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涉及诸多因素,但其中诸因素之间的和谐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篇目大多是风流蕴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展现着丰富的人生面貌、人世的风雨沧桑、生活的多重历程,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挫折、磨难的承受力,告诉学生生活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美的教学艺术,以美的魅力,去感染、陶冶、净化被教育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和做到的。我们认为,把握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和谐艺术是实现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一、广播电视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语文认知基础的和谐
广播电视大学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但参差不齐,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所以,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把握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继续拓宽文学视野,加强人文素养。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要根据社会的情况,加大大学语文的容量,既要讲解大家的大作品,也要补充一些简短的时文,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习,倡导自主、讨论、合作、研究式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和谐,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和谐
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不同的内容可以用同一形式表达;同一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的,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为同一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我们要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来传授特定的教学内容,这样往往可以收到其他教学形式所收不到的教学效果。
广播电视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不少诗歌,古体、近体都有,诗歌的感情炽热,想象丰富。诗人创作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是集中而凝练的,诗歌教学就要使学生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感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体味它的情感,理解富含在它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感受诗篇独特深厚的艺术力量。我们通过“以诗解诗”不但可以收到形象而深刻、清晰而丰富的理想教学效果,还可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个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若逐词逐句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但以学生熟悉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句对照理解,展开联想,学生则欣然意会,豁然开朗。教师可进一步抓住时机,运用诗句,启发联想: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中大凡写“水”便是写时间或言愁。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都是借助奔流不息的河海之水抒写面对时间流逝的一种焦灼;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样讲解,不但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开发,诗歌的寓意也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的和谐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师的教学语言来传授给学生,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状态的形成。因此,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及语言的内在逻辑性等就十分重要。具体说来,语言美,就是要做到“准确、简洁、文雅”。准确是指用语符合语法的规则,讲述准确而亲切、生动,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口语表达难免重复,但那重复是肯定的强调,不是嗫嚅的吞吞吐吐。简洁是指语言简练,不嗦;讲课不能像有的领导作报告,可以装腔拿调,如果这样,会使学生厌恶、反感。文雅是指不能有污言秽语,不能使用有损学生尊严或辱骂学生的不文明语言,而是尽可能使用鼓励、赞扬的语言,给学生以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使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以及含蓄、幽默的语言形式,使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结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让教师带有审美
色彩的话语,成为精致的钥匙,开启学生的记忆,开启学生的审美空间。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和谐
在恰当的教学手段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之间,教师也能创造出和谐美。教学手段运用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功效,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深刻道理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把语言文字的抽象转化为形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演绎课程文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确实发挥了很好的辅助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学生欢迎。但课堂教学手段应是多样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手段,应视具体授课篇目而定,如果不加区别,不根据实际需要,一味地强调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其效果也不见得就是好的。如果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缺少了教师的引导,缺少了师生间必要的交流,有时是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的。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手段和谐,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广播电视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语文认知基础的和谐
广播电视大学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但参差不齐,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所以,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把握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继续拓宽文学视野,加强人文素养。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要根据社会的情况,加大大学语文的容量,既要讲解大家的大作品,也要补充一些简短的时文,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习,倡导自主、讨论、合作、研究式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和谐,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和谐
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不同的内容可以用同一形式表达;同一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的,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为同一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我们要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来传授特定的教学内容,这样往往可以收到其他教学形式所收不到的教学效果。
广播电视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不少诗歌,古体、近体都有,诗歌的感情炽热,想象丰富。诗人创作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是集中而凝练的,诗歌教学就要使学生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感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体味它的情感,理解富含在它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感受诗篇独特深厚的艺术力量。我们通过“以诗解诗”不但可以收到形象而深刻、清晰而丰富的理想教学效果,还可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个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若逐词逐句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但以学生熟悉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句对照理解,展开联想,学生则欣然意会,豁然开朗。教师可进一步抓住时机,运用诗句,启发联想: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中大凡写“水”便是写时间或言愁。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都是借助奔流不息的河海之水抒写面对时间流逝的一种焦灼;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样讲解,不但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开发,诗歌的寓意也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的和谐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师的教学语言来传授给学生,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状态的形成。因此,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及语言的内在逻辑性等就十分重要。具体说来,语言美,就是要做到“准确、简洁、文雅”。准确是指用语符合语法的规则,讲述准确而亲切、生动,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口语表达难免重复,但那重复是肯定的强调,不是嗫嚅的吞吞吐吐。简洁是指语言简练,不嗦;讲课不能像有的领导作报告,可以装腔拿调,如果这样,会使学生厌恶、反感。文雅是指不能有污言秽语,不能使用有损学生尊严或辱骂学生的不文明语言,而是尽可能使用鼓励、赞扬的语言,给学生以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使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以及含蓄、幽默的语言形式,使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结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让教师带有审美
色彩的话语,成为精致的钥匙,开启学生的记忆,开启学生的审美空间。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和谐
在恰当的教学手段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之间,教师也能创造出和谐美。教学手段运用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功效,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深刻道理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把语言文字的抽象转化为形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演绎课程文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确实发挥了很好的辅助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学生欢迎。但课堂教学手段应是多样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手段,应视具体授课篇目而定,如果不加区别,不根据实际需要,一味地强调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其效果也不见得就是好的。如果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缺少了教师的引导,缺少了师生间必要的交流,有时是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的。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手段和谐,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