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养成愿意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进而表达出自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写作就是洪水猛兽来袭,让人惊慌失措却无路可逃。不少学生写作时生搬硬套、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室擦桌子”成为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套路,作文几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课标的教学目标呢?只有引领学生回到生活,贴近生活,才能让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感觉,喜欢写作,甚至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让作文之花在生活的土壤中精彩绽放。
一、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文以载道,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这是长久以来对作文功用的圈定。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然深深影响中小学生的写作,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入文的必须是“上得了台面”的东西,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的,最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如果是小事也必须是能挖掘出两三点亮闪闪的闪光点的,这些事才是写作文的好题材。可是生活实在是贫乏,这些事发生得并不多,所以苦思冥想而不得之后,对写作渐渐就有了一种恐惧感,一想到作文就有唯恐避之不及的感觉。
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每天经历的生活细节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比如极其平常的坐车、吃饭这样的小事。并告诉他们,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是作文。也许还有上课做小动作、给同学取善意的绰号、同学之间的恶作剧等也是作文。作文不仅是“善”与“美”的集合,更应该是“真”与“乐”表达。你看,鲁迅的文章里,不也有乘着老师读书入神时各自游戏的描写吗?不也有夜晚偷罗汉豆的故事吗?
一次随笔中,一个学生写道:“我家门口有很多路车可以到学校,但我常常只等着5路车,因为5路车上能遇到自己美丽的中学老师。”多么真诚的表达,多么单纯的情感。我突然发现学生之所以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并非真正“无话”,而是因为他往往不相信自己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平常话也能写到文章中去。正如于涟老师所说:“写作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只要学生关注生活,提取作文的素材将如探囊取物般轻松。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无法言说的快感、乐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改变学生“完成任务式”的写作态度?我以为还是要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做起。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生活大多是统一的客观存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个客观世界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唤醒学生在麻木状态中的自我,培育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快乐地记录生活的乐趣,是写作教学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用手中的文笔描绘出生活的新鲜感,让他们发现写出来的生活原来那么美丽,那么有趣,那么感人,引导他们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记录学校及家中所发生的美事、趣事、巧事。
当学生发现用文字表达生活的魅力时,一些生活中的普通的事便妙趣横生地出现他们的作文中。比如:“那金黄的蒜子,翠绿的葱花,通红色的辣椒,加上褐色中泛着点点银光的鱼身,真是让我满嘴流油。”(《红烧鲫鱼》)“我将粥送进嘴里,软软的。甜味传遍了每一根味觉的神经。我的目光凝聚在紫红色的黑米粥里。渐渐的,我感觉心里暖暖的。”(《黑米粥》)……
另外,语文老师在选择作文题目时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寻找他们的热门话题。好的题目会让学生一见便浮想联翩,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当许多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感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感慨都不一样,我就设置了节日写作的系列,比如教师节的时候,写“我想对老师说……”;端午节的时候让学生写家乡的端午习俗;中秋节的时候,让学生举行关于月亮的诗歌作品交流;学期过半的时候,我还让他们写一篇关于同班同学或者老师的文章,大家的写作热情都非常高涨,作文讲评课的效果也都非常好,因为不管写与被写都是很值得期待的事。
总之,学生们的思维敏锐、情感活跃,只要我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他们浓郁的写作欲望就会被点燃。
三、贴近生活,书写个性语言
作文需要真实的生活,需要真情的流动。脱去作文浮华的外衣,化绚丽为平淡,让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走向心灵,在生活中感悟,在细节中蕴涵丰富,在心灵中展现个性。
但是现状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经常以“思想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积极、意义是否深刻”等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主要标准,使孩子从小就学会迎合别人,不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感情来说话。
一位学生这样写老师:“她日夜操劳,每天批作业批到半夜。早晨当她走进教室时,我看见她的眼里布满了血丝……”黄老师是我班的数学老师,她确实勤劳,但是“批到半夜”“布满血丝”等词的运用却让整篇文章因缺少真实感而丧失了语言的魅力。
作文书写生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视角,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将这些思想不加粉饰地写入文章,也正是相应年龄段人的内心写照。作文中的语言应该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
另一位学生这样写妈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被文章中的“想哭的感觉”所打动,在这些生活化的文字中,包含小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包含着他对妈妈的无限深情,这样的文字,是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的。
朱光潜说: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一篇写出了真实的生活,体现了真切的内心感受,运用了自然的语言表达的文章,便是最具个性化的文字,是天真的、真诚的,也是可爱的文字。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从作文素材和语言等方面入手作了尝试,还仅仅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起步。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不惧怕作文、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作文应该成为同学们真实记录多彩的生活,真实反映本真的心灵,真实描绘心中的趣与乐的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生活的眼睛和文字表达的热情。我觉得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沉睡着一个“作家”,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每位学生心中的“作家”,把他的表达欲望找到,或者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瓦.费.佩列韦尔泽夫著.彭甄主编,宁琦等译.形象诗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2004.
[3]孙绍振.从“贴近自我”到“超越自我”.语文学习,2009,(4).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写作就是洪水猛兽来袭,让人惊慌失措却无路可逃。不少学生写作时生搬硬套、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室擦桌子”成为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套路,作文几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课标的教学目标呢?只有引领学生回到生活,贴近生活,才能让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感觉,喜欢写作,甚至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让作文之花在生活的土壤中精彩绽放。
一、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文以载道,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这是长久以来对作文功用的圈定。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然深深影响中小学生的写作,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入文的必须是“上得了台面”的东西,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的,最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如果是小事也必须是能挖掘出两三点亮闪闪的闪光点的,这些事才是写作文的好题材。可是生活实在是贫乏,这些事发生得并不多,所以苦思冥想而不得之后,对写作渐渐就有了一种恐惧感,一想到作文就有唯恐避之不及的感觉。
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每天经历的生活细节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比如极其平常的坐车、吃饭这样的小事。并告诉他们,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是作文。也许还有上课做小动作、给同学取善意的绰号、同学之间的恶作剧等也是作文。作文不仅是“善”与“美”的集合,更应该是“真”与“乐”表达。你看,鲁迅的文章里,不也有乘着老师读书入神时各自游戏的描写吗?不也有夜晚偷罗汉豆的故事吗?
一次随笔中,一个学生写道:“我家门口有很多路车可以到学校,但我常常只等着5路车,因为5路车上能遇到自己美丽的中学老师。”多么真诚的表达,多么单纯的情感。我突然发现学生之所以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并非真正“无话”,而是因为他往往不相信自己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平常话也能写到文章中去。正如于涟老师所说:“写作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只要学生关注生活,提取作文的素材将如探囊取物般轻松。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无法言说的快感、乐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改变学生“完成任务式”的写作态度?我以为还是要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做起。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生活大多是统一的客观存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个客观世界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唤醒学生在麻木状态中的自我,培育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快乐地记录生活的乐趣,是写作教学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用手中的文笔描绘出生活的新鲜感,让他们发现写出来的生活原来那么美丽,那么有趣,那么感人,引导他们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记录学校及家中所发生的美事、趣事、巧事。
当学生发现用文字表达生活的魅力时,一些生活中的普通的事便妙趣横生地出现他们的作文中。比如:“那金黄的蒜子,翠绿的葱花,通红色的辣椒,加上褐色中泛着点点银光的鱼身,真是让我满嘴流油。”(《红烧鲫鱼》)“我将粥送进嘴里,软软的。甜味传遍了每一根味觉的神经。我的目光凝聚在紫红色的黑米粥里。渐渐的,我感觉心里暖暖的。”(《黑米粥》)……
另外,语文老师在选择作文题目时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寻找他们的热门话题。好的题目会让学生一见便浮想联翩,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当许多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感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感慨都不一样,我就设置了节日写作的系列,比如教师节的时候,写“我想对老师说……”;端午节的时候让学生写家乡的端午习俗;中秋节的时候,让学生举行关于月亮的诗歌作品交流;学期过半的时候,我还让他们写一篇关于同班同学或者老师的文章,大家的写作热情都非常高涨,作文讲评课的效果也都非常好,因为不管写与被写都是很值得期待的事。
总之,学生们的思维敏锐、情感活跃,只要我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他们浓郁的写作欲望就会被点燃。
三、贴近生活,书写个性语言
作文需要真实的生活,需要真情的流动。脱去作文浮华的外衣,化绚丽为平淡,让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走向心灵,在生活中感悟,在细节中蕴涵丰富,在心灵中展现个性。
但是现状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经常以“思想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积极、意义是否深刻”等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主要标准,使孩子从小就学会迎合别人,不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感情来说话。
一位学生这样写老师:“她日夜操劳,每天批作业批到半夜。早晨当她走进教室时,我看见她的眼里布满了血丝……”黄老师是我班的数学老师,她确实勤劳,但是“批到半夜”“布满血丝”等词的运用却让整篇文章因缺少真实感而丧失了语言的魅力。
作文书写生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视角,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将这些思想不加粉饰地写入文章,也正是相应年龄段人的内心写照。作文中的语言应该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
另一位学生这样写妈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被文章中的“想哭的感觉”所打动,在这些生活化的文字中,包含小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包含着他对妈妈的无限深情,这样的文字,是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的。
朱光潜说: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一篇写出了真实的生活,体现了真切的内心感受,运用了自然的语言表达的文章,便是最具个性化的文字,是天真的、真诚的,也是可爱的文字。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从作文素材和语言等方面入手作了尝试,还仅仅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起步。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不惧怕作文、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作文应该成为同学们真实记录多彩的生活,真实反映本真的心灵,真实描绘心中的趣与乐的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生活的眼睛和文字表达的热情。我觉得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沉睡着一个“作家”,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每位学生心中的“作家”,把他的表达欲望找到,或者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瓦.费.佩列韦尔泽夫著.彭甄主编,宁琦等译.形象诗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2004.
[3]孙绍振.从“贴近自我”到“超越自我”.语文学习,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