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河南省公共体育艺术课俱乐部的教学及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目前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实施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问题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河南省部分高校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河南省高校内的公共体育课的各种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在目前已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河南的高校中,体育艺术类课程的俱乐部发展尤为突出。在体育艺术类课程俱乐部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参与俱乐部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培养良好艺术素养,促进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论文6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分析法:通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理论分析法对公共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二、目前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开展的类型及分析
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的运行大致为三种:即课外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
(一)课内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这种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师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由组成教学班级的学生自由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由教师进行考勤、辅导和考核评价。学生在学期初或学年初通过网上选课进入俱乐部班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和设计者,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教师的选择较自由,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劣势是周期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不强。
(二)课外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它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部组织的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等。这种俱乐部的优势是,学生主动性较大,参加的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师管理和评价难度大。
(三)课内外一体化。这种类型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大学本科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进行网上选课选择项目和教师;在大学本科三、四年级为课外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特点是:有机将课内、外连成一体。
三、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外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的问题
体育教学俱乐部自提出后,较多高校进行了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研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数高校在改革初,均进行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试点,不仅对现行的体育课的教学影响较小,而且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理。所以,以上三类俱乐部类型中,课外体育艺术教学俱乐部是最早,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类型,它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拓展了学校体育功能,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出现以下问题:
1.课外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运行与体育教学脱节。多数课外俱乐部是由学生社团自发的一种组织,虽然有的学校安排了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教练,但没有课程“教学”含义,学生只是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在课余组织开展一些单项体育活动和比赛。
2.学校有关部门责权界定不明确。在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一般由团委负责管理,其中也包括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具体实施时由公共体育部负责,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的责权不统一,不利于管理。
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相关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单项体育由于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专项的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
4.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教学评价不健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教学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采用“结构考核”和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为主要的方法。“结构考核”具体的说就是将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一起放入体育考试内容,其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成绩与态度相结合。实际上“结构考核”中的内容都是以教师评定为主,如学习态度、知识考试和技评部分,这些内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学生的客观性更具有不稳定性、局限性和片面性。对现阶段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来说,可能还是一种较好的考核方法,但从考核与评价分析,从教师的绝对评价到相对评价,从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体系更为完善。
5.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活动资金不足。资金是实施体育活动的前提,在查阅的文献中,资金的不足是多项课外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现在的体育俱乐部普遍存在缺少经费来源,导致活动开展不顺利,宣传力度不够,甚至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俱乐部主要都是靠会员缴纳会费来支撑俱乐部的运行,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二)课内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目前尝试课内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高校较多。但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范围受限。多数高校,课内体育教学仅针对一、二年纪的学生,无法满足三、四年级的体育需求。
2.体育教师的思维和角色转变问题。课内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模式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在体育选项课上简单的增加娱乐项目或是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而是一种思维和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总结、交流和实践才能完成的。
3.开设项目少,或者由于教师的专业限制或场地设施等的影响,学生不能选择喜爱的俱乐部。对于一些热门项目,如体育舞蹈、时尚舞等项目,由于场地的限制,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则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了学生选择的项目,这与“三自主”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艺术俱乐部的问题。它将课外和课内俱乐部的优势融会贯通,又相互补充,是优于单一的课外和课内的一种俱乐部教学类型。但这种教学类型不仅需要校领导对开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有明确的改革意识,还要有课内、课外两种俱乐部教学成功的经验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资金的支持,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难度较大。
四、改善目前各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存在问题的措施及方法。
综合目前各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和进行改善:
(一)完善硬件设施或充分利用现有学校或社会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利用时间差一馆多用,提高场馆的使用率。
(二)责权统一,建立完善的俱乐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转会和单项俱乐部的考核评价制度等)。建议将公共体育艺术俱乐部归于学校体育部统一管理。
(三)对于热门的体育项目,高校可以鼓励并安排冷门项目的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完善师资队伍。
(四)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如:提高高校俱乐部的自我创收能力;吸收赞助资金;学校资金投入;提升俱乐部会员消费意识等。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
[2]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4).
[3] 刘志敏.普通高校體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8):56.
[4] 吉建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7(3).
[5] 罗达勇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5).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问题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河南省部分高校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河南省高校内的公共体育课的各种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在目前已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河南的高校中,体育艺术类课程的俱乐部发展尤为突出。在体育艺术类课程俱乐部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参与俱乐部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培养良好艺术素养,促进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论文6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分析法:通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理论分析法对公共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二、目前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开展的类型及分析
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的运行大致为三种:即课外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
(一)课内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这种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师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由组成教学班级的学生自由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由教师进行考勤、辅导和考核评价。学生在学期初或学年初通过网上选课进入俱乐部班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和设计者,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教师的选择较自由,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劣势是周期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不强。
(二)课外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它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部组织的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等。这种俱乐部的优势是,学生主动性较大,参加的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师管理和评价难度大。
(三)课内外一体化。这种类型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大学本科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进行网上选课选择项目和教师;在大学本科三、四年级为课外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特点是:有机将课内、外连成一体。
三、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外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的问题
体育教学俱乐部自提出后,较多高校进行了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研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数高校在改革初,均进行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试点,不仅对现行的体育课的教学影响较小,而且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理。所以,以上三类俱乐部类型中,课外体育艺术教学俱乐部是最早,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类型,它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拓展了学校体育功能,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出现以下问题:
1.课外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运行与体育教学脱节。多数课外俱乐部是由学生社团自发的一种组织,虽然有的学校安排了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教练,但没有课程“教学”含义,学生只是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在课余组织开展一些单项体育活动和比赛。
2.学校有关部门责权界定不明确。在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一般由团委负责管理,其中也包括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具体实施时由公共体育部负责,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的责权不统一,不利于管理。
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相关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单项体育由于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专项的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
4.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教学评价不健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教学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采用“结构考核”和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为主要的方法。“结构考核”具体的说就是将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一起放入体育考试内容,其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成绩与态度相结合。实际上“结构考核”中的内容都是以教师评定为主,如学习态度、知识考试和技评部分,这些内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学生的客观性更具有不稳定性、局限性和片面性。对现阶段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来说,可能还是一种较好的考核方法,但从考核与评价分析,从教师的绝对评价到相对评价,从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体系更为完善。
5.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活动资金不足。资金是实施体育活动的前提,在查阅的文献中,资金的不足是多项课外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现在的体育俱乐部普遍存在缺少经费来源,导致活动开展不顺利,宣传力度不够,甚至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俱乐部主要都是靠会员缴纳会费来支撑俱乐部的运行,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二)课内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目前尝试课内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的高校较多。但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范围受限。多数高校,课内体育教学仅针对一、二年纪的学生,无法满足三、四年级的体育需求。
2.体育教师的思维和角色转变问题。课内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模式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在体育选项课上简单的增加娱乐项目或是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而是一种思维和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总结、交流和实践才能完成的。
3.开设项目少,或者由于教师的专业限制或场地设施等的影响,学生不能选择喜爱的俱乐部。对于一些热门项目,如体育舞蹈、时尚舞等项目,由于场地的限制,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则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了学生选择的项目,这与“三自主”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艺术俱乐部的问题。它将课外和课内俱乐部的优势融会贯通,又相互补充,是优于单一的课外和课内的一种俱乐部教学类型。但这种教学类型不仅需要校领导对开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有明确的改革意识,还要有课内、课外两种俱乐部教学成功的经验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资金的支持,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难度较大。
四、改善目前各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俱乐部存在问题的措施及方法。
综合目前各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学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和进行改善:
(一)完善硬件设施或充分利用现有学校或社会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利用时间差一馆多用,提高场馆的使用率。
(二)责权统一,建立完善的俱乐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转会和单项俱乐部的考核评价制度等)。建议将公共体育艺术俱乐部归于学校体育部统一管理。
(三)对于热门的体育项目,高校可以鼓励并安排冷门项目的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完善师资队伍。
(四)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如:提高高校俱乐部的自我创收能力;吸收赞助资金;学校资金投入;提升俱乐部会员消费意识等。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
[2]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4).
[3] 刘志敏.普通高校體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8):56.
[4] 吉建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7(3).
[5] 罗达勇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5).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