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我们需要将化学课堂创建并保持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一个学生主要来学习,并通过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合作而取得成功的地方。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将课堂建立和保持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从心理上提供支持的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欣赏化学学科的价值,组织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与教师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班级共同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内部动机;学习动机;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优化反应策略,发展自身技能,享受一种控制和成功的感觉。这是内部动机发生作用的高峰体验,学生往往在参与某些喜爱的消遣活动中最容易感受。如果内部动机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更现实的方式是发展并保持学生对化学活动的学习动机——一种从化学活动中寻找意义与价值,试图从中得到学习收益的倾向。为了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我们需要将化学课堂创建并保持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一个学生主要来学习,并通过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合作而取得成功的地方。
一、创设课堂学习共同体与激发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要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学习化学的强烈动机,因为上学是强制性的,化学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基本依据是社会认为学生应该学,而不是学生自由选择。虽然苏教版选修、必修等措施对此问题有所考虑,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其次,化学学习的评价标准表现为等级或分数,失败不仅导致人失望,也会削弱化学学习兴趣。最后,在四五十人的班级中,教师也无法一一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来说,最主要的是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共同体成员有机会获得来自环境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如何创建激发学习动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1.比较课堂学习共同体与传统课堂结构的差异
[结构&传统课堂&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任务&强调教学大纲和记忆,通过成绩系统,辅以各种外部奖赏来调动机制。&强调那些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可以联系学生背景和经验的活动。&管理方式&教师严明课堂纪律,对课程与教学单方面做出决定。学习机会基本上由教师和课本决定。&与学生一起分享,实施时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教师征求学生与内容相关的兴趣与问题。&奖赏机制&学生总在为公众认同与奖赏竞争。奖赏与认同大多基于绝对的成绩水平,不考虑投入学习的努力水平。&所有取得进步的学生都能获得认同,不仅仅针对高分成就者。考虑学生广泛的成就。&][分组目的&学生间互动较少,大多数单独完成。分组的方式是建立竞争。&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着共同的规范与期望。鼓励学生合作而不是竞争。&时间安排&教师和学生被限定在每天若干节30~60分钟的课内。&时间安排更有弹性,因而可以容纳更大范围的活动。&]
2.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共同的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取向,确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体系
课堂,就是教学主体通过交往和对话构成的一个学习共同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舞台,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是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都认同的共同愿景。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景的同时,也为达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关注点不是将“必须掌握”的信息“灌进师生的大脑”,而是关注师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情境时所进行的“对话”,在思想生成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起着导向作用,决定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安排、组织的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但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也必须同样注重个人目标的实现,只有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转化为共同体成员的个人目标体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
学生能够体验学习价值的关键是课程计划要集中于教学目标,以目标学习的结果来表述。主要的学习目标如此体现:想在学生身上培养知识、技能、态度、价值和性情。目标不仅仅是内容灌输或学习过程,而且提供了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教学计划的所有要素——内容资源、讨论问题、活动、作业和评估方法都应包括在内,因为他们是完成重要教学目标的有用手段。
可以参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材料和单元计划。有些章节设计的内容过多,深度不够,内容也缺乏连贯性,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加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哪些内容要详细讲,哪些内容要略讲甚至忽略,并发展出一些有助于实现主要目标的内容。课本是诸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之一,而并非化学课程本身。过分强调考纲中考与不考的内容,考则重,不考则轻,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无法正确确定化学教学目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共同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意味着把他们“留在”任务上,它更意味着一种支持性的、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采取学习目标、接受挑战时更感舒适,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还能坚持自主学习。它还意味着让学生知道必要时寻求帮助,建立“坚持努力终有所指”的信念,将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不是能力缺乏的证据。
3.使课堂与教师对学生有吸引力——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构建课堂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对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组织,相比那些强调自身训导者角色的教师,能创设一种建设性的学习情境的教师更为成功。互动探究犹如一位成功的课堂管理者,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对自己有何期望,该如何满足期望,而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期望而被威胁甚至惩罚。化学课堂的探究模式结合权威的策略帮助学生成为活跃的、自主的学习者,同时应避免两种倾向:(1)过度权威产生消极的遵从,缺乏学生深思熟虑后的自主;(2)过度放任,但无法提供必需的指导,形成无效探究。怎样的探究方式才有利于课堂共同体的创建,并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标?
【案例1】“铁的化合物的应用”片段
(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探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火星比地球发红的原因。
(将情境与教学内容合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判断:火星表面四氧化三铁的含量是地球的3倍,而大量四氧化三铁的存在正是火星比地球发红的原因。
(在知识比较、梳理中突出教学重点)学习铁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合价特点。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内部动机;学习动机;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优化反应策略,发展自身技能,享受一种控制和成功的感觉。这是内部动机发生作用的高峰体验,学生往往在参与某些喜爱的消遣活动中最容易感受。如果内部动机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更现实的方式是发展并保持学生对化学活动的学习动机——一种从化学活动中寻找意义与价值,试图从中得到学习收益的倾向。为了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我们需要将化学课堂创建并保持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一个学生主要来学习,并通过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合作而取得成功的地方。
一、创设课堂学习共同体与激发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要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学习化学的强烈动机,因为上学是强制性的,化学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基本依据是社会认为学生应该学,而不是学生自由选择。虽然苏教版选修、必修等措施对此问题有所考虑,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其次,化学学习的评价标准表现为等级或分数,失败不仅导致人失望,也会削弱化学学习兴趣。最后,在四五十人的班级中,教师也无法一一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来说,最主要的是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共同体成员有机会获得来自环境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如何创建激发学习动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1.比较课堂学习共同体与传统课堂结构的差异
[结构&传统课堂&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任务&强调教学大纲和记忆,通过成绩系统,辅以各种外部奖赏来调动机制。&强调那些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可以联系学生背景和经验的活动。&管理方式&教师严明课堂纪律,对课程与教学单方面做出决定。学习机会基本上由教师和课本决定。&与学生一起分享,实施时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教师征求学生与内容相关的兴趣与问题。&奖赏机制&学生总在为公众认同与奖赏竞争。奖赏与认同大多基于绝对的成绩水平,不考虑投入学习的努力水平。&所有取得进步的学生都能获得认同,不仅仅针对高分成就者。考虑学生广泛的成就。&][分组目的&学生间互动较少,大多数单独完成。分组的方式是建立竞争。&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着共同的规范与期望。鼓励学生合作而不是竞争。&时间安排&教师和学生被限定在每天若干节30~60分钟的课内。&时间安排更有弹性,因而可以容纳更大范围的活动。&]
2.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共同的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取向,确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体系
课堂,就是教学主体通过交往和对话构成的一个学习共同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舞台,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是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都认同的共同愿景。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景的同时,也为达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关注点不是将“必须掌握”的信息“灌进师生的大脑”,而是关注师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情境时所进行的“对话”,在思想生成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起着导向作用,决定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安排、组织的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但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也必须同样注重个人目标的实现,只有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转化为共同体成员的个人目标体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
学生能够体验学习价值的关键是课程计划要集中于教学目标,以目标学习的结果来表述。主要的学习目标如此体现:想在学生身上培养知识、技能、态度、价值和性情。目标不仅仅是内容灌输或学习过程,而且提供了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教学计划的所有要素——内容资源、讨论问题、活动、作业和评估方法都应包括在内,因为他们是完成重要教学目标的有用手段。
可以参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材料和单元计划。有些章节设计的内容过多,深度不够,内容也缺乏连贯性,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加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哪些内容要详细讲,哪些内容要略讲甚至忽略,并发展出一些有助于实现主要目标的内容。课本是诸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之一,而并非化学课程本身。过分强调考纲中考与不考的内容,考则重,不考则轻,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无法正确确定化学教学目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共同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意味着把他们“留在”任务上,它更意味着一种支持性的、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采取学习目标、接受挑战时更感舒适,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还能坚持自主学习。它还意味着让学生知道必要时寻求帮助,建立“坚持努力终有所指”的信念,将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不是能力缺乏的证据。
3.使课堂与教师对学生有吸引力——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构建课堂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对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组织,相比那些强调自身训导者角色的教师,能创设一种建设性的学习情境的教师更为成功。互动探究犹如一位成功的课堂管理者,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对自己有何期望,该如何满足期望,而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期望而被威胁甚至惩罚。化学课堂的探究模式结合权威的策略帮助学生成为活跃的、自主的学习者,同时应避免两种倾向:(1)过度权威产生消极的遵从,缺乏学生深思熟虑后的自主;(2)过度放任,但无法提供必需的指导,形成无效探究。怎样的探究方式才有利于课堂共同体的创建,并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标?
【案例1】“铁的化合物的应用”片段
(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探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火星比地球发红的原因。
(将情境与教学内容合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判断:火星表面四氧化三铁的含量是地球的3倍,而大量四氧化三铁的存在正是火星比地球发红的原因。
(在知识比较、梳理中突出教学重点)学习铁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合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