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三部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水准既是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标志,又是教师教育效果的综合体现。但传统的作文教学较多地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训练,于是结构艺术、立意技巧等“新八股式”的东西纠缠着学生。学生的作文或假、大、空成了诠释思想,或“载道”的工具,或无病呻吟、玩弄辞巧,一口的“学生腔”,作文成了大工业产品,千文一面,缺乏鲜活的个性。如何使学生的作文真正有“灵气”,使作文成为综合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应把握好三个过程。
  
  一、积累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阅读的深入,有效地收集素材。有意识地积累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著名作家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话:“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一发任翕张。”这句话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积累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积累又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广泛积累,才有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既是农业,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允许、积累的过程,需要“阳光”、“雨露”等多方面的营养。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表面上是课内的事,但其前提却是课外的积累。课外的积累有两方面:
  
  1、对生活的观察积累。
  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做到事事留心,处处注意,并养成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生活是写作的无穷源泉。”刘国正先生曾说:“我国的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指导学生怎么写,不大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去探究写作的源泉。”鲁迅先生也说:“今后如要创作,首先须得观察。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因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深刻地认识生活,从个人的生活琐事到班级学校的重大活动以至于国家大事,学生的作文就有了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在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储蓄资料,积累语汇。学生在阅读时,把典型事例、名言警句、数据、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随手记下来或储存在大脑中,分门别类,古今中外文理百科。学生在获取了丰富的知识财富、扎实的语文基础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有了材料的积累,就有了构思的起点,这就为课内的体验、感悟、剪裁直至成文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训练是学生写作的爬天梯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立意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叶圣陶先生也强调“历练”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因此训练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根本途径。
  
  1、训练语感。把写作训練与听、说、读训练结合在一起。如: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材料或者老师提供给材料,学生阅读讨论、思考后作文,成文后再朗读交流,要求学生认真谛听,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进行评改。大家畅所欲言,小到音准、词语的运用、语法的规范,大到文章的内容、立意、寓意、言外之意、结构等。这样,通过写作训练把听说读写训练充分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作文教学的综合效应。
  
  2、训练思维。章熊先生曾说:“语言练习必然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作文教学就应该达到“用清晰的语言养成学生清晰的思维”这个目标。因此,一方面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话语材料紬绎正确的语言规律,把外在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能够“言之规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写作中大胆地联想和想象,敢于“发前人之未发”,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用自然、新颖、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文”。
  
  三、致用是学生写作的“加油站”
  
  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张志公先生也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提出批评:“语言教学实用性不强,学了不管用,这需要从观念上有所改变。”这个认识从下面一个实例中得到了证实:原国家教委在10个省市组织了《学生实验能力调查》,有一道测试题是给学生一颗花生,让学生剥开并描述花生的结构和名称,但面对一颗真实的花生,能正确地指出个部分名称的只有7.8%,能正确描述种皮、胚、子叶部分的只有9.8%。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要避免这种显现,作文教学就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课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工具性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给学生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的习作空间,才能还学生的习作以生机。积累、训练、致用不仅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也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乃至语文素质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宋代心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能力是让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的好方法。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向老师质疑,以解心中疑团,获取新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过程中,引导其质疑,这
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母语学科,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素质培养极其重要,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歌鉴赏在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所选课文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既注意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也注意了体现时代的风貌。比以往的教科书更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在书中,它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与利用这些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放飞想象呢?    一、冲破束缚,让学生敢想    新课标指
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突出音乐审美,提倡学生大胆想象,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为达此目的,我对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效果,我的做法主要是:    一、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激活了创作灵感,激发了新的创意。我在教《小乌鸦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经历了从北宋元丰年间至南宋淳祐年间近二百年的衍变过程。其蓝本为元丰年间太医局编定的《太医局方》;大观年间陈承等校正并改名为《和剂局方》,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现代文教学而言。现代文是反映当今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表达现代人类各个生活阶段的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