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分类从小做起。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游戏引导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帮助幼儿养成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增加一些趣味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和行为有效创设游戏环境,构建适合的场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场地和材料应当尽量生活化,这样有助于让幼儿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参与游戏,提高幼儿的沉浸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由于幼儿尚不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大多只有丢垃圾的经历,但没有垃圾分类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在趣味游戏活动之前,采取适当的方式创造情景,并适当传授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让幼儿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比如分垃圾游戏,教师可以在手工课上引导幼儿玩,具体过程是,先让幼儿寻找一些硬纸板,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作制作小垃圾桶(要求每人制作四个,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一般为红、蓝、绿、灰),然后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彩色打印出来,制作成不同垃圾展示卡片。游戏准备活动完成,教师根据幼儿具体情况,先创设情境。幼儿对垃圾分类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先制作精美的PPT或动画(FLASH动画即可),通过信息技术将垃圾分类的一些知识植入,先让幼儿都说一说有没有和家长一起去丢垃圾,爸爸妈妈有没做好垃圾分类等等,然后开始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先出示一些卡片(部分混合),然后引导幼儿开始利用之前制作的垃圾桶道具,进行卡片分类。为了激励小朋友,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小奖励,比如小红旗、小红心、小红花等,以竞赛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游戏。
为了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垃圾分类游戏,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创建垃圾分类游戏。由于垃圾分类还处在试行阶段,教师也缺少一些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幼儿园内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氛围,所以幼儿园需要先创造垃圾分类教育环境,利用户外电子屏等渠道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幼儿教师则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经验、活动需要设置合适的垃圾分类教育环境,用以支持幼儿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因此场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优化园区空间,充分利用幼儿园公共区域打造垃圾分类趣味游戏场地。
例如“垃圾分类小能手”活动场地安排在操场,准备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以及四个对应小球颜色的垃圾桶。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轮流进行游戏。教师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混合在一起,然后向每组幼儿发出口令。幼儿听到口令后,选择对应颜色的小球并投入对应颜色的垃圾桶。该游戏可以做成亲子活动游戏,操场是最佳的场地,家长和自己孩子配合完成游戏,如此一来也能向家长渗透垃圾分类,方便后续开展家园合作共育。
由于上述游戏需要较大的场地,适合规模较大的游戏活动,但需要在户外进行,如果遇到雨天,则可以在室内选定场地进行趣味游戏活动。比如红橙蓝绿抢椅子,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门厅内进行,即准备四张不同颜色的椅子,代表不同种类的垃圾,幼儿手拉手圍成一圈将摆好的椅子围起来,教师可以适当创编儿歌来作为口令,当幼儿听到垃圾名称后需要抢对应颜色的椅子。
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在班级趣味活动之余,幼儿园还可组织一些更加开放的趣味活动。通过组建垃圾分类小分队,定期进行志愿者活动,比如确定每周五下午,由老师带领环保小分队(五名幼儿一队),在园区内进行探索。如果园区内环境卫生还可以,则可以创造条件来实施志愿者活动,即在园区内的一些地方人为放置一些材料,如垃圾卡片,小垃圾筒,或者是一些对幼儿无影响的实物垃圾比如空易拉罐,经过包装的电池等等,幼儿戴着小红帽和老师一起在园内巡查,还可以引入竞赛规则,以流动志愿者小红旗作为奖励。园区内划分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一名老师并划分合适的幼儿组成队伍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区域内找寻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深度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当然应当注意的是还可结合家园合作共育,向每一个家庭成员传递环保意识,由家长带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发动社区、家庭,联合为幼儿创造垃圾分类教育的环境,支持幼儿在社区、家庭中进行探索体验,持续不断地让幼儿实践,并且幼儿园可以创建相关主题的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参与进来。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培育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显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中,关键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水平、生活经验等,创造不同的情境,提供相应的场地、材料和游戏支持,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
一日活动中渗透垃圾分类游戏
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增加一些趣味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和行为有效创设游戏环境,构建适合的场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场地和材料应当尽量生活化,这样有助于让幼儿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参与游戏,提高幼儿的沉浸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由于幼儿尚不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大多只有丢垃圾的经历,但没有垃圾分类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在趣味游戏活动之前,采取适当的方式创造情景,并适当传授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让幼儿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比如分垃圾游戏,教师可以在手工课上引导幼儿玩,具体过程是,先让幼儿寻找一些硬纸板,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作制作小垃圾桶(要求每人制作四个,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一般为红、蓝、绿、灰),然后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彩色打印出来,制作成不同垃圾展示卡片。游戏准备活动完成,教师根据幼儿具体情况,先创设情境。幼儿对垃圾分类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先制作精美的PPT或动画(FLASH动画即可),通过信息技术将垃圾分类的一些知识植入,先让幼儿都说一说有没有和家长一起去丢垃圾,爸爸妈妈有没做好垃圾分类等等,然后开始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先出示一些卡片(部分混合),然后引导幼儿开始利用之前制作的垃圾桶道具,进行卡片分类。为了激励小朋友,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小奖励,比如小红旗、小红心、小红花等,以竞赛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游戏。
创设垃圾分类环境,
帮助幼儿实践
为了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垃圾分类游戏,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创建垃圾分类游戏。由于垃圾分类还处在试行阶段,教师也缺少一些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幼儿园内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氛围,所以幼儿园需要先创造垃圾分类教育环境,利用户外电子屏等渠道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幼儿教师则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经验、活动需要设置合适的垃圾分类教育环境,用以支持幼儿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因此场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优化园区空间,充分利用幼儿园公共区域打造垃圾分类趣味游戏场地。
例如“垃圾分类小能手”活动场地安排在操场,准备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以及四个对应小球颜色的垃圾桶。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轮流进行游戏。教师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混合在一起,然后向每组幼儿发出口令。幼儿听到口令后,选择对应颜色的小球并投入对应颜色的垃圾桶。该游戏可以做成亲子活动游戏,操场是最佳的场地,家长和自己孩子配合完成游戏,如此一来也能向家长渗透垃圾分类,方便后续开展家园合作共育。
由于上述游戏需要较大的场地,适合规模较大的游戏活动,但需要在户外进行,如果遇到雨天,则可以在室内选定场地进行趣味游戏活动。比如红橙蓝绿抢椅子,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门厅内进行,即准备四张不同颜色的椅子,代表不同种类的垃圾,幼儿手拉手圍成一圈将摆好的椅子围起来,教师可以适当创编儿歌来作为口令,当幼儿听到垃圾名称后需要抢对应颜色的椅子。
志愿者活动,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在班级趣味活动之余,幼儿园还可组织一些更加开放的趣味活动。通过组建垃圾分类小分队,定期进行志愿者活动,比如确定每周五下午,由老师带领环保小分队(五名幼儿一队),在园区内进行探索。如果园区内环境卫生还可以,则可以创造条件来实施志愿者活动,即在园区内的一些地方人为放置一些材料,如垃圾卡片,小垃圾筒,或者是一些对幼儿无影响的实物垃圾比如空易拉罐,经过包装的电池等等,幼儿戴着小红帽和老师一起在园内巡查,还可以引入竞赛规则,以流动志愿者小红旗作为奖励。园区内划分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一名老师并划分合适的幼儿组成队伍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区域内找寻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深度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当然应当注意的是还可结合家园合作共育,向每一个家庭成员传递环保意识,由家长带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发动社区、家庭,联合为幼儿创造垃圾分类教育的环境,支持幼儿在社区、家庭中进行探索体验,持续不断地让幼儿实践,并且幼儿园可以创建相关主题的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参与进来。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培育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显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中,关键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水平、生活经验等,创造不同的情境,提供相应的场地、材料和游戏支持,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