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育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各级各类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频繁举行,为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规律等方面的研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一些课堂教学现象也令人深思:各类公开课,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注重了教与学的互动研究?怎样消除在公开课实践层面上的观念误区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数学教师如果在认识和观念上理不清、把不准,就不可能有效地深化数学课程改革。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数学课中的一些教学细节作出的一些反思,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一、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养
细节1:本校一教师在教学《频数与频率》时,老师这样导入:上周五布置同学们调查我们班级同学上周末活动情况,并将所得数据用频数分布表表示出来,同学们……运动、看电视、看书写作业、外出游玩等,取得很多成果,老师对同学们的成果进行了整合,现在请班长主持、分组汇报各自的成果……
反思:本节课带有很强的课改探讨色彩,课件做得相当精美,“成果”着实丰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很自如,尤其是上台汇报的几个学生落落大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课后我们了解到“本周”正是月考时间,学生都忙于复习,而且这样的丰富活动是有点不切合实际的。类似这样为了“提升”公开课的轰动效果而情感失真的教学实例举不胜举,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公开”要求学生配合其“表演”。站在讲台上,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听课的老师,更有我们的学生。公开课的一次次表演以及平常课堂上也许是不经意的不真实,都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诚信、对教育的诚信甚至对社会的诚信产生怀疑。
二、重活动形式的展现,轻智慧生成的有效探究
细节2:在一节七年级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师生就同类项的有关概念进行着“精彩”的互动:“同类项定义?”、“条件?”、“合并法则?”一个个问题连珠提出,从一排的首位学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回答,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也无思考的时间,一个接着一个照念课文内容。
反思: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互动的统一主体,这是教学活动的至高境界。那么,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关键在哪里?答案是: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而孔子说:“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可见,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的背景,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契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促使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情感场”。然而,本例中师生频频“互动”,却无亮点,课堂上只见教师的激情和活动,而无学生的热情和主动;只有教师问学生答的“仪式”,而无师生真情投入,倾情互动。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提问题并无思考性,难以吊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答“规则”决定了学生没有思考和探究的时空,更没有选择回答与不回答的自由。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问题情境为支柱,让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流程,让学生执“疑难”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教室。
三、重教材内容的组合,轻学生生活体悟的“化合”
细节3:一次评优课活动,几位教师先后上七年级《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一课时,竟无一人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来组织教学。尽管老师们设计了不少互动方案、动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然而“毫无体悟”的学生在茫然中与教师“互动”,课堂显得逼仄、沉闷。课后,有老师感叹:这节课不好上。
反思: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数学学科本就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数学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该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追求对学生生活和生长过程的指向性,实现教学与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悟的“化合”,帮助学生体验、反思、享受生活并提升和完善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有操作演示的情境,缺严谨周密的设计
细节4:一次新课程研讨活动中,几位教师同上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师A设计了数据收集活动:小组一起测量脚长。而后学生活动开了,整个教室乱哄哄的,有些组不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步骤,有脱鞋量的,有穿球鞋量的,有穿凉鞋的,有些组有记录,有些组没有任何记录……
反思: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重结论、轻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探究和体悟,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速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恢复。这个理念正逐渐为一线教师所接受和应用,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操作演示,情境表演等被广泛应用。然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一味追求课堂形式而不考虑教学效果,那是对新课程的曲解。、
一、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养
细节1:本校一教师在教学《频数与频率》时,老师这样导入:上周五布置同学们调查我们班级同学上周末活动情况,并将所得数据用频数分布表表示出来,同学们……运动、看电视、看书写作业、外出游玩等,取得很多成果,老师对同学们的成果进行了整合,现在请班长主持、分组汇报各自的成果……
反思:本节课带有很强的课改探讨色彩,课件做得相当精美,“成果”着实丰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很自如,尤其是上台汇报的几个学生落落大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课后我们了解到“本周”正是月考时间,学生都忙于复习,而且这样的丰富活动是有点不切合实际的。类似这样为了“提升”公开课的轰动效果而情感失真的教学实例举不胜举,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公开”要求学生配合其“表演”。站在讲台上,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听课的老师,更有我们的学生。公开课的一次次表演以及平常课堂上也许是不经意的不真实,都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诚信、对教育的诚信甚至对社会的诚信产生怀疑。
二、重活动形式的展现,轻智慧生成的有效探究
细节2:在一节七年级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师生就同类项的有关概念进行着“精彩”的互动:“同类项定义?”、“条件?”、“合并法则?”一个个问题连珠提出,从一排的首位学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回答,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也无思考的时间,一个接着一个照念课文内容。
反思: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互动的统一主体,这是教学活动的至高境界。那么,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关键在哪里?答案是: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而孔子说:“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可见,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的背景,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契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促使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情感场”。然而,本例中师生频频“互动”,却无亮点,课堂上只见教师的激情和活动,而无学生的热情和主动;只有教师问学生答的“仪式”,而无师生真情投入,倾情互动。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提问题并无思考性,难以吊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答“规则”决定了学生没有思考和探究的时空,更没有选择回答与不回答的自由。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问题情境为支柱,让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流程,让学生执“疑难”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教室。
三、重教材内容的组合,轻学生生活体悟的“化合”
细节3:一次评优课活动,几位教师先后上七年级《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一课时,竟无一人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来组织教学。尽管老师们设计了不少互动方案、动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然而“毫无体悟”的学生在茫然中与教师“互动”,课堂显得逼仄、沉闷。课后,有老师感叹:这节课不好上。
反思: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数学学科本就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数学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该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追求对学生生活和生长过程的指向性,实现教学与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悟的“化合”,帮助学生体验、反思、享受生活并提升和完善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有操作演示的情境,缺严谨周密的设计
细节4:一次新课程研讨活动中,几位教师同上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师A设计了数据收集活动:小组一起测量脚长。而后学生活动开了,整个教室乱哄哄的,有些组不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步骤,有脱鞋量的,有穿球鞋量的,有穿凉鞋的,有些组有记录,有些组没有任何记录……
反思: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重结论、轻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探究和体悟,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速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恢复。这个理念正逐渐为一线教师所接受和应用,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操作演示,情境表演等被广泛应用。然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一味追求课堂形式而不考虑教学效果,那是对新课程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