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之花在生活的土壤中精彩绽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pip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养成愿意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进而表达出自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写作就是洪水猛兽来袭,让人惊慌失措却无路可逃。不少学生写作时生搬硬套、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室擦桌子”成为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套路,作文几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课标的教学目标呢?只有引领学生回到生活,贴近生活,才能让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感觉,喜欢写作,甚至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让作文之花在生活的土壤中精彩绽放。
  一、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文以载道,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这是长久以来对作文功用的圈定。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然深深影响中小学生的写作,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入文的必须是“上得了台面”的东西,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的,最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如果是小事也必须是能挖掘出两三点亮闪闪的闪光点的,这些事才是写作文的好题材。可是生活实在是贫乏,这些事发生得并不多,所以苦思冥想而不得之后,对写作渐渐就有了一种恐惧感,一想到作文就有唯恐避之不及的感觉。
  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每天经历的生活细节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比如极其平常的坐车、吃饭这样的小事。并告诉他们,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是作文。也许还有上课做小动作、给同学取善意的绰号、同学之间的恶作剧等也是作文。作文不仅是“善”与“美”的集合,更应该是“真”与“乐”表达。你看,鲁迅的文章里,不也有乘着老师读书入神时各自游戏的描写吗?不也有夜晚偷罗汉豆的故事吗?
  一次随笔中,一个学生写道:“我家门口有很多路车可以到学校,但我常常只等着5路车,因为5路车上能遇到自己美丽的中学老师。”多么真诚的表达,多么单纯的情感。我突然发现学生之所以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并非真正“无话”,而是因为他往往不相信自己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平常话也能写到文章中去。正如于涟老师所说:“写作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只要学生关注生活,提取作文的素材将如探囊取物般轻松。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无法言说的快感、乐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改变学生“完成任务式”的写作态度?我以为还是要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做起。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生活大多是统一的客观存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个客观世界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唤醒学生在麻木状态中的自我,培育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快乐地记录生活的乐趣,是写作教学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用手中的文笔描绘出生活的新鲜感,让他们发现写出来的生活原来那么美丽,那么有趣,那么感人,引导他们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记录学校及家中所发生的美事、趣事、巧事。
  当学生发现用文字表达生活的魅力时,一些生活中的普通的事便妙趣横生地出现他们的作文中。比如:“那金黄的蒜子,翠绿的葱花,通红色的辣椒,加上褐色中泛着点点银光的鱼身,真是让我满嘴流油。”(《红烧鲫鱼》)“我将粥送进嘴里,软软的。甜味传遍了每一根味觉的神经。我的目光凝聚在紫红色的黑米粥里。渐渐的,我感觉心里暖暖的。”(《黑米粥》)……
  另外,语文老师在选择作文题目时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寻找他们的热门话题。好的题目会让学生一见便浮想联翩,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当许多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感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感慨都不一样,我就设置了节日写作的系列,比如教师节的时候,写“我想对老师说……”;端午节的时候让学生写家乡的端午习俗;中秋节的时候,让学生举行关于月亮的诗歌作品交流;学期过半的时候,我还让他们写一篇关于同班同学或者老师的文章,大家的写作热情都非常高涨,作文讲评课的效果也都非常好,因为不管写与被写都是很值得期待的事。
  总之,学生们的思维敏锐、情感活跃,只要我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他们浓郁的写作欲望就会被点燃。
  三、贴近生活,书写个性语言
  作文需要真实的生活,需要真情的流动。脱去作文浮华的外衣,化绚丽为平淡,让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走向心灵,在生活中感悟,在细节中蕴涵丰富,在心灵中展现个性。
  但是现状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经常以“思想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积极、意义是否深刻”等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主要标准,使孩子从小就学会迎合别人,不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感情来说话。
  一位学生这样写老师:“她日夜操劳,每天批作业批到半夜。早晨当她走进教室时,我看见她的眼里布满了血丝……”黄老师是我班的数学老师,她确实勤劳,但是“批到半夜”“布满血丝”等词的运用却让整篇文章因缺少真实感而丧失了语言的魅力。
  作文书写生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视角,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将这些思想不加粉饰地写入文章,也正是相应年龄段人的内心写照。作文中的语言应该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
  另一位学生这样写妈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被文章中的“想哭的感觉”所打动,在这些生活化的文字中,包含小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包含着他对妈妈的无限深情,这样的文字,是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的。
  朱光潜说: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一篇写出了真实的生活,体现了真切的内心感受,运用了自然的语言表达的文章,便是最具个性化的文字,是天真的、真诚的,也是可爱的文字。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从作文素材和语言等方面入手作了尝试,还仅仅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起步。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不惧怕作文、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作文应该成为同学们真实记录多彩的生活,真实反映本真的心灵,真实描绘心中的趣与乐的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生活的眼睛和文字表达的热情。我觉得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沉睡着一个“作家”,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每位学生心中的“作家”,把他的表达欲望找到,或者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瓦.费.佩列韦尔泽夫著.彭甄主编,宁琦等译.形象诗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2004.
  [3]孙绍振.从“贴近自我”到“超越自我”.语文学习,2009,(4).
其他文献
课堂有效教学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怪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教学改革,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
课堂提问又称“设疑”,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问等形式,试图引出言语反应,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同样如此。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
摘 要: 多媒体之于课堂,如鱼之于活水。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音频、视频和文字图片等信息大容量、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给学生,各种信息不再只是简单地叠摞,而是建立了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不仅能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摘 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 学生角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采用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
在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单凭语文教师经验式的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
语文这门学科,兼具了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情感投入,是一种将情感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而且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等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产生兴趣,为学习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要探索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学方法,而不考虑任何学习方法指导,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和避免体育安全事故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以供体育界同仁参考、借鉴。  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身体练习,是人的机体直接参与运动的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伴随着走、跑、跳、滚翻等身体活动,还有各种激烈的对抗练习,活泼好动的孩子进行室外活动,难免会磕磕碰碰,甚至破皮流血、伤筋动骨。对活动中的事故,我们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不必谈虎
摘 要: 情境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创设氛围,将教学内容和情境高度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对情境教学的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实践性、情感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生活性 形象性 问题性 实践性 情感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以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多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适应新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心理上,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背上不轻的思想包袱,文章全篇空话废话比较多,作文模式化功利化。究其根源,学生作文动机不正,为完成任务而作文。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鉴于此,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深入生活,重视实践  荀子曾说:“不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