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时代大学生的成长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33184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主力军的大学生,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其头脑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旨在简单地梳理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时代大学生结合的具体轨迹,提炼出有益于实现邓小平理论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有效传播的启示。
   一、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时代大学生的具体结合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青年大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思维活跃。但是,处在思想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也存在主观性强的特点,他们对外在的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诱导。因此,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们亟需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大学生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邓小平的每一个充满智慧的决断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⒈时代的呼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一篇“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振聋发聩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无疑对改革开放时代大学生影响深刻,它有利于克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所养成的不良学风。“文化大革命”时期,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学风十分流行。有的人只会照搬经典著作中的句子,不懂得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掌握理论,更不懂得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这种情况,邓小平批评说,“他们的观点,实际上主张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一定要尽快地、下大力气地纠正不良学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这种不良学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使大学生可以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转换思维方式,培养创新式发散式思维,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问题。
  ⒉知识的春天——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提出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口号,我国的科学事业受到严重的催残。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以后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脱冠加冕,知识的力量日益显现,这对于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大好消息。有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使大学生们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成才的环境。
  在“文革”中,教育战线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学校在“停课闹革命”的口号下,陷入瘫痪。“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领导教育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其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恢复高考制度。新的大学生们怀着求知的热望迈进高等学府,奋发图强。1984年国庆大阅兵,当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时,北大学生突然展开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青年学生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意。
   ⒊大海航船的舵手——稳阵脚,把握方向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们意气风发、志向高远,但他们身上也有情绪偏激化的特点。他们幻想改革能够立竿见影,能够做到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中国的改革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艰难探索。所以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走弯路的情况,甚至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也再所难免。面对这样的情形,情绪化、理想化的大学生容易对改革开放形成片面化的认识。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如政策失调、物价上涨、官倒猖獗等,大学生深感苦恼困惑,甚至出现对改革开放路线正确与否的怀疑。面对这些疑问,邓小平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告诉大学生们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守纪律,维护社会稳定。他的这些旗帜鲜明观点,对于纠正大学生思想中的错误倾向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二、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时代大学生相结合的启示
  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社会各项事业都处于转型期,国家与社会都需要一种与当时国情相契合的理论来加以引导。处于社会变革期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感,更需要有指导性的理论作为精神支柱。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邓小平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时代大学生相结合的过程,面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我们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邓小平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转型期处于彷徨状态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考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如当面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曲折,面对某些腐朽的西方思想的进入,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怀疑社会主义的情绪。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理论为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并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时指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而应真正读懂读通,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 邓小平理论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体系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着追求上进、有理想、有抱负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情绪不稳定,意志较为薄弱的一面。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个高层次知识分子聚集,信息流通量大的社会氛围中,生活阅历相对较少,极易被社会宣传、舆论等所引导。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单一取向发展为多元取向,由盲目被动接受演进为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由集体性、理想性、抽象性向追求个性化、利益化、现实化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事实说明,当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很难有效地进行自身完善和社会改革的。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与人的价值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我们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目标,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
   (3)要把邓小平理论的传播与大学生的成材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属于时代先锋的大学生来说,如何使自己更好的成材,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是他们长盛不衰关注的热点。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受众注意到的信息中,只有一部分才被进行深层认识、思考和处理。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正如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学子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如恢复高考与受众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将传播邓小平理论与大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关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激起大学生持久的热情。如将开展学理论活动与引导成才相结合,我们在组织大学生学习时,要使他们明白,学习邓小平理论,可以提高我们自身观察、分析、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习邓小平同志求实奋进的精神,坚贞不屈的探索精神,不抱成见的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4)时代在变,邓小平理论的传播也必须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绝对性和严格性的理念正在为相对性和多元性所取代。不难看到,人们已开始质疑到底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准则。另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新兴媒体互联网也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这些情况的出现,就要求邓小平理论的传播也必须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在革命年代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的传播方式,采取多渠道传播,使包括青年学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理论产生自觉的体悟。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邓小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艰辛的,继续推进这一事业就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们掌握并坚持邓小平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眼界来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肩负起民族发展的使命。
  (责任编辑:谢先国)
其他文献
摘要:实验是物理学的重点,较好地利用实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创造活动,因此,演示实验由验证性向探究性的改进成了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实验;验证性;探究性;改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和学生学习中以实验作为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大体可分为学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多数农村孩子来说,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再学习,能够出人头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孩子在祖父母溺爱下,远离了劳动。这是当前的现实问题,必须正视。新时代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素养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下面就班主任的三“让” 谈谈笔者的粗浅体会。  一、“让”自身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学
本文试图回答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基本问题:①什么是校园文化?②校园文化包含哪些主要主要内容?③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四、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9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2010年港澳教育界国庆访京团全体成员。  韩启德首先向远道而来的港澳同胞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过去一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高度肯定了港澳教育界人士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港澳社会和国家整体发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他指出,“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离不开爱国爱港爱澳人才;培养爱国爱港爱澳人才,关键在教育工作者和教师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正由传统的地理教学向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转变。转变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展开探究学习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最为基础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主观条件,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发散思维为学生探究学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