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近年来各高校在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的实践中认识到有效调动大学生群体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德育模式顺应了大学生思想嬗变的时代特点,体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选择,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团组织和学生团体在主体性德育实践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多年来我校始终将主体性德育贯彻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每一环节覆盖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大学生主体性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和成长目标的实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以党团组织为依托,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主体性德育的导向
主体性德育强调尊重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将学生个体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导向相对立,相反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在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中才能获得检验并成为现实,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实现主体性德育的根本保障,党团组织因其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创造性地将党课与公选课相结合(即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共产党基础知识”,作为公共选修课计2学分),依托学生业余理论学习社团研究理论和现实问题,不仅配备指导教师,还予以经费支持,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的热情。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基层党支部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学习和进行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我们通过建立宿舍团小组和社团团支部推动团员青年的自我教育。这种相对灵活的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行策划并组织开展一系列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契合自身需要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班级建设为基础,创建积极进取和谐融洽的学风和班风,夯实主体性德育的根基
集体因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稳定的组织结构而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班级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更是高校德育工作产生实效的基础环节。要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养成互帮互助、择善而行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就要注重良好的学风、班风建设,通过榜样的带动和情感的传递,使每一个体的人格得以充分尊重、才能得以充分释放、价值得以充分认同。
3、以社团活动为支撑,营造高雅活泼创新共赢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容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合而成的组织,因其在产生方式、活动内容、组织机构等方面表现出充分的自发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激发学生潜能和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是对自身成长模式的一种积极选择,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也因此成为各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4、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开创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生动局面,延展主体性德育的空间
这里讲的学生组织主要指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代表的学生群众组织以及随着教育手段和工作方式变化而产生的新型学生组织,有人称其为“非正式群团”,如宿舍楼委会、BBS站务委员会等。与传统的班级和社团相比,它们更强调代表并维护学生的利益,更强调“自治”的文化特征,更愿意将自己摆位于沟通学生与学校党政联系,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角色上。
在工作中,由学生会、研究生会牵头,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举办校园听证会、信息沟通会、联合现场办公会,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规划方案的制订、后勤物资的采购、宿舍设施的招投标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环节。学生工作联络员、思想动态调研员、教学质量信息员、后勤服务监督员、网上评论员、兼职组织员等学生队伍的建立,让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学校民主化建设得以在学生中顺利推进。
5、以心理疏导为保障,对大学生群体施以积极有效的人文关怀,确保主体性德育的效果
主体性德育是一种充分调动并强烈依赖教育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模式,它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对现实保持理性的认知,对自我做到愉快的接纳,要学会从积极的方面和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培养乐观心态,合理宣泄负性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塑造以健康、积极、人文关怀为特征大学生主体文化,探寻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要求,又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心理起伏感到难以适从,价值观念的碰撞、裂变、重组加重了其心理负荷,焦虑的情绪和消极的心态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正常生活,主体性德育的效果在这部分学生身上难以显现。于是,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团体辅导,培养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教会学生排解心理矛盾、有效调适自我的方法,通过必要的危机干预,化解负性情绪给个体和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护员”这种朋辈辅导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从而为主体性德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6、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制度平台,提升主体性德育的水平
高校承担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融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制度平台并提供政策保障,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主体性德育作为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既是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推进自我不断完善发展的力量,它将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带动效果更为明显。在依靠党团组织和学生团体推进主体性德育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相统一,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发展相统一,坚持传统载体建设与非正式学生群团管理相统一,坚持主体性文化氛围营造与平台搭建相统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加快和谐校园建设,使主体性德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团组织和学生团体在主体性德育实践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多年来我校始终将主体性德育贯彻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每一环节覆盖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大学生主体性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和成长目标的实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以党团组织为依托,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主体性德育的导向
主体性德育强调尊重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将学生个体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导向相对立,相反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在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中才能获得检验并成为现实,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实现主体性德育的根本保障,党团组织因其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创造性地将党课与公选课相结合(即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共产党基础知识”,作为公共选修课计2学分),依托学生业余理论学习社团研究理论和现实问题,不仅配备指导教师,还予以经费支持,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的热情。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基层党支部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学习和进行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我们通过建立宿舍团小组和社团团支部推动团员青年的自我教育。这种相对灵活的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行策划并组织开展一系列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契合自身需要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班级建设为基础,创建积极进取和谐融洽的学风和班风,夯实主体性德育的根基
集体因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稳定的组织结构而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班级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更是高校德育工作产生实效的基础环节。要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养成互帮互助、择善而行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就要注重良好的学风、班风建设,通过榜样的带动和情感的传递,使每一个体的人格得以充分尊重、才能得以充分释放、价值得以充分认同。
3、以社团活动为支撑,营造高雅活泼创新共赢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容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合而成的组织,因其在产生方式、活动内容、组织机构等方面表现出充分的自发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激发学生潜能和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是对自身成长模式的一种积极选择,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也因此成为各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4、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开创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生动局面,延展主体性德育的空间
这里讲的学生组织主要指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代表的学生群众组织以及随着教育手段和工作方式变化而产生的新型学生组织,有人称其为“非正式群团”,如宿舍楼委会、BBS站务委员会等。与传统的班级和社团相比,它们更强调代表并维护学生的利益,更强调“自治”的文化特征,更愿意将自己摆位于沟通学生与学校党政联系,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角色上。
在工作中,由学生会、研究生会牵头,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举办校园听证会、信息沟通会、联合现场办公会,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规划方案的制订、后勤物资的采购、宿舍设施的招投标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环节。学生工作联络员、思想动态调研员、教学质量信息员、后勤服务监督员、网上评论员、兼职组织员等学生队伍的建立,让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学校民主化建设得以在学生中顺利推进。
5、以心理疏导为保障,对大学生群体施以积极有效的人文关怀,确保主体性德育的效果
主体性德育是一种充分调动并强烈依赖教育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模式,它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对现实保持理性的认知,对自我做到愉快的接纳,要学会从积极的方面和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培养乐观心态,合理宣泄负性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塑造以健康、积极、人文关怀为特征大学生主体文化,探寻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要求,又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心理起伏感到难以适从,价值观念的碰撞、裂变、重组加重了其心理负荷,焦虑的情绪和消极的心态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正常生活,主体性德育的效果在这部分学生身上难以显现。于是,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团体辅导,培养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教会学生排解心理矛盾、有效调适自我的方法,通过必要的危机干预,化解负性情绪给个体和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护员”这种朋辈辅导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从而为主体性德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6、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制度平台,提升主体性德育的水平
高校承担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融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制度平台并提供政策保障,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主体性德育作为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既是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推进自我不断完善发展的力量,它将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带动效果更为明显。在依靠党团组织和学生团体推进主体性德育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相统一,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发展相统一,坚持传统载体建设与非正式学生群团管理相统一,坚持主体性文化氛围营造与平台搭建相统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加快和谐校园建设,使主体性德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