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的评价氛围,巧用评价手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评价中展现自我,获取信心,品尝成功,实现多层激活,提高学习效果.
一、评价形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拓展学生自评、互评空间,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等形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己.如: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可创设条件,让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谁进步了,谁在课堂中的哪方面表现最棒,自己最棒的地方又在哪里;甚至可以把竞争评价引进课堂,评选本节课的“智多星”、“聪明仔”等.这样的评价,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好胜好强的欲望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成功则带来兴趣与信心.
评价形式要切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比较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主题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导学导评”工作,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探索,感受成功的喜悦.
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护下层生的自尊心,提高下层生的学习勇气.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认知程度上必定存在差异,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要注意学生内心的感受,巧妙运用评价语言,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如:在学习“物体的认识”时,一位学生错误地把正方体魔方与长方体三个字相连线,引起同学发笑,出错的同学从同学的笑声中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顿时不知所措.此时此刻,教师可用手势缓解班内的笑声,让他再次仔细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具,并鼓励他:“老师相信你,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比较,一定能把这两种学具的异同说出来.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在同学与老师的鼓励声中,他不会因失败而自卑,而且能够通过努力和大家一起弄明白:长方体与正方体虽然都是六个面,但正方体正正方方,每个面大小一样大.教师运用巧妙的言语对学生知识的错误进行点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起了学生继续探求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评价与知识的学习、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数学,用数学,让知识学以致用.在认识“人民币”以后,在课堂上展开一次有趣的超市购物的数学活动,每大组建立一个小超市,选几位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让学生进行大采购活动,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用多少钱买了些什么东西?还剩多少钱?这样,把生活中的购物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再通过汇报购物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谁买的东西实用而不浪费?谁的钱运用最合理?谁的想法最有主见?谁可当评最佳顾客(售货员)?为什么?在这一情景活动中,巧妙导评,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在独立思考、自主参与、互相交流中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评价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9加几”时,出示例题“9 4”,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怎样算出来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解决问题出现了多种方法:“摆小棒得出13;一个一个数出13;记住第一个数9,再往后数4得出13;4可分成1和3,1和9相加得10,10添上3是13……”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答案一一给予肯定,对他们的积极动脑,主动探究“9 4”大大赞扬.进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 5、9 7、9 9”,并引导他们在小组内比一比:“谁又快又对地算出结果?评一评:谁的方法最棒?为什么?”这样,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思维,而且通过比一比,评一评的实践活动统一了认识,得出“凑十法”是最优方法.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评价形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拓展学生自评、互评空间,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等形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己.如: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可创设条件,让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谁进步了,谁在课堂中的哪方面表现最棒,自己最棒的地方又在哪里;甚至可以把竞争评价引进课堂,评选本节课的“智多星”、“聪明仔”等.这样的评价,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好胜好强的欲望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成功则带来兴趣与信心.
评价形式要切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比较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主题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导学导评”工作,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探索,感受成功的喜悦.
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护下层生的自尊心,提高下层生的学习勇气.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认知程度上必定存在差异,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要注意学生内心的感受,巧妙运用评价语言,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如:在学习“物体的认识”时,一位学生错误地把正方体魔方与长方体三个字相连线,引起同学发笑,出错的同学从同学的笑声中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顿时不知所措.此时此刻,教师可用手势缓解班内的笑声,让他再次仔细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具,并鼓励他:“老师相信你,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比较,一定能把这两种学具的异同说出来.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在同学与老师的鼓励声中,他不会因失败而自卑,而且能够通过努力和大家一起弄明白:长方体与正方体虽然都是六个面,但正方体正正方方,每个面大小一样大.教师运用巧妙的言语对学生知识的错误进行点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起了学生继续探求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评价与知识的学习、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数学,用数学,让知识学以致用.在认识“人民币”以后,在课堂上展开一次有趣的超市购物的数学活动,每大组建立一个小超市,选几位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让学生进行大采购活动,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用多少钱买了些什么东西?还剩多少钱?这样,把生活中的购物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再通过汇报购物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谁买的东西实用而不浪费?谁的钱运用最合理?谁的想法最有主见?谁可当评最佳顾客(售货员)?为什么?在这一情景活动中,巧妙导评,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在独立思考、自主参与、互相交流中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评价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9加几”时,出示例题“9 4”,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怎样算出来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解决问题出现了多种方法:“摆小棒得出13;一个一个数出13;记住第一个数9,再往后数4得出13;4可分成1和3,1和9相加得10,10添上3是13……”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答案一一给予肯定,对他们的积极动脑,主动探究“9 4”大大赞扬.进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 5、9 7、9 9”,并引导他们在小组内比一比:“谁又快又对地算出结果?评一评:谁的方法最棒?为什么?”这样,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思维,而且通过比一比,评一评的实践活动统一了认识,得出“凑十法”是最优方法.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