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个性突出、富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全的人才。课堂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主要的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一、对文本要有怀疑精神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精神。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强加给人,而是鼓励学生找到“疑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怀疑,即使怀疑有误,那历险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和意义。
《曹刿论战》的课前导读有一句话:“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这个论断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语文教学必须让文本重新回到它的自然属性上来,以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意义。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如果把这篇文章确定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你对文章的写法,材料的安排等有没有疑问?”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文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曹刿论战”为题?对话时,为什么把曹刿放在主要地位,而把鲁庄公放在次要地位?结尾让曹刿总结战争又是何意?怀疑提出,探讨求证,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左丘明不仅是记述这一次战争,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曹刿,他尊重并赞赏曹刿的自信爱国及智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突出曹刿这一形象,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他内心的价值认识。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到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瞄准这些虚构来设置有序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二、比较出优劣
比较是确定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异同或优劣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试图促使学生扩大思维、多角度提问思考,提出新的见解认识。实际操作中,学生却一筹莫展,觉得老虎吃天难下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也常常落空。例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让学生对“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品味。一开始学生都不知所措,这一句太平常了,该怎样品味?看着学生茫然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此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即提供一个参照物,与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一种比较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运动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向。于是我改问:如果将这一句换一下位置,变成“料想便是渔火,但或者也许是戏台”,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在比较中品味自然得出:原句先写戏台后写渔火,可能作者想表现急于见到戏台,急于看到戏的迫切心情。又如在教《纸船》一诗时,将“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换成“漂”字,让同学比较品味。一番思索后,有了精彩的发言:“流”字好,有明确的方向,“漂”是漂泊不定,没有明确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有着明确方向,是母亲身边,而且“流”的速度比“漂”要快,更能体现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达母亲身边。
学生经过比较品析,拓展了思维,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因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空白填补,想象无限
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留有空白。“空白”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给读者以无限开阔的联想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寄寓其妙无穷的情趣。教者施教时,如能恰当运用,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
如教学《风筝》时,文中“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填补,说说小兄弟当时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个风筝是弟弟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弟弟肯定恨死“我”了,但因“我”是大哥,家庭的教育让他敢怒不敢言。也有的说:小弟弟知道错了。他是偷偷地制作风筝的,他潜意识里也认为应该去读书而不应该玩这些,所以他后来再没做过。更有同学说,小弟弟应该一直怀恨在心的,多年之后,我请他原谅,他却说忘了,其实他是从心底里不肯原谅“我”,让“我”一直内疚。
教读时,教师恰当运用“空白”,不仅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更可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妙的文学殿堂。有更新颖的理解与感受。
四、转换视角
要让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要先有创新思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有更活跃的思维。如果教学中,教师死抱教参不放,死守定论不松,死框固有的教学方法思路不动,“岁岁年年花相似”,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都是一个教案,学生哪来的创新思维?其实,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不能把他们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许多课文,学生已初步掌握情节,教师就不能按图索骥,应敏锐及时地调换角度,让学生的思考步上新的台阶。
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狗眼”看人角度出发解读人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哎呀,我的鼻子好痛呀!那个醉汉竟然用香烟头戳我的鼻子。幸亏我反应得快,我也咬了他一口。那群人追上来了!他们把我围在中间,这下我可完了。这时只见一个身穿新大衣的警官走了过来,我初来此地,况且我又是正当防卫,但愿他能秉公执法。从狗的角度看世界,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不仅仅是认识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让学生体验了转变视角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很多,如张晓枫的《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泰戈尔的《金色花》等,都给人新颖的视觉与全新的感受。教学中,就可以借鉴这些好的角度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施创新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学习平台,要不断地用激励、赏识、促进的手段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最终达到创新思维,以致成为终身的智慧和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一、对文本要有怀疑精神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精神。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强加给人,而是鼓励学生找到“疑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怀疑,即使怀疑有误,那历险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和意义。
《曹刿论战》的课前导读有一句话:“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这个论断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语文教学必须让文本重新回到它的自然属性上来,以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意义。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如果把这篇文章确定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你对文章的写法,材料的安排等有没有疑问?”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文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曹刿论战”为题?对话时,为什么把曹刿放在主要地位,而把鲁庄公放在次要地位?结尾让曹刿总结战争又是何意?怀疑提出,探讨求证,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左丘明不仅是记述这一次战争,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曹刿,他尊重并赞赏曹刿的自信爱国及智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突出曹刿这一形象,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他内心的价值认识。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到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瞄准这些虚构来设置有序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二、比较出优劣
比较是确定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异同或优劣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试图促使学生扩大思维、多角度提问思考,提出新的见解认识。实际操作中,学生却一筹莫展,觉得老虎吃天难下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也常常落空。例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让学生对“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品味。一开始学生都不知所措,这一句太平常了,该怎样品味?看着学生茫然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此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即提供一个参照物,与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一种比较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运动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向。于是我改问:如果将这一句换一下位置,变成“料想便是渔火,但或者也许是戏台”,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在比较中品味自然得出:原句先写戏台后写渔火,可能作者想表现急于见到戏台,急于看到戏的迫切心情。又如在教《纸船》一诗时,将“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换成“漂”字,让同学比较品味。一番思索后,有了精彩的发言:“流”字好,有明确的方向,“漂”是漂泊不定,没有明确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有着明确方向,是母亲身边,而且“流”的速度比“漂”要快,更能体现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达母亲身边。
学生经过比较品析,拓展了思维,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因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空白填补,想象无限
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留有空白。“空白”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给读者以无限开阔的联想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寄寓其妙无穷的情趣。教者施教时,如能恰当运用,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
如教学《风筝》时,文中“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填补,说说小兄弟当时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个风筝是弟弟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弟弟肯定恨死“我”了,但因“我”是大哥,家庭的教育让他敢怒不敢言。也有的说:小弟弟知道错了。他是偷偷地制作风筝的,他潜意识里也认为应该去读书而不应该玩这些,所以他后来再没做过。更有同学说,小弟弟应该一直怀恨在心的,多年之后,我请他原谅,他却说忘了,其实他是从心底里不肯原谅“我”,让“我”一直内疚。
教读时,教师恰当运用“空白”,不仅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更可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妙的文学殿堂。有更新颖的理解与感受。
四、转换视角
要让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要先有创新思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有更活跃的思维。如果教学中,教师死抱教参不放,死守定论不松,死框固有的教学方法思路不动,“岁岁年年花相似”,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都是一个教案,学生哪来的创新思维?其实,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不能把他们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许多课文,学生已初步掌握情节,教师就不能按图索骥,应敏锐及时地调换角度,让学生的思考步上新的台阶。
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狗眼”看人角度出发解读人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哎呀,我的鼻子好痛呀!那个醉汉竟然用香烟头戳我的鼻子。幸亏我反应得快,我也咬了他一口。那群人追上来了!他们把我围在中间,这下我可完了。这时只见一个身穿新大衣的警官走了过来,我初来此地,况且我又是正当防卫,但愿他能秉公执法。从狗的角度看世界,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不仅仅是认识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让学生体验了转变视角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很多,如张晓枫的《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泰戈尔的《金色花》等,都给人新颖的视觉与全新的感受。教学中,就可以借鉴这些好的角度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施创新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学习平台,要不断地用激励、赏识、促进的手段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最终达到创新思维,以致成为终身的智慧和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