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受信息的共享和价值观的趋同等社会生活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城市形象研究与建设往往流于潮流式的开发,城市特色的退化成为中国城市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城市建筑景观担当起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任务,城市建筑的景观意象让人们识别城市、认知城市、记忆城市的。本文以杭州城市建筑景观为议题,阐述杭州城市建筑景观特点。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杭州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形象载体,标志着一个城市形象信息。另一方面,城市建筑景观更加贴近城市内涵与地域特色,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服务公众的同时,真正地展示一时一地的城市形象。杭州具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环境特征,以旅游、历史文化、生态为发展方向,因而对城市景观体上进行把握尤为重要。
杭州空间形态的最佳组合原本是“东城西湖”,它高低有致、开合有度,西湖群山高耸而城市建筑低平,西部群山连绵紧密而东部湖面、城市平原地面开阔,相得益彰。而由于当今社会的房展,大体量、大尺度的多层、高层建筑出现于滨湖地区,钢筋水泥丛林严重冲撞了西湖美景,西湖景观改变了“三面云山一面城”即由高及低、由合而开、一泻千里的空间形态,呈现出新的城市空间。
滨湖空间——湖滨商业街
在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旧城格局中,吴山、宝石山一南一北锲入其中,使南北长约4 km的临湖地带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的重心位置,形成了杭州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景观战略点。湖滨街区特殊的区位、功能、尺度和形态使其成为城市的一个“单元细胞”,与城市其他环境之间有着明晰的界面。界面既具有可识别性,又具有开放性和渗透、融合的功能。
该街区濒临西湖,与自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联系性。利用这种界面的空间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城市滨水景观;同时可以让自然界面渗入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绿廊,将环境景观、城市生活及商业活动编织在一起,起到融合城市生活、改善城市空间的生态作用。
沿湖滨路是一种鲜明的线性空间,连续的骑楼,保留了原有的空间特征,设计把沿湖滨路的建筑体量处理成一条同时整合了沿平海路以及东坡路的建筑体量和外部空间轮廓,在形成各具特点的街道空间的同时,围合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庭院空间,又运用里弄、天井等沟通内外空间,这样就构成了地块内丰富的外部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对于地块来说是新的内容,但是这种空间本身却是应该保留的传统的空间类型。
地块内的建筑形体关系可以归结为一群非常相似的双坡顶,三四层的建筑体量以某种结构形式的集聚,这种结构的逻辑是清晰的,恰如旧的民居建筑的形体关系,但在这一群中有一些全新的由清澈透明的平板玻璃构成的形体嵌入其中,加剧了形体之间的张力,同时它们与沧桑的砖墙一起,构筑出本色的、纯粹的空间。
钱塘江时代——钱江新城
随着时代的发展,围绕西湖的城市建设已经不满足实际需求。杭州下决心从“西湖时”走向“钱塘江时代”,走“保老城,建新城”的发展新模式。而钱江新城是杭州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工程,其中,核心区块为中央商务区(CBD),包括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休闲旅游区。钱江新城,是集行政、金融、商贸、会展、居住、信息服务、文化科技、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杭州城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
钱江新城的设计确定了楼群分布的层次、区域、建筑物的高度、绿化及水的分区,改善了原有的无组织、无特色的城市设计模式。用回填土覆盖路堤,形成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河岸观景平台。这个新的平台从视觉上和空间上将钱塘江和城市融为一体。
长期以来构筑形成的城市轴线“西湖一钱塘江”。这也是一条文化的轴线,它的大部分是开敞空间和分散的高品质建筑。设计中保留的要素是一些大的矩形水塘和种植区,这重复了这个地区以矩形鱼塘和小块田地为特色的原有的土地耕种模式。这条轴线以一个朝向钱塘江的开阔的露天广场作为终结,充分延续了历史文脉和现代化城市建筑景观的联系性。
杭州的城市溪流——京杭大运河区块
大运河开凿完工于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上起北京、下迄杭州的京杭大运河积淀着悠久的杭州历史,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是构成杭城“溪流线形”景观和对外交流的长廊。从城市景观平而布置的变化韵律上来讲,京杭大运河构画了最朴素的杭州纹理分明的线形文化景观。
杭州拱宸桥的保护与改造就是设置两侧文化广场、水上巴士的拱宸桥码头,使之成为市民乐于停留、活动的公共空间。两侧的水道组成了我们景观设计中最可能的运动线路网络,这是整个动态景观赖以组织的最有效手段。其沿岸已经或正在等待改造的旧有功能如工厂、仓储等正被以LOFT49为起点的LOFT创意产业园、新建的以南北商务港为中心的银湖墅CBD,艮山运河公園等所取代,这些都是被这条脉络赋予特征的滨水场所。
四、 新住宅模式——九树山庄
在当下千篇一律的住宅形式,往往忽略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今的住宅同样可以成为城市景观的一种和谐景象。九树山庄就成为很好的一个例子,这个项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兼备了社会理念的房地产观念。九数位于中国东南部的杭州钱塘江畔,所有的建筑物呈棋盘图形状分布。尽管规划的楼区分布密集。相邻的建筑楼区间和大量未建造的开放空间仍保持着相应的距离。
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块中,任何钢筋水泥的建筑都是一种破坏,因此九树这样将光影、树影与白墙、大面积玻璃、木格栅巧妙融合的建筑成为一种必须。建筑不再是“入侵者”,而像周围的植物一样,成为山谷的天然组成部分。而且保证观景和私密要求的 这些木格栅是可以移动的,更使得每幢小楼的外立面,变成一种“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九树不仅通过木格栅和空间制造了距离感和隔离感,而且保持了亲近感。
九树这个项目,注重的不仅仅是因为住宅的环境,还有居住人群的状况。在一个相同的环境的住区中,住户对住所以及对其他人的关系该如何考虑。对于住所的乐趣不仅仅在房间里,而且要和你的邻居们分享。60组不同的人生活在这个地方,关系都很亲密,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区。
历史文脉的延续——良渚博物馆
在一个城市中,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作为传承所遵从的。博物馆建筑本身可以作为历史的传承和再现,成为城市建筑景观中的一个方面。
良渚是“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新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所在地是“良渚文化村”距离良渚国家遗址最近的区块,这里集中了良渚文化时期最为典型的几种地貌:山坡、土墩、湖沼和绿洲,设计时尊重环境内外环境的相互渗透,外部的地形地貌,内部的文化遗址,交相辉映,使建筑能表达的内涵达到最大。良渚文化底蕴深厚,任何具象的符号都不能完全表现出这种内涵,所以决定抛开对具象符号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对具象事物的模仿,以极度简约的方式来诠释对文化内涵的深刻体验。文化是一种推进和精神,建筑来表现文化的时候应当作为从更深层次表现,而不仅仅是从形象上可以的模仿。
博物馆是一个文化信息型的展馆。要把整个良渚文化是怎么回事告诉参观者。而我们以往看见的博物馆仅仅是展示了对文物的展示工作,而并没有对整个所带有的文化特征的展现,而导致整个建筑和文化的脱节,建筑内涵的空洞无味。所以新良渚博物馆在设计阶段就介入了,这也在后期使用上更适合实际的陈列展示,更好得对用户服务。
新时期现代化的规划无疑是新时期建设的非常良好的开端,从根本上保持杭州名胜的风采,从各项环节实现建筑、景观与杭州城市的共融。发展城市应该充分得了解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山水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完美结合、天然和人工精致和谐,保持城市建筑序列完整、特色鲜明,使人们在领略湖光山色、如画风景中体味独特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杭州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形象载体,标志着一个城市形象信息。另一方面,城市建筑景观更加贴近城市内涵与地域特色,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服务公众的同时,真正地展示一时一地的城市形象。杭州具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环境特征,以旅游、历史文化、生态为发展方向,因而对城市景观体上进行把握尤为重要。
杭州空间形态的最佳组合原本是“东城西湖”,它高低有致、开合有度,西湖群山高耸而城市建筑低平,西部群山连绵紧密而东部湖面、城市平原地面开阔,相得益彰。而由于当今社会的房展,大体量、大尺度的多层、高层建筑出现于滨湖地区,钢筋水泥丛林严重冲撞了西湖美景,西湖景观改变了“三面云山一面城”即由高及低、由合而开、一泻千里的空间形态,呈现出新的城市空间。
滨湖空间——湖滨商业街
在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旧城格局中,吴山、宝石山一南一北锲入其中,使南北长约4 km的临湖地带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的重心位置,形成了杭州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景观战略点。湖滨街区特殊的区位、功能、尺度和形态使其成为城市的一个“单元细胞”,与城市其他环境之间有着明晰的界面。界面既具有可识别性,又具有开放性和渗透、融合的功能。
该街区濒临西湖,与自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联系性。利用这种界面的空间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城市滨水景观;同时可以让自然界面渗入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绿廊,将环境景观、城市生活及商业活动编织在一起,起到融合城市生活、改善城市空间的生态作用。
沿湖滨路是一种鲜明的线性空间,连续的骑楼,保留了原有的空间特征,设计把沿湖滨路的建筑体量处理成一条同时整合了沿平海路以及东坡路的建筑体量和外部空间轮廓,在形成各具特点的街道空间的同时,围合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庭院空间,又运用里弄、天井等沟通内外空间,这样就构成了地块内丰富的外部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对于地块来说是新的内容,但是这种空间本身却是应该保留的传统的空间类型。
地块内的建筑形体关系可以归结为一群非常相似的双坡顶,三四层的建筑体量以某种结构形式的集聚,这种结构的逻辑是清晰的,恰如旧的民居建筑的形体关系,但在这一群中有一些全新的由清澈透明的平板玻璃构成的形体嵌入其中,加剧了形体之间的张力,同时它们与沧桑的砖墙一起,构筑出本色的、纯粹的空间。
钱塘江时代——钱江新城
随着时代的发展,围绕西湖的城市建设已经不满足实际需求。杭州下决心从“西湖时”走向“钱塘江时代”,走“保老城,建新城”的发展新模式。而钱江新城是杭州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工程,其中,核心区块为中央商务区(CBD),包括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休闲旅游区。钱江新城,是集行政、金融、商贸、会展、居住、信息服务、文化科技、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杭州城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
钱江新城的设计确定了楼群分布的层次、区域、建筑物的高度、绿化及水的分区,改善了原有的无组织、无特色的城市设计模式。用回填土覆盖路堤,形成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河岸观景平台。这个新的平台从视觉上和空间上将钱塘江和城市融为一体。
长期以来构筑形成的城市轴线“西湖一钱塘江”。这也是一条文化的轴线,它的大部分是开敞空间和分散的高品质建筑。设计中保留的要素是一些大的矩形水塘和种植区,这重复了这个地区以矩形鱼塘和小块田地为特色的原有的土地耕种模式。这条轴线以一个朝向钱塘江的开阔的露天广场作为终结,充分延续了历史文脉和现代化城市建筑景观的联系性。
杭州的城市溪流——京杭大运河区块
大运河开凿完工于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上起北京、下迄杭州的京杭大运河积淀着悠久的杭州历史,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是构成杭城“溪流线形”景观和对外交流的长廊。从城市景观平而布置的变化韵律上来讲,京杭大运河构画了最朴素的杭州纹理分明的线形文化景观。
杭州拱宸桥的保护与改造就是设置两侧文化广场、水上巴士的拱宸桥码头,使之成为市民乐于停留、活动的公共空间。两侧的水道组成了我们景观设计中最可能的运动线路网络,这是整个动态景观赖以组织的最有效手段。其沿岸已经或正在等待改造的旧有功能如工厂、仓储等正被以LOFT49为起点的LOFT创意产业园、新建的以南北商务港为中心的银湖墅CBD,艮山运河公園等所取代,这些都是被这条脉络赋予特征的滨水场所。
四、 新住宅模式——九树山庄
在当下千篇一律的住宅形式,往往忽略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今的住宅同样可以成为城市景观的一种和谐景象。九树山庄就成为很好的一个例子,这个项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兼备了社会理念的房地产观念。九数位于中国东南部的杭州钱塘江畔,所有的建筑物呈棋盘图形状分布。尽管规划的楼区分布密集。相邻的建筑楼区间和大量未建造的开放空间仍保持着相应的距离。
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块中,任何钢筋水泥的建筑都是一种破坏,因此九树这样将光影、树影与白墙、大面积玻璃、木格栅巧妙融合的建筑成为一种必须。建筑不再是“入侵者”,而像周围的植物一样,成为山谷的天然组成部分。而且保证观景和私密要求的 这些木格栅是可以移动的,更使得每幢小楼的外立面,变成一种“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九树不仅通过木格栅和空间制造了距离感和隔离感,而且保持了亲近感。
九树这个项目,注重的不仅仅是因为住宅的环境,还有居住人群的状况。在一个相同的环境的住区中,住户对住所以及对其他人的关系该如何考虑。对于住所的乐趣不仅仅在房间里,而且要和你的邻居们分享。60组不同的人生活在这个地方,关系都很亲密,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区。
历史文脉的延续——良渚博物馆
在一个城市中,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作为传承所遵从的。博物馆建筑本身可以作为历史的传承和再现,成为城市建筑景观中的一个方面。
良渚是“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新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所在地是“良渚文化村”距离良渚国家遗址最近的区块,这里集中了良渚文化时期最为典型的几种地貌:山坡、土墩、湖沼和绿洲,设计时尊重环境内外环境的相互渗透,外部的地形地貌,内部的文化遗址,交相辉映,使建筑能表达的内涵达到最大。良渚文化底蕴深厚,任何具象的符号都不能完全表现出这种内涵,所以决定抛开对具象符号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对具象事物的模仿,以极度简约的方式来诠释对文化内涵的深刻体验。文化是一种推进和精神,建筑来表现文化的时候应当作为从更深层次表现,而不仅仅是从形象上可以的模仿。
博物馆是一个文化信息型的展馆。要把整个良渚文化是怎么回事告诉参观者。而我们以往看见的博物馆仅仅是展示了对文物的展示工作,而并没有对整个所带有的文化特征的展现,而导致整个建筑和文化的脱节,建筑内涵的空洞无味。所以新良渚博物馆在设计阶段就介入了,这也在后期使用上更适合实际的陈列展示,更好得对用户服务。
新时期现代化的规划无疑是新时期建设的非常良好的开端,从根本上保持杭州名胜的风采,从各项环节实现建筑、景观与杭州城市的共融。发展城市应该充分得了解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山水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完美结合、天然和人工精致和谐,保持城市建筑序列完整、特色鲜明,使人们在领略湖光山色、如画风景中体味独特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