多,异彩纷呈,而赋体作品亦为数不少,且多为佳作。在这些咏秋佳赋中,有两篇名家同题之作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在文学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为绚丽多姿的文学园地增添了色彩。它们就是《秋声赋》,作者分别为中唐的刘禹锡和北宋的欧阳修。
  有趣的是,虽然这两篇佳赋同出名家之手,且取材命题也完全相同,但在主旨、寄托和风格上却迥然不同,可谓名同实异。究其原因,乃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秉性等均不相同使然。这种同题异旨、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在阅读上提供了不同的美的享受,同时也为我们在写作的构思立意上提供了十分直观的借鉴。下面,我们就将两篇作品分别作一赏析并予以比较。
  刘禹锡的《秋声赋》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当时作者虽已年届古稀,老病在身(次年就去世了),但他的意志并未消沉,仍然意气风发,昂扬进取。我们知道,刘禹锡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刘禹锡青年时代即有施道展志的政治理想。早年入仕后就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成为“永贞革新”的重要成员。可惜革新运动很快夭折,刘禹锡遭到了沉重打击,被贬到遥远的蛮荒之地充任卑微的闲职,失去了在朝廷中施展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其后的几十年,刘禹锡就在崎岖的宦途上艰难跋涉,颠沛流离,其间屡受挫折,身心备受摧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便是其早期贬谪生涯的真实写照。在长期的磨难和打击中,刘禹锡磨练出了一种坚毅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他身上历久弥坚,至死未衰。因而在这篇赋里,他一反历来文人、名士的悲秋情调,借秋声寄托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孤愤,对人生的晚秋发出了顽强不屈的呐喊,唱出了人生的最强音,充分显示了他虽然历经逆境坎坷、饱受风霜打击却始终乐观进取的顽强意志。正如他在赋中说的:“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鞲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瘳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读刘禹锡的这篇赋,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三国曹操的励志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会让人联想起作者咏秋的《秋词》一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豪放、乐观的情怀跃然纸上。
  所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说:“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伏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盖道其实也。”
  欧阳修的《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作者五十又三,刚过知天命之年,比刘禹锡创作此赋时要年轻得多。值得玩味的是,欧赋虽沿用刘禹锡《秋卢赋》之题,但主旨乃在悲秋,与刘赋大异其趣。当时作者已由多年的地方官调入朝廷任要职,高官厚禄,地位显赫,正可谓飞黄腾达。然而,由于作者恪守儒家传统思想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以及他对民生社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作者此时并未感到轻松愉快;相反,北宋王朝的朝政积弊,官场倾轧,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使他内心产生深刻的苦闷。欧阳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秋声赋》。他借此赋抒发秋声降临时自己的独特感触,并借以排遣内心的苦闷。作者由万物的凋零联想到人生的衰老,表达了“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的烦恼,寄托了“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改革现实无望的深沉感慨。这让人们不禁想起晚唐李商隐的悲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篇赋和历代悲秋之作在基调上是相似的。就赋这种体裁来说,人们由此可以联想起战国宋玉的《九辩》、西晋潘岳的《秋兴赋》、初唐卢照邻的《秋霖赋》、元初元好问的《秋望赋》等。例如宋玉咏秋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潘岳咏秋曰:“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这些悲秋的声调是几乎相同的,而欧赋悲秋无疑是最深沉的,在主旨上也是最深刻的,因为他悲叹的并不是个人的盛衰荣辱,而是国家的前途命运,可谓“大悲”也,故最能感动后人,成为悲秋之千古绝唱。
  由上可知,刘禹锡和欧阳修两位文学巨人,虽然具有同样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虽然具有同样卓越的审美才能,但他们根据自身的独特经历和审美思辨,在文学创作中对同一题材进行了截然相反的开掘和立意,造就了作品中迥然不同的文学风格。他们用同一题材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感受,寄托了不同的思想情感,具有令人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则佳话。
  在艺术方面,刘、欧两赋也迥乎不同,各有千秋。刘赋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先反后正,先抑后扬,前面主要抒写前人悲秋思乡、衰残寂寥之感,最后发出作者以老骥、雄鹰自励,闻秋声而“奋迅”的感叹。于正反对比之中,突现了作者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以及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生观。而欧赋的突出特点则是以贴切的比喻和多方烘托的方式,将难以捉摸的秋声描绘成有声有色的具体形象,并以散文的笔势写赋,句式灵活,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情感。
  总之,刘禹锡和欧阳修的两篇咏秋之赋,虽然立意不同,风格各异,但同样脍炙人口而千古流传,成为咏秋的佳作妙品,堪称咏秋佳赋的姊妹篇。换言之,它们正因为旨趣和风格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才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两朵艳丽的奇葩。文学创作最忌陈陈相因,面目相似。所以,刘、欧两大杰出作家的同题佳作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我们提供了创作上力求多姿多彩的示范。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2006级研究生]
  
  语文教学生态论的滥觞
  
  语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即使作为我国普通教育阶段的一门独立学科,即以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的施行为标志,语文教学也有了近100年的历史。先辈们对语文教学体系的建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但语文教学的质量至今仍不能令人满意,社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低下多有微词,可以说语文教学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劈开荆棘走出一条适合汉语学习的道路,必须借鉴前人的经验,同时还要利用最新的理论成果。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到伟人的肩膀上,但站在伟人肩膀上的不一定都能成功。现在已经不是牛顿的时代,当代科学由分科细密逐渐转向综合发展,各种学科原理相互融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及认知科学的兴起,使人们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观照。现代生态学以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为基础,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同时把在地球生态巨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人群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现代生态学的理论与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语文教学有相通之处,这就使语文教学生态论的产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选自《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
其他文献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一篇文章中要作惊人之语,“见他人之未见”固然可行,但难之又难;最常见的则是“见他人之所见”却能“语他人之未语”——通过独特精妙、耐人寻味的遣词造句,容纳更多的有效甚至非常重要的信息,让读者不时有“?……!”,即“生疑——思考——共鸣”的思路历程,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或未能深刻领悟的美或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文中寻找“非常态”(与通常的
文言文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文言文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低,学生对其比较陌生,甚至畏怯。如何在“言”与“文”有机融合的前提下,走进文本,明确文言文的文体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论界,散文一般分为三大常规类型: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某些生活场景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教师把写作知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给学生大量讲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写作课成了写作知识讲解课;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习惯于展示名家名篇,通过大量的阅读片段示例来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课成了经典示范课。不可否认,这两种安排的初衷是好的,教师期望用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写作经典片段的示范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效果却
先有语文,然后才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源于语文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相反。因此,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究竟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就必须认清先于语文课程的语文究竟是什么。  语文不是来去无踪的天外之物,而是芸芸众生习见常闻的现实存在;语文不是像“上帝”、“神仙”、“魔鬼”那样的虚概念,而是像“自然”、“社会”、“心理”这样的实概念。因此,语文不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可知物。可是,迄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人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睢》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紧扣7——9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抓住古诗词阅读“群文链”,实现小初高古诗词阅读的有效衔接,达成“诵读——意读”到“悟读——品读”,再到“鉴赏——评价”的阶梯式攀升结构。我以统编教材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系列为例,进行了有效衔接,实现了教学的高效。   一、古诗词教学相关要求   近年来,《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推广,促进了学生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受关注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容易对课文做架空的分析,把一些抽象的词语,贴标签似的贴在课文上。比如,我们用“结构合理,中心突出”来评析文章结构,用“字里行间,融入作者情感,全文情景交融”来品析作者写法,用“生动、形象”来品味文章语言,可学生听后,如坠五里雾中,根本就没有感觉,教师的讲解,只能是鸭背泼水,在学生的心里不留痕迹。语文课上得低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可比照的“参照物”,就像坐在高速运
上古中国哲人造就理想人格的标准,仅从孔孟到汉儒这一学源来说,虽有损益,但核心的价值标准除了更见丰富和完善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孔子有三达德:智、仁、勇;孟子有四端:仁、义、礼、智;汉儒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①烛之武退秦师事发公元前630年,孔子生活于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两者相距一个世纪,用后者的理想人格标准来评说前者的人格形象是否可行呢?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理由之一是,在上古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