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校本化让每个生命更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教育校本化强调的是以“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为主要思想,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讲究“四度”策略,从尊重生命个体、遵循生命规律、构建生命共同体、丰富生命资源等方面强化,以让生命教育有温度、有长度、有广度、有高度。教育者要积极探索生命教育校本化的有效途径,让校园文化浸润生命意识、“两个课堂”聚集生命能量、“三类活动”提升生命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校本化 “四度”策略 生命教育有效途径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精神滋润精神、灵魂唤醒灵魂的事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能够掌握自己、适应社会、奉献社会、获得幸福的“人”。实施有效的生命教育是达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生命教育的前提是保障学生的个体性和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涉及生命的相关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重点指向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让其获得生命意识上的正确认识、生命价值上的正确追求,为学生未来生命的精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命教育校本化
  生命教育校本化强调的是以 “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为主要思想,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活动。“基于学校”是指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学校”是指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校的主动作为,在学校的可控范围内实施有计划的教育行为而达成;“为了学校”是指“校本化”最终实现“三赢”,即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可以理解为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各种活动达到师与生、人与物等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种接地气的“草根”样式的生命教育是以学校为“沃土”,服务学校及学校的人,包括学生和教师等,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当然,我们的这种“本土化”要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下,让其与时代脉搏共振。这种“校本化”研究行为,有着非凡的扎根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此行为能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生命教育校本化的“四度”策略
  1.尊重生命个体,营造有爱氛围,使生命教育拥有温度
  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确立起学生主体地位,做到教育者眼中有学生。调动起学生参加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这种生命教育融入尊重之中,让爱有方向,让爱成为有智慧的爱。在实施生命教育中要尊重生命、尊重童心,教师面对学生要常常换位思考,对学生平等相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一个人未知潜力的尊重、对一个人未来可能的尊重。因此,拥有温度的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
  2.遵循生命规律,帮助个性的发展,使生命教育拥有长度
  校本化的生命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着想,不但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生活、学习,更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生命教育,因此在使用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及選择教育的内容时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在具体的生命教育活动中把每个学生的生命状况放在心上。教师要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所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且尊重之;关注他们的经历、境遇以及感受、体验与经验,并且认同之;关注他们的生命潜能,并且重视培养之。
  3.构建生命共同体,搭建和谐平台,使生命教育拥有广度
  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生命教育是惠泽人类的一种教育,同时还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的生命是与其他物种生命和谐共处的。学校生命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也有装扮美丽校园的花草树木的生命;生命教育指向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命,同时还指向团队中的群体生命。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生命”这条大河流里的一滴水滴。所以,学校的生命教育肩负着关爱生命共同体的重任,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关爱自己生命,主动关爱他人生命,用心关爱他类生命。
  4.丰富生命资源,打造正能量场,使生命教育拥有高度
  当下的生命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的价值,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教师要盘活学校、家庭、社会的丰富资源,挖掘出其中生命教育的因素,打造生命教育正能量场。从让生命生存的家乡风土人情培育对祖国山川河流、祖国文化的爱,让学生找到生命的归属感;从国家、民族、文化等的高度升华个体生命的价值。教育无处不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影响就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极好切入点。面对学生,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到活着是幸福的前提,通过生命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活”,让自己的“活”有安全、有理智,让自己的“活”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完善自我。
  三、探索生命教育校本化的有效途径
  1.“一种文化”浸润生命意识
  让校园文化浸润生命意识。探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生命教育的途径,把“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文化的“灵魂”,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和谐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与师生同呼吸。确立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层面去构建集生命存在、生命体验、生命活力、生命智慧等于一身的校园生命教育的“精、气、神”。 让学校办学理念、“三风一训”体现对师生生命的关注与关爱,成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校园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工作氛围、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孕育最美好的生命教育。让学校外显的建筑、设施、墙面布置着眼自然环境的美来感染生命,师生置身其中自然能形成环境意识,从而滋养生命。
  2.“两个课堂”聚集生命能量
  校本化的生命教育主阵地在课堂。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常规交通安全教育、夏季的防溺水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以专题课的教育形式直视学生生命生存,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这是非常重要的课堂阵地之一。而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另一种课堂模式。无论是体育、道德与法治等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还是语文、数学等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都承载着提升生命能量的使命,是校本化生命教育的另一课堂主阵地。教师要善于在学科中挖掘其生命教育因素,备好课,适时渗透,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生命教育,从而对生命认识、珍惜和尊重,进而提高生命质量。专题生命教育课堂和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课堂是提升生命能量的两翼,学校管理者要借两翼之力,赋予生命发展的能量。
  3.“三类活动”提升生命价值
  探索生命教育在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师要致力于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学生各种教育之中,提升全体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的意识。
  学校的生命教育活动分为生存层面、心理健康层面和精神滋养层面等三类教育活动。一是生存层面的生命教育活动,其主要涉及安全问题、健康问题以及疫情之下的生命问题等。此类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包括培养学生自我防范、自救互助、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目的在于指向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生命生存和生命延伸宽度与高度的基础。二是心理健康层面的生命教育活动,其涉及角色扮演、体验生活、模拟情境等体验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到创设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情境中相关人物的或喜或悲不同的情绪,从而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学会与人相处。三是精神滋养层面的生命教育活动,其针对现有的生命状态通过教育活动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生命个体更加美好的生活及生命状态。涉及精神滋养层面的生命教育活动往往是以帮助生命个体发现自我生命存在的积极意义作为起点,从而创造生命的美好。比如,通过培养一种善良的品质,让生命个体自觉不做伤害自己及自己以外生命的事;通过培养一颗仁爱之心,让学生爱惜自己,同时自觉尊重别人;通过培养尊重大自然的态度,让学生努力做到天人和谐;通过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让学生感受到更有价值的生命。
  总之,生命教育校本化能够促进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善待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成长;能够促进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引导学生积极生活;能够促进教师尊重生命个性,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呈现社会所需的更加精彩的人生。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生命教育校本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ZXZD013),课题主持人江远萍。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日益得到學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某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走访,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教学策略,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程教学 策略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作
【摘 要】“十三五”以来,直塘小学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发现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能更好地帮助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本文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分析其在课程群建设中的优势,促使单学科与整体课程群的联融,总结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经验,指出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传承 课程群 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摘 要】线上学习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录播课或者直播课。数学实践性作业是把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通过线上学习的模式,可以不断地创新实践性作业的布置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线上学习 小学数学 实践性作业  当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现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作业量大,占满了学生的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领域。以往的习作教学较为侧重写作技巧和经验的传授,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没有写作动力,习作教学也处在一个低效的状态。本文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出发,探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班本化习作课程的几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班本化课程 习作教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普通百姓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发表、分享、交流自己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基于教学难点,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当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契机。作为美术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基于教学难点,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
【摘 要】单元教学,不仅仅有“知识点”的设计、研发,更有“知识面”“知识体”的设计、研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单元学习,要注重“单元开启”“单元整合”和“单元拓展”。作为教师,要秉持整体、系统、结构的观念,整体谋划、系统实施、结构统整。单元学习,能真正蓄积学生数学学习的生长性的力量。  【关键词】单元教学 单元学习 单元开启 单元整合 单元拓展  所谓“单元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超越课时、知识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