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生活或者单独生活的孩子。在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社会和谐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大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管理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代名词,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或者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小孩,是现阶段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必然结果。如何搞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问题是现阶段一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一
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解决这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支庞大且不容忽视的建设大军活跃在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他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支大军数量巨大,涉足行业广泛,作用不可小视,而且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但受到各种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他们的子女基本上都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亲属生活,年龄稍大的甚至单独生活。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约90%,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特点
1、溺爱:“留守儿童”过多地受到祖辈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少同情心,骄横任性等小皇帝心理。由于缺少约束,在生活上,缺少自立、懒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在学习上,怕吃苦,不努力学习。孩子的自觉性,自律能力很弱。如:常常有时因为看电视或是贪玩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过多的看电视,睡觉过头,无法按时到校等情况,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面对这些情况,长辈们不是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改正缺点,反而想着孩子还小,一点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为帮孩子逃避老师的外罚还帮着孩子撒谎。使孩子养成撒谎,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无法管教。
2、存有代沟,沟通困难。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多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农村老人中文盲的比例较高,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能接受新生事物,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反而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且现在的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活跃,有的可能随父母外出次数较多,因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孩子们有时候做的事,产生的想法,在老人们的眼中似必认为是一种叛逆或者不听话,和现在网络流行的一种“新新人类”很相似,这样,与孩子沟通比较困难,代沟也越来越明显。
3、所处孤独环境,形成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孤独环境里,其思想健康很容易受到影响。据调查,许多这样的孩子变得封闭,有的甚至产生反社会情绪,遇到冲突时容易产生极端行为。由于父母亲长年在外务工,间接监护人很少到校,这就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配合上发生了“短路”,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掌握的情况不能及时与其家庭沟通、联系,也就不能承担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联管责任就会流于形式,使孩子们在校一个样,在家是一个样,到了社会又是一个样,从而滋生了一些不良行为,心理问题就会随之增多,比如: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常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等,更有甚者,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长期压抑也可能导致产生自杀、少年犯罪等情况。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不健康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加快解决 “三农”问题的步伐,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力度,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别,改变当今的户籍制度,彻底取消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歧视,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管理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代名词,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或者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小孩,是现阶段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必然结果。如何搞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问题是现阶段一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一
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解决这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支庞大且不容忽视的建设大军活跃在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他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支大军数量巨大,涉足行业广泛,作用不可小视,而且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但受到各种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他们的子女基本上都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亲属生活,年龄稍大的甚至单独生活。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约90%,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特点
1、溺爱:“留守儿童”过多地受到祖辈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少同情心,骄横任性等小皇帝心理。由于缺少约束,在生活上,缺少自立、懒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在学习上,怕吃苦,不努力学习。孩子的自觉性,自律能力很弱。如:常常有时因为看电视或是贪玩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过多的看电视,睡觉过头,无法按时到校等情况,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面对这些情况,长辈们不是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改正缺点,反而想着孩子还小,一点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为帮孩子逃避老师的外罚还帮着孩子撒谎。使孩子养成撒谎,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无法管教。
2、存有代沟,沟通困难。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多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农村老人中文盲的比例较高,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能接受新生事物,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反而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且现在的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活跃,有的可能随父母外出次数较多,因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孩子们有时候做的事,产生的想法,在老人们的眼中似必认为是一种叛逆或者不听话,和现在网络流行的一种“新新人类”很相似,这样,与孩子沟通比较困难,代沟也越来越明显。
3、所处孤独环境,形成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孤独环境里,其思想健康很容易受到影响。据调查,许多这样的孩子变得封闭,有的甚至产生反社会情绪,遇到冲突时容易产生极端行为。由于父母亲长年在外务工,间接监护人很少到校,这就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配合上发生了“短路”,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掌握的情况不能及时与其家庭沟通、联系,也就不能承担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联管责任就会流于形式,使孩子们在校一个样,在家是一个样,到了社会又是一个样,从而滋生了一些不良行为,心理问题就会随之增多,比如: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常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等,更有甚者,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长期压抑也可能导致产生自杀、少年犯罪等情况。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不健康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加快解决 “三农”问题的步伐,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力度,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别,改变当今的户籍制度,彻底取消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歧视,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