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维火花 培养创新精神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zh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个性突出、富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全的人才。课堂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主要的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一、对文本要有怀疑精神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精神。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强加给人,而是鼓励学生找到“疑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怀疑,即使怀疑有误,那历险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和意义。
  《曹刿论战》的课前导读有一句话:“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这个论断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语文教学必须让文本重新回到它的自然属性上来,以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意义。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如果把这篇文章确定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你对文章的写法,材料的安排等有没有疑问?”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文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曹刿论战”为题?对话时,为什么把曹刿放在主要地位,而把鲁庄公放在次要地位?结尾让曹刿总结战争又是何意?怀疑提出,探讨求证,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左丘明不仅是记述这一次战争,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曹刿,他尊重并赞赏曹刿的自信爱国及智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突出曹刿这一形象,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他内心的价值认识。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到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瞄准这些虚构来设置有序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二、比较出优劣
  比较是确定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异同或优劣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试图促使学生扩大思维、多角度提问思考,提出新的见解认识。实际操作中,学生却一筹莫展,觉得老虎吃天难下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也常常落空。例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让学生对“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品味。一开始学生都不知所措,这一句太平常了,该怎样品味?看着学生茫然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此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即提供一个参照物,与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一种比较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运动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向。于是我改问:如果将这一句换一下位置,变成“料想便是渔火,但或者也许是戏台”,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在比较中品味自然得出:原句先写戏台后写渔火,可能作者想表现急于见到戏台,急于看到戏的迫切心情。又如在教《纸船》一诗时,将“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换成“漂”字,让同学比较品味。一番思索后,有了精彩的发言:“流”字好,有明确的方向,“漂”是漂泊不定,没有明确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有着明确方向,是母亲身边,而且“流”的速度比“漂”要快,更能体现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达母亲身边。
  学生经过比较品析,拓展了思维,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因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空白填补,想象无限
  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留有空白。“空白”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给读者以无限开阔的联想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寄寓其妙无穷的情趣。教者施教时,如能恰当运用,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
  如教学《风筝》时,文中“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填补,说说小兄弟当时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个风筝是弟弟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弟弟肯定恨死“我”了,但因“我”是大哥,家庭的教育让他敢怒不敢言。也有的说:小弟弟知道错了。他是偷偷地制作风筝的,他潜意识里也认为应该去读书而不应该玩这些,所以他后来再没做过。更有同学说,小弟弟应该一直怀恨在心的,多年之后,我请他原谅,他却说忘了,其实他是从心底里不肯原谅“我”,让“我”一直内疚。
  教读时,教师恰当运用“空白”,不仅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更可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妙的文学殿堂。有更新颖的理解与感受。
  四、转换视角
  要让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要先有创新思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有更活跃的思维。如果教学中,教师死抱教参不放,死守定论不松,死框固有的教学方法思路不动,“岁岁年年花相似”,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都是一个教案,学生哪来的创新思维?其实,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不能把他们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许多课文,学生已初步掌握情节,教师就不能按图索骥,应敏锐及时地调换角度,让学生的思考步上新的台阶。
  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狗眼”看人角度出发解读人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哎呀,我的鼻子好痛呀!那个醉汉竟然用香烟头戳我的鼻子。幸亏我反应得快,我也咬了他一口。那群人追上来了!他们把我围在中间,这下我可完了。这时只见一个身穿新大衣的警官走了过来,我初来此地,况且我又是正当防卫,但愿他能秉公执法。从狗的角度看世界,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不仅仅是认识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让学生体验了转变视角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很多,如张晓枫的《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泰戈尔的《金色花》等,都给人新颖的视觉与全新的感受。教学中,就可以借鉴这些好的角度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施创新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学习平台,要不断地用激励、赏识、促进的手段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最终达到创新思维,以致成为终身的智慧和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其他文献
文章以《应用数学和力学》的办刊实践,从期刊准确定位、编委推荐负责制、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等六个方面探讨了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This
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关于教师教育学生的报道,联想现实中的教育现状,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权力正逐渐地被束缚。教育学生,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本是教育天经地义的事。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在一片叫好声中,
开学前的全体教师会开过了,我有幸继续拥有一个班。  夜里,我琢磨着新学期该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好对得起学校赐予我的那些“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之类的光荣称号。还没想出什么来,竟然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周围的人众声喧哗,每个人都在很努力地向我表达,企图告诉我什么,全是声音,我却什么也听不到,也或许是不想听,我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着。  次日,偶然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对“孤独”二字的阐
小学教师在课堂中有两个任务,一是管理任务,二是教学任务。管理任务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序地、愉快地学习,尽量减少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原因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的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增进学生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作为小学教师来说,管理任务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特别是在大班额的低段班级教学中,没有一定的管理技巧、能力,教师很难如期地完成教学任务。小学教师用于管理的精力不亚于用于教学的精力,诸多教学中的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科技期刊要想站稳已有的市场,并进一步拓展新市场,应在办刊思路上搞创新。建议在5个方面予以重视:①找准期刊专业方向。期刊报道内容不能偏离这个方
判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看学生有否发展。这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一、精心研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活动过程在目标的导航下顺利展开。  那么,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呢?  1.走向“
为了将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统一于一个分析理论中 ,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模型来描述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从对抽象图书馆学的分析考察中可以发现 ,只要对抽象图书馆学进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无论内容还是途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章通过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利用需求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以期对为在网
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系列1”至“系列5”五个系列组成.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个体真实性问卷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对4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对个体的诚信价值观起负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的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