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三步曲”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_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二)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在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二,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选自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总之,如果能按照“三步曲”的方法,扎扎实实训练下去,学生的语感就一定会得到提升,学习起语文来就更加得心应手。■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责任心不断增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教育现状,通过参加培训和自觉学习,完成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我认为必须抓住以下三个切入点:    一、自觉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思想观念的更新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语文是一门强调人文关怀的学科,担当着教育教学中“文以载道”的重任,往往一篇生动的课文能带给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使其充分体验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
先锋诗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历来多被人解读为爱情诗,不光因为诗中多次出现情爱意象,而且甚至连最了解海子的密友诗人西川也认为如此。但笔者认为.该诗是一首生命哲理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化名人都是善于烹饪的美食家.苏东坡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位.
期刊
据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载:"蜂蜜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在世界各国,蜂蜜的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功用受到了普遍关注.营养学家赞誉蜂蜜为"老年人的牛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