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无论是面对眼前的考试,还是面对将来的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但是,现在的学生写作水平甚是让人担忧,学生的作文总是出现内容空洞、人云亦云等现象,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育界不断探索的论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 写作能力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始终没能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导致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成了语文课堂中的鸡肋,使得学生的作文出现很多问题。
  1.内容虚假,意义拔高
  中学生是一群并未真正接触社会的群体,他们所熟悉的不过是家庭、学校,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极少。有限的接触,大大阻碍了他们写作素材的获得。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依然成风,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的可以负担过重,成天游弋于试题、答案的汪洋大海,生活范围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接触电视、报纸、杂志的次数很少。文娱活动几乎为零,有时连每周仅有的一、二节体育课也要奉献给主科。在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环境里,学生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认知与感悟,毫无生活积累可言,“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为了考试就不得不编造,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干巴巴的,表达的往往是“虚情假意”。所以,他们的作文并不能打动人,缺乏心理的真实表露,尽是些“伟大”的空话,意义拔高,内容牵强。
  2.思维定式。写法模式化
  应试教育造成的氛围屡屡得不到改善,应试使学生的思想一直处于临战状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于注重对文体的要求,这种作文教学有它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因为它仅局限在文体训练的范围内,偏重写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生搬硬套、无所用心,要么东拼西凑、移花接木,长期这样则形成的思维定式,造成了大家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同一模式。这种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的质量,却反而使作文教学走向机械化、模式化的道路,并造成学生作文的思维定势。在学生的习作、尤其是中考考场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比如在立意方面,对于一个写作对象,许多学生都习惯于拿老眼光去观察,从老角度去表达,以致主题落入窠臼,立意简单。
  3.语言枯涩,缺乏生动性
  学生的作文除了存在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则是语言枯涩、乏味。缺乏生动性,通篇平铺直叙,对故事的叙述缺乏技巧性,对任人物的形象描绘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作文的语言是最先进入读者眼帘中的,所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是抓住读者的主要因素。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教师也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希望能够变“学生怕作文”为“学生爱作文”。在我的不断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细心观察。获得素材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才能写出更生动、真实、接近生活的文章。鲁迅先生曾说过:“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观察,即观察生活,从广博的生活中攫取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看别人的作品,则是为了解决写作中的“怎么写”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充分发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感官作用,运用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的方法,留心于大自然的日月阴晴,风雨变化;观察人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了解人的心声,注意自己的体验、联想与想象。在观察中,重视指导学生把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开创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言可发、有感可抒的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心景况。比如,写秋天,则可以以“秋天”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命题,给学生一个观察的范围,让学生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方面去观察,细心品味,从生活中发现秋的特点,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秋天。
  2.发扬个性,体味真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过程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大干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养成读书、看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世界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写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套话、假话;鼓励学生运用课外知识自己去创作,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性写作。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写作特点。
  3.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作文中的情感是需要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课堂上,老师积累一些优秀的句子及段落,让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课下,让学生从平时的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语汇或句子、片段,并分门别类,争取全部背诵下来。每节课或早自习利用5分钟进行口头作文比赛。或者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快速构思、立意必须明确、行文中必须有这段优美的语句,然后学生总评,讨论小组打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作文语言,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抛开文体。放飞自由
  学生的作文往往受文体的限制,一篇好的作文,因为文体不符合要求却得不到高分,学生的才华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下降。不同的文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模式套用法,对应试教育固然管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是很受限制的。学生的作文既然要求诉真情、讲真话,那么就应该摒弃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求对文体的限制,给作文以自由,还作文活力。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学生作文,老师要先明白为什么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只有教师注重作文教学,那么学生才会注重作文。作文教学应该还作文以自由,使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教师要对学生作文的引导仍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做到使学生的作文从“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中走出来,实现“以我手写我心”,写出有真情实感、有灵魂有内容的作文。
其他文献
【摘 要】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四放开”、“三尊重”的创造教育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创造教育环境 “四放开” “三尊重”    环
【摘 要】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体例新颖,内容简洁,是一套符合课程改革方向的好教材。尤其是选修3,课本把原来夹杂在各章节的战争内容单独成书,并用和平的全球史观来阐述,可以说是人类认识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好教材也同样未达到完美的境地,笔者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人教版选修3 教学内容 分析    一、朝鲜战争一课    新教材的内容虽然简洁,但仔细分析,它的内容阐述不够详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高中开设游戏制作选修课的背景及开设可能性,并进行了游戏制作课程的设计。在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开设游戏制作选修课课程,通过实践探索高中开设游戏制作选修课对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游戏制作中获得成就感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游戏制作课程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中开设的区别,为今后开设游戏制作方面的选修课做了很好地尝试。  [关键词]游戏制作 选修课 课程设计 R
[摘要] 针对目前的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关爱、谦让,更不懂孝顺。教师应关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学做小主人,旨在把孩子培养成“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感恩 学生 德育家庭作业    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字,右边是“文”字。这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文化,孝字教育、品德教育同样重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长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东岸小学,浙江 永嘉)    一、背景说明    《快乐合作的事》,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本单元以“团结合作”为主题,教育学生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二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信心,依赖性重,合作意识淡薄,因此,我将这节口语交际内容安排在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去倾听、表达与交流。    二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诗 教学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
[摘要] 新课程标准从2007年9月起在我省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也容易走进误区。本文着重阐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易走进的四个误区。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误区    2007年9月开始,我省全面实行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的实施,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来,围绕考试而旋转的教师和莘莘学子,不由得欢欣鼓舞。在这块以人性为基准,以发
[摘要] 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学生的心去唤醒它、去呵护它。本文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通过实际案例,总结了如何用心去理解、信任、呵护学生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班主任 心 德育教育    台湾漫画家蔡忐忠曾说过这样的话:“每块石头都是一座佛,只要有人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要有人帮助除掉缺点和瑕疵。”我们每
[摘要]艺术欣赏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不仅需要对艺术作品表现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感性认识通过敏锐的感知力,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获得对作品内涵的领悟和理解。  [关键词]美术欣赏 教学 学生    灵魂不灭的说法靠不住,艺术却有不灭的灵魂。它如星月般闪耀的光辉,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启迪。青少年正值易感而嬗变的年龄,他们喜欢感性地把握现实,因为对于他们,色彩和线条大概要比语言
[摘要] 本文结合学校已有的成功经验,针对全民制学校体育经济运行模式,如何摆脱原有的那种固定的呆板的模式,提出如下构想:即如何利用社会企业力量,社区资源办好学校体育。目的在于与同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商讨和寻找新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路,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更多种手段,有效促进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校企共建模式 效应 构想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