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想说爱你也不难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aqiang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的策略指导。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呢?几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主要做了以下尝试:从指导学生观察入手,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打开作文思路;最后,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中打造精品作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观察——眼里有物,心中有“料”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整天和田间地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打交道,同伴之间的一举一动都是趣味十足的,他们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所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溪水不竭”的前提,让他们学会捕捉生活是发现习作素材的保证。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细致地观察呢?首先是教师的指导。一开始,我以观察水仙花为例,注重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让学生在我的示范和引导中找到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学生1:水仙花是白色的,圆圆的,像喇叭。
  学生2:它里面的一层花瓣很小,是橘黄色的,像小雨伞。
  学生3:里面的花蕊一颤一颤的,像小娃娃在窃窃私语。
  教师:是啊!花和同学们一样,也是有感情的,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它仿佛在和我们说悄悄话,你们听见了吗?
  学生1:我仿佛听见它在说:“小朋友们好,我想天天和你们在一起。”
  学生2:我想它在朝我们笑,并且悄悄地对我们说:“我刚刚张开眼睛,就有这么多小伙伴围着我,我真开心啊!”
  教师:闻一闻吧!
  学生1:啊!还有香味!
  学生2:它是清清的(清香的),不会很浓。
  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心想,甚至还引导他们去请教科学教师,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体验,不仅是花朵,连葱绿的叶、簇拥的根、圆圆的茎都在学生的细致观察中鲜明生动起来。
  又如,在进行《向他人介绍校园的一处景物》的习作指导时,我先导入“播放校园全景”的录像, 提出问题:“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你最喜欢哪处景物?”让学生简单说说。接着展开了以下的教学步骤:第一步,按顺序观察。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看大榕树,指导他们细看树根(有一小部分树根裸露在外,拍摄时特意把镜头放大)、树干和树叶。学生从课件上看到的只是静止不动的大榕树,所以他们说出来的是:“粗大的树干”“深绿色的叶子,密密麻麻的”“几条水管粗的根露出地面”,答案千篇一律。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二步的指导,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展开想象。来到三楼的走廊,引导学生从高处、远处放眼大榕树;带学生到榕树下近距离接触大榕树,先让学生回忆课间时,同学们在大榕树下做什么,再让他们手拉手抱抱大榕树、做做小游戏。于是,学生脑海中的榕树下便有了笑声,他们笔下的大榕树也就有生命了:(佳佳)榕树的叶子翠绿翠绿的,密密层层地挤在一起,微风吹过,他们正哗哗地唱着歌呢!榕树就像一位威武的士兵,穿著绿军装护卫着我们温暖的家园;(洋洋)操场中间的那一棵大榕树,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像一把巨大的雨伞,又像一位老爷爷,同学们常常围在它脚下唱歌、跳舞、做游戏,开心极了;(辉辉)它的根牢牢地扎在操场中央。春天,树叶密密麻麻,大榕树好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用双手捧着它的子孙;夏天,校园里的其他树木都被火辣辣的太阳烤弯了腰,唯独这棵大榕树还挺着胸脯帮同学们遮挡阳光,让同学们欢快地在树荫下玩耍嬉戏。我常常望着它上面的叶子,仿佛见它已经大汗淋漓了。
  引导表达——言为心声,拓宽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3~6年级作文称之为“习作”,这就指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降低难度,不能随意超越年级教学目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实践这种方法,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
  从说到写,降低难度
  布置好习作题目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说文的练习,每个小组选出两个同学说出自己这次关于作文的想法,诸如选哪些材料、思路如何、准备用什么表达方法等。例如:以“星期天”为话题作文时,有的学生说:“我写星期天帮助父母做饭的事,因为我看到父母一大早就去看店,生意好像特别好,妈妈顾不上煮饭,我就替他们做了一顿饭,虽然咸了一些,不过很有意思。”有的学生说:“我要写我是怎样制服(照看)小弟弟的。星期天早上,奶奶生病了,我帮二婶照看小弟弟,虽然小弟弟很调皮,可我想出了好多好玩的办法来哄他。”这些发言启发了那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他们也找到了材料。
  言为心声,拓宽思路
  俗语说:“言为心声。”简洁流利、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口语交际不分场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讲故事、说笑话和报道新闻,可以介绍游戏、描述人物外貌、口述自然景色,可以说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可以针对某种社会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主张或建议等等。我把这些内容安排在课前3~5分钟进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有长进,更让人欣慰的是,每个学生站到讲台前都是大大方方的,不再面红耳赤。
  学会修改——赏识讲评,兼修文出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文章三分写、七分改。美国作家柯德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在作文评改上,我坚持以赏识和表扬为主,讲究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效甚佳。
  在批改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圈画法
  学生写了一些好句子或用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词语,教师捕捉到后应立即用红笔画上波浪线,圈上圆圈,在旁边写上“此处写得好”“这个词用得妙”等鼓励性的话。
  商量法
  对学生写得不好的作文,不能给予绝对否定。如某处写得不具体,就写上“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吗?能再写得清楚些吗?”对某个用得不恰当的词,教师不要轻易画去,而是写上“你能换一个词来更准确地表达吗?”对多余的段落,就写上“如果不要这一段话,文章会起变化吗?”
  高分法
  一个醒目的赞词和鲜红的高分往往是学困生转变的里程碑。对学困生的习作,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出“闪光点”,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立即鼓励:“此处可得xx分。”作文稍有进步,就下批语鼓舞他:“你的作文并不赖,下次作文肯定能写得更好。 ”
  在讲评上树典型,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
  每次进行习作讲评时,我都以这样的模式进行:让那些习作中文从字顺、语句优美的学生登上光荣榜;选取比较典型的好文章,师生之间进行“佳作欣赏”;利用习作中精彩的段落和特别恰当的词句展开片段赏读;挑选多数人犯错误的和典型的段落、文章进行病例点评;最后,安排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评析与修改,实现自评自改,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
  结语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的,处于农村的孩子们生活更是绚丽多彩,只要教师们能多让孩子品尝到习作的乐趣,让他们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观察、表达、练笔和修改统一起来,那么农村的孩子们一定会觉得:作文,想说爱你也不难。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分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拿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12-02  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
[摘 要]“等式与方程”一课中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开始认识方程。首先联系旧知和天平图,引导学生认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其次通过列方程,厘清等量关系;最后要知道不同的等量关系对应不同的方程,因而方程具有多样性,需要合理选择。  [关键词]等式与方程;等量关系;方程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
[摘 要]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在整体性。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对自然数、分数、小数采用整体性认识和结构化教学策略,可避免单课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在整体的数学样貌下,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现知识的联系,促进认知结构的整体化,让思维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的认识;整体性;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秒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不仅增长了生活经验,感知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提升。  [关键词]数感;体验;时间观念;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7-03  【教学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开始的,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如果教师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太快,学生学得就会很困难。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易学易懂,而这个过渡和衔接的过程主要靠淡化直观图形的存在感来实现。  [关键词]马赛克;苹果;抽象;模型;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
[摘 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先在导入环节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和习得数学技能。  [关键词]数学本质;探究过程;角的度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6-01  数学课程标准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反映高校的教学状况和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高校长期积累的教育数据对于评判高校的办学实力、教学水平、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等先进数据的挖掘手段,提出一种新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面对大量的教育数据,有效地提取出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并从中整理出教学数据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实践证明:该机制可以用于评价学校学生的学业进
[摘 要]数学课堂是讲究思维、追求高效的课堂,当前不少课堂追求表面的鲜亮,内容却不深刻。真正好的数学课堂,一定是在“引”“点”“练”“变”上下功夫的,从而摆脱花架子,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点拨;练习;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76-02  一堂数学课的效果如何
[摘 要]人教版教材“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有较高的思维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以“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为例,借助动态的直观图,可化复杂、抽象为简明、形象,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假设法,对学生认知的建构、方法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假设法;动态;直观图;鸡兔同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
[摘 要]画图法作为解决应用题的一种基本辅助方法,通过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架构起了学生分析与解答抽象数学问题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画图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习惯来渗透,一种能力来培养,从培养画图意识、提高识图能力和运用画图策略三方面来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画图法;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