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应自觉地发挥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音乐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旋律、美的和声,构成美的形象,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
一、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的体验与反馈,在音乐欣赏课中,掌握人们的心理过程是极为重要的。感官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性的欣赏是一脉相承。从感官的欣赏到情感的欣赏是一次飞跃,是从儿童时的欣赏到成人化的欣赏的必然发展。
《命运》与《二泉映月》是中外音乐作品的经典曲目,把两者体裁不同、题材相通的乐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听、唱、讲、谈几个环节,让音乐与欣赏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当《命运》主题奏响时,管弦乐队以庞大的音响,表现人民不可阻挡的力量向黑暗的势力发起冲击,单凭音响就会使听者为之一振,随着音乐的展开,铿锵有力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境界中去。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是一曲鼓舞人们通过斗争夺取胜利,光明战胜黑暗的颂歌。
《二泉映月》可称为中国的“命运”,它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二胡曲。乐曲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作者一生颠沛流离的痛苦遭遇。乐曲短小的引子,好似一声长叹。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悲愤,由悲愤到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而恸。正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所说:用“断肠之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二、表现性
表现是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
在音乐课教学中,作为主导因素的歌唱教学是以歌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但在综合创作中也包含着其他美的辅助因素,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形体的动作美。
良好的风度、高雅的气质、健美的体态是每位歌唱者应具备的,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形体动作的训练,通过形体的训练,矫正学生体态和动作中的习惯性弊病,既要避免以静态为主的“一柱香“式的歌唱体态,也要改变以动态为主“满场飞”式的歌唱体态。让学生注重形体的灵活性,增强形体的可塑性,提高动作的素养,达到提高表现力之目的,为能在歌唱教学中做到歌唱与形体有机结合,即将动作形体恰如其分地融入歌唱中,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歌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歌唱的体现基础的完美结合,歌唱不仅是声音和技巧的艺术,也是歌唱者心灵的表露,所以说“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者要通过蕴含着诗情与曲情的声音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挖掘它内含的思想感情,运用音乐化的语言来表现喜悦、兴奋、激昂、柔情、沉默、悲愤等情感,从而完美体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唱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从词义上看是怀念旧日的朋友,然而作者通过优美歌词,回想着与朋友共同走过的道路,同甘共苦,相互团结友爱,心里充满着激情。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珍爱友谊的情感,注重情感与歌唱的统一,让学生在歌唱优秀歌曲的过程中,吸收“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培养他们一看美丽的东西就会欣赏,并把它们吸收到心灵中去,进而对于丑恶产生一种自然的排斥和判断能力。正确审美尺度的树立,情感反应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质日益高尚。
三、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人的情感的抒发是本能的需要,人们情感的交流是人本能的需要。原始的艺术就是产生于这种自发的、本能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们自己学着“处理”,并可以去充当指挥,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教师再以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诱惑、启发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强弱分明的力度、缓急交错的节奏、抑扬起伏的旋律、悦耳丰满的和声,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使大脑皮质结构在感知、记忆、分析、创造等一系列转化过程中,把桎梏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音乐创造力。
在节奏训练中的创造教学可用于朗诵、声势、律动以及小型敲击乐开始的训练。而听力训练就是一种对音乐的探索,听到的东西越多,挖掘的音乐也就越多。学生们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产生美妙的感受。
在体态律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所听到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审美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也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学会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的体验与反馈,在音乐欣赏课中,掌握人们的心理过程是极为重要的。感官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性的欣赏是一脉相承。从感官的欣赏到情感的欣赏是一次飞跃,是从儿童时的欣赏到成人化的欣赏的必然发展。
《命运》与《二泉映月》是中外音乐作品的经典曲目,把两者体裁不同、题材相通的乐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听、唱、讲、谈几个环节,让音乐与欣赏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当《命运》主题奏响时,管弦乐队以庞大的音响,表现人民不可阻挡的力量向黑暗的势力发起冲击,单凭音响就会使听者为之一振,随着音乐的展开,铿锵有力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境界中去。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是一曲鼓舞人们通过斗争夺取胜利,光明战胜黑暗的颂歌。
《二泉映月》可称为中国的“命运”,它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二胡曲。乐曲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作者一生颠沛流离的痛苦遭遇。乐曲短小的引子,好似一声长叹。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悲愤,由悲愤到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而恸。正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所说:用“断肠之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二、表现性
表现是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
在音乐课教学中,作为主导因素的歌唱教学是以歌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但在综合创作中也包含着其他美的辅助因素,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形体的动作美。
良好的风度、高雅的气质、健美的体态是每位歌唱者应具备的,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形体动作的训练,通过形体的训练,矫正学生体态和动作中的习惯性弊病,既要避免以静态为主的“一柱香“式的歌唱体态,也要改变以动态为主“满场飞”式的歌唱体态。让学生注重形体的灵活性,增强形体的可塑性,提高动作的素养,达到提高表现力之目的,为能在歌唱教学中做到歌唱与形体有机结合,即将动作形体恰如其分地融入歌唱中,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歌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歌唱的体现基础的完美结合,歌唱不仅是声音和技巧的艺术,也是歌唱者心灵的表露,所以说“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者要通过蕴含着诗情与曲情的声音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挖掘它内含的思想感情,运用音乐化的语言来表现喜悦、兴奋、激昂、柔情、沉默、悲愤等情感,从而完美体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唱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从词义上看是怀念旧日的朋友,然而作者通过优美歌词,回想着与朋友共同走过的道路,同甘共苦,相互团结友爱,心里充满着激情。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珍爱友谊的情感,注重情感与歌唱的统一,让学生在歌唱优秀歌曲的过程中,吸收“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培养他们一看美丽的东西就会欣赏,并把它们吸收到心灵中去,进而对于丑恶产生一种自然的排斥和判断能力。正确审美尺度的树立,情感反应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质日益高尚。
三、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人的情感的抒发是本能的需要,人们情感的交流是人本能的需要。原始的艺术就是产生于这种自发的、本能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们自己学着“处理”,并可以去充当指挥,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教师再以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诱惑、启发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强弱分明的力度、缓急交错的节奏、抑扬起伏的旋律、悦耳丰满的和声,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使大脑皮质结构在感知、记忆、分析、创造等一系列转化过程中,把桎梏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音乐创造力。
在节奏训练中的创造教学可用于朗诵、声势、律动以及小型敲击乐开始的训练。而听力训练就是一种对音乐的探索,听到的东西越多,挖掘的音乐也就越多。学生们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产生美妙的感受。
在体态律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所听到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审美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也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学会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