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些理念并达到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就必须首先要认真思考“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学生应该摆在什么样的地位”这一首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实施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已六年,我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连续代完两个循环,在这六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对新课程的理念逐步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将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以与同行商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1 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指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利用数学学习资源,开展发现、探究、思考、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的浓厚兴趣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者”是指引导学生进行恰当有效的学习活动,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数学知识是什么、怎么做数学题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解释数学——运用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激励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实践证明,组织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它可促使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数学学习的有效指导和对个体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新课程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就必须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摆在首位,把促使每名学生的最佳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 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土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拾级而上,步步登高,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构建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发展个性品质。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课本让学生自己去看,数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去建,解题思路让学生自己去讲,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议,数学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找,数学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得,发生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去做,甚至数学作业、数学试题让学生自己去出,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三维目标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才可能真正大幅度的提高。
3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如何激发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和面向个体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结合起来,既要着眼全体又要因材施教,以促进每名学生能得到最佳的个体发展,要尽可能地促使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最终促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根本性转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总之,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实施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已六年,我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连续代完两个循环,在这六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对新课程的理念逐步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将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以与同行商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1 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指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利用数学学习资源,开展发现、探究、思考、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的浓厚兴趣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者”是指引导学生进行恰当有效的学习活动,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数学知识是什么、怎么做数学题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解释数学——运用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激励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实践证明,组织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它可促使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数学学习的有效指导和对个体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新课程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就必须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摆在首位,把促使每名学生的最佳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 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土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拾级而上,步步登高,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构建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发展个性品质。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课本让学生自己去看,数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去建,解题思路让学生自己去讲,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议,数学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找,数学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得,发生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去做,甚至数学作业、数学试题让学生自己去出,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三维目标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才可能真正大幅度的提高。
3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如何激发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和面向个体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结合起来,既要着眼全体又要因材施教,以促进每名学生能得到最佳的个体发展,要尽可能地促使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最终促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根本性转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总之,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