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就是知识点,这是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基石。有些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把相关的知识点连起来就引出了“线”。探寻物理知识中的“线”要多注重横向的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给知识点归类。数条知识的“线”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知识的网络,形成知识的“网”。在物理中考复习中,老师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点这个“个体”,还要思考怎样用“个体”连成的“线”,用“线”织成“网”,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和能力。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习惯和能不仅可以根据声、光、热、电、力分别整理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还可以在复习的后阶段,通过一些综合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从线性向网状发展,形成自己的“知识网”。一些实验、计算的综合题往往包含了许多知识点,做这些题有利于对知识的整合。在物理的考前复习中,大家不妨试着从“点、线、网”三个层次来整理知识,提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以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下面我以“密度的测量”这个知识点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力学中“密度”这一知识点, 有点像“好事”之徒,哪里都要“管一管”。因此,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有很多了。(注这里所说的物体都比水的密度大)
第一种:根据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来,即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宽、高,算出物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待测物体的密度。
第二种:如果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这时再刻度尺就无法用刻度尺来进行测出体积,用量筒和适量的水测出体积,再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二种:用弹簧测力计,量筒,水,线来测量。用调好零的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物体的重力,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来算出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出体积,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三种:如果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用量筒和适量的水测出体积时,发现物体又浮在水面上,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较长的针,将物体压入水面下,测出物体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四种: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线,恶习测量。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再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根据浮力等于重力减去视重,及阿基米德定律算出。F浮=G—F,F浮=ρ0gV排.算出V排=(G—F)/ρ0g,根据浸没知V排就是V,根据重力求出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
第五种:如果这个物体会溶于水或和水反应,这时就不能用量筒和水来测出物体的体积,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适量的面粉(或细沙),先用量筒测出面粉(或细沙)的体积,注意使面粉(或细沙)的表面平整,再将物体埋入面粉(或细沙)中,使面粉(或细沙)的表面平整,测出中体积。再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六种:用天平,烧杯,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是M1千克,装满水时的总质量为M2千克,若用空瓶装金属块后为M3千克,再加满水时总质量为M4千克,这样也可以算出金属的密度。M=M3—M1,M排水=M4—M3,V=V排水=(M4—M3)/ρ水,根据密度公式算出。
第七种:用大量筒,小烧杯,水,线。在大量筒里放适量的水,体积为V0,用线扣牢小心放进量筒中,总体积为V1,再将小烧杯放到大量筒中水和烧杯的体积为V2,将物体放进烧杯中,这时的总体积为V3。根据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知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等于ρ水g(V3—V2),得到质量为ρ(V3—V2),然后根据体积是(V1—V0),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八种: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安全浸没在水中的拉力F,用G—F算出F浮,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算出V排,根据G算出质量M,运用密度公式得到密度。
这里就有许多“点”, 质量,如天平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测长宽、高算体积;重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测浮力,还有许多“线”,如各种测密度的方法,通过这些“线”织成了密度这个知识的“网”。
这里几种测密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复习密度的知识以及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密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应证且环环相扣,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物理知识的复习中,有许多这样的“点、线、网”,如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复习,第一层面我们可以复习实验原理、电路图画法、实物图的连接、电压表、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等基本知识点;第二层面针对实验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故障分析;第三层面按如下要求设计电路、写出电阻的表达式,①如果只有电压表(或电流表)和定值电阻如何完成实验②如果只有电压表(或电流表)能否利用剩余器材完成实验,并对设计的电路作评价。这样的综合复习把电学中的多条知识线连在一起。
我们要用手抓起更多的珍珠,就要把珍珠串成线,再把线织成网。知识的复习也是如此。把知识整理梳理、归类,形成知识板块体系。便于我们掌握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运用。
在力学中“密度”这一知识点, 有点像“好事”之徒,哪里都要“管一管”。因此,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有很多了。(注这里所说的物体都比水的密度大)
第一种:根据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来,即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宽、高,算出物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待测物体的密度。
第二种:如果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这时再刻度尺就无法用刻度尺来进行测出体积,用量筒和适量的水测出体积,再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二种:用弹簧测力计,量筒,水,线来测量。用调好零的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物体的重力,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来算出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出体积,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三种:如果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用量筒和适量的水测出体积时,发现物体又浮在水面上,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较长的针,将物体压入水面下,测出物体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四种: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线,恶习测量。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再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根据浮力等于重力减去视重,及阿基米德定律算出。F浮=G—F,F浮=ρ0gV排.算出V排=(G—F)/ρ0g,根据浸没知V排就是V,根据重力求出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
第五种:如果这个物体会溶于水或和水反应,这时就不能用量筒和水来测出物体的体积,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适量的面粉(或细沙),先用量筒测出面粉(或细沙)的体积,注意使面粉(或细沙)的表面平整,再将物体埋入面粉(或细沙)中,使面粉(或细沙)的表面平整,测出中体积。再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六种:用天平,烧杯,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是M1千克,装满水时的总质量为M2千克,若用空瓶装金属块后为M3千克,再加满水时总质量为M4千克,这样也可以算出金属的密度。M=M3—M1,M排水=M4—M3,V=V排水=(M4—M3)/ρ水,根据密度公式算出。
第七种:用大量筒,小烧杯,水,线。在大量筒里放适量的水,体积为V0,用线扣牢小心放进量筒中,总体积为V1,再将小烧杯放到大量筒中水和烧杯的体积为V2,将物体放进烧杯中,这时的总体积为V3。根据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知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等于ρ水g(V3—V2),得到质量为ρ(V3—V2),然后根据体积是(V1—V0),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密度。
第八种: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安全浸没在水中的拉力F,用G—F算出F浮,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算出V排,根据G算出质量M,运用密度公式得到密度。
这里就有许多“点”, 质量,如天平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测长宽、高算体积;重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测浮力,还有许多“线”,如各种测密度的方法,通过这些“线”织成了密度这个知识的“网”。
这里几种测密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复习密度的知识以及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密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应证且环环相扣,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物理知识的复习中,有许多这样的“点、线、网”,如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复习,第一层面我们可以复习实验原理、电路图画法、实物图的连接、电压表、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等基本知识点;第二层面针对实验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故障分析;第三层面按如下要求设计电路、写出电阻的表达式,①如果只有电压表(或电流表)和定值电阻如何完成实验②如果只有电压表(或电流表)能否利用剩余器材完成实验,并对设计的电路作评价。这样的综合复习把电学中的多条知识线连在一起。
我们要用手抓起更多的珍珠,就要把珍珠串成线,再把线织成网。知识的复习也是如此。把知识整理梳理、归类,形成知识板块体系。便于我们掌握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