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沉香大京果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仪征市刘集镇古井街道,看年近七十岁的满玉宝老先生制作大京果,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精神慰藉。
  我们到满师傅作坊的时候,前期费事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包括挑选上等糯米,浸泡四十分钟,酥十来个小时,用粉碎机打成粉,再按九比一煮芡——十斤粉面拿出一斤煮成芡汁,这是和面的引子。繁复的准备是为了大京果的口感。
  走进角角落落摆满花草的厢房,只见穿白围裙、戴白护袖的满师傅正在案板上与一堆粉面较量,揉、搓、拨、抖,那堆散乱的糯米粉在老人的调教下一一归顺。老人拿起糕刀,将一大团米粉利索地划拉成几大块。满师傅的这把糕刀,从进店当学徒起就用,几十年时间,跟长在他身上一样灵便。划拉下的几大块,我用眼睛一数,不多不少,整十块,大小匀称,准头让人惊叹。不由得屏气敛息,看满师傅施展七十二变。
  大块的面垛用擀面杖擀成两指厚度的长方形,厚薄均匀,这个过程叫擀条。用糕刀拉成三寸左右宽的面带子,這是拉条。拉过条的面带,两条一层,两层一摞,一刀下去刚好四根,糖果形,手指长,白白粉粉,暄软有韧劲,这是大京果的雏形。老人说,一会儿下油锅更可爱呢,个个跟蚕果子似的。说这话时,满师傅眼里溢出的欢喜特别感染人,我们更期待了。
  他用糕刀把那些方头方脑的“白胖子”往筛子里一搂,捧起筛子转着圈颠着。你挤我,我挤你,“白胖子”们渐渐圆滚滚了。
  终于要进油锅。一大一小两只锅坐在灶上,盛的荤油早已烧好,左边的有六七十度,右边的有七八十度。能不能炸好大京果,油是关键,不能冷,也不能烫。满师傅用大钢丝笊篱将满满的京果雏儿沉入左边锅里,没入油中,果子的颜色渐黄,很慢,不起气泡。油里三四十秒,端上来冷却三四秒,重复数次。这是给大京果打气,让它们慢慢中空、成型,避免一下子炸焦炸老。不是机械控制,一切全凭手感。没有油烟四起的吵闹,安静得出乎想象。
  满师傅埋头做事,很少说话,这些诀窍都是他老伴给我们讲的。左边的锅里炸个七八成熟,再放到右边大一点的锅里荡一荡、养一养,直至整个大京果熟透,色泽灿亮,然后用熬好的糖汁上浆、风干,最后才好销售。
  我吃着大京果,问满师傅,外面那层白花花的衣子是不是面粉。满师傅说万万不能,那样煮出来的汤是糊的,不清爽。从前的大京果煮着吃是正道。
  满师傅老伴还说,那种焦糖色的京果,茶食店里叫大江,满师傅做的这种粉白色的京果,叫小江。它们是一对姊妹,看各人喜欢。我对这个闻所未闻。小江大京果煮的话,会全部成茸,其他京果怎么煮,都有面疙瘩。小江尤其受七老八十的缺牙老人喜欢。
  满师傅介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茶食店过年才做一百来斤糯米,大概有三百多斤大京果,人们要买,得凭条子。糖计划供应的年代,一块烧饼煮一把大京果,吃了定心。大京果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可能不再感兴趣,但这门手艺依然能温暖人心,仔细闻闻,小时候吃的大京果,甜味还在呢:生气委屈哭得再声嘶力竭,若有大京果在眼前一晃,立马止哭;隔壁小媳妇生娃,用大京果煮鸡蛋补养,看得人口水滴滴;过春节拜年,收回的大京果要藏起来,长绿毛了都敢吃……老实说,今天的大京果算不上好吃的东西,但它是几代人的记忆,里面藏着最朴素的岁月,最纯真的光阴和最简约的乡愁。
  王树贵:文化传媒单位文案,爱好写作,作品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乔可可
其他文献
在《寂静人间》的后记中,安宁这样写道:“我需要写作,它给予我的物质回馈,远没有精神的慰藉更为重要,它是我唯一可以敞开内心,毫无障碍地沟通交流的知己和爱人。它收留我在世俗世界中疲惫不堪的身体,和柔软卑微的灵魂,并清洁其上的尘埃,让我在黑夜过后的黎明中,重新成为一个清洁的人。”安宁像个孩子一样,站在草原上倾听万物的声响。那茫茫无际草原的壮阔与远古不再返回的天地之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充塞于安宁的文字中
期刊
在村庄,土炕是最为寻常的。土炕上铺炕席,要是炕席变得面目皆非,好几处补丁,甚至是补丁摞补丁,这个时候,再节俭的人家也会想着换新炕席了。炕席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颜面。   每当这时,母亲就从大集上买一领新炕席,喜滋滋地带回家,老炕的脸面上又有了喜庆的颜色。  然而,老炕也有老的一天,日日的烟熏火燎,阻了烟道,烟灰塞满炕墼,老炕受不了这重负,脸上长出了纵横交错的皱纹,开始犯烟。浓浓的黑烟从老
期刊
少年自台阶上飞奔而下。  黄葛树的叶子掉下来,抚过他的前额落在脚边。地上,青叶子、黄叶子、枯叶子……零零星星,舒舒服服地躺在阳光里,累了就翻个身,倦了就陪着小风说悄悄话。  午后,偌大的校园里寂静无人,水一样的阳光在校园里荡啊荡,暖意一层层漾。虬枝盘旋的黄果树上,鸟儿们纷纷飞上枝头,晒它们的爪子和羽毛。暖阳惊扰了大树深处的寂静幽深,枝丫挨挨挤挤,有一片叶子待不住了,调皮地跳下来,在阳光里游啊游。其
期刊
茶腊塆,一个被青松翠柏淹没的小山村。冬季不期而至,雪花很少光顾。青杠树的叶子落在地上,厚厚一层,光秃秃的枝丫格外精神。因为太冷,周围挤满了老绿老绿的柏树。树林和山坡呈三面合围之势,把三五户人家簇拥起来。林子下面,紧围着瓦房茅屋的一圈毛竹水竹,瘦弱玲珑地绿着。不大的池塘里,“嘎嘎”地游着几只不怕冷的老鸭。一冲水田,以这个小塆子为起点自上而下叠序着,静静的如一块块镜子,映照着冷冰冰灰蒙蒙的天空。  这
期刊
1  吴桂英,老泰州的城里人。其父行船起家,靠水上运输发了家、致了富。旧时,人们有了钱就要买土地或置房产。老吴成了船老大后,便在泰州城里的集贤馆旁边买了一处不大也不小的四合院,在城里有了一块住场墩儿。老吴夫妻只有桂英这么一个独女,理所当然视她为掌上明珠。  桂英长到15岁时,母亲病故。过了两年,经媒人介绍、老吴做主,这棵独苗被嫁到泰州东边的海安城里一个叫臧如祥的人家。臧如祥是个粗通文墨的匠人,做泥
期刊
闪电前的闷热时光  总觉得自己没有青春期。就算有,一个字即可以概括:闷。  可能跟离家比较早有关。那时候的小学是五年制、六年制并存,我读了五年,刚11岁,便离开家了。自此,我就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家里,然后是别人的城市、别人的家乡。好在我后来明白,其实在这个世上,我们都是寄居者。但当时,在11岁,在我还没学会跟他人沟通、跟世界交好的时候,我就开始面临着一个必须独立存在并与外部协调的问题,这加重了我的紧
期刊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都守着土地过日子。小村过年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胡屠户的家门口。  胡屠户带着两个帮手,在开水锅里滚动着被吹得鼓胀的年猪,弓着腰用力地刮着年猪身上的黑毛。那个时候黑猪多,很少有白毛猪。  很快,猪毛被清理干净,脱了毛,白花花的年猪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年猪还在热木桶里时,胡屠户会把猪蹄壳用特制的铁钩钩掉,我们都痴痴地、直直地盯着胡屠户那只拿着猪蹄壳的手,看他抛向哪里,然后蜂拥着去
期刊
1  做一名教师,是我儿童时代的梦。  1981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学校有一排瓦房,几间草房。教室里学知识,校园内玩游戏,对于一个原来只在庄稼地里玩的野丫头来说,一切是那么新鲜有趣。就连上下学的路上,都那么有意思,春天可以摘小花,追小鸟;夏天可以采荷叶,捉知了;秋天可以跳格子,拾弹子;冬天可以滑冰,吃冻铃铛。  我的班主任孙老师像妈妈一样,悄悄地送我一块花布,让我母亲做花裙子给我穿。母亲没有做花裙
期刊
窗外的雨飄飘洒洒,像一片幕布,无边无际,朦朦胧胧。比起前些日子的聒噪,今天的雨显得格外平静。村子里的犬吠此起彼伏,我意识到,又到藏人追山(当地藏人的一种狩猎活动)的日子了。  藏人世代过着游牧生活,每至夏末秋初,在长达三个月的追山中,狗是不可或缺的珍贵伙伴。  追山,起初是远离故土流落他乡的藏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后来生活好了,追山成了他们缅怀故土的传统仪式。但人与狗的情感并没有因此疏淡,反而愈发深厚
期刊
【编者按】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学。  一  夏晓虹女士对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深有研究,也被媒体视为温和的“女性主义者”。她对女性之间友情的认识,自有宽、深的视野。在她云淡风轻的气质中,最突出的一点正是“友情的品格”。她的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