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课堂上,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并去研究和探索真理,是提高教学效果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将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生物课堂讨论时机的选择。
一、在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时进行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如在教学“新陈代谢与ATP”内容时,为了加深对ATP功能的理解,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然后为学生提供培养皿、试管、ATP制剂、0.1%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捣碎的活荧火虫尾部发光器等必需品,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在需要突破难点时进行
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原理或规律等,设计一些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讨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这样一道遗传概率计算题目: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若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则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此题思维的起始点较高,有一定难度,如果直接让学生计算,很有可能无法应答。此时,教师可以将此题由浅入深略作分解,增设以下几个问题:①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②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③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多少?④至少患一种病的概率又是多少?让学生思考、讨论、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来求解该问题就轻松多了。这种由浅入深增设问题台阶的方式,易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强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在需要巩固总结时进行
讨论是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详尽清晰,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请你运用光合作用知识,谈谈如何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番茄的产量?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从学生提供的多种方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已较好把握了这节知识的脉络和骨架。
四、在需要扩展深化知识时进行
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如在学习“生殖的类型”这一节时,可以在无性生殖中插入克隆动物“多莉”羊的有关知识,并让学生讨论:克隆技术有何应用前景?克隆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也可以在有性生殖中增加孤雌生殖等知识,并提出如下问题:若一只雄蜂一次形成的全部精子都分别与卵细胞结合,且都能发育成新个体,则其中的雄蜂占多少?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通过对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不仅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在需要联系实际时进行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如在学了“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节后,教师发问:①如何提高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②人在何种情况下需服用多酶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可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在学生情绪低落时进行
教育心理理论证明,课堂开始后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课堂的最后10分钟,学生则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这两段时间里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注意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如在讲“细胞的癌变”时,发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尽头不足,此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常见的癌症有哪些?②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有哪些?③如何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思维被迅速激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七、在学生见解不同时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辩,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施加给学生。如在学习“无性生殖”之克隆技术时,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克隆人”行否?顿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有的给“克隆人”投赞成票,理由是克隆人有市场需求,可以使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妇、中老年不幸丧子的夫妇等再次拥有自己的孩子;有的认为反对“克隆人”没有商量,理由是克隆人的出现将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观念,等等。最后由教师综合分析、补充完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积极作用。
八、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进行讨论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古怪离奇、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千万别取笑或批评学生,而首先要表扬他们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还要善于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要耐心与学生一起探讨、解答,切莫不了了之。如学了“细胞的衰老”后,学生提问:“目前抗衰老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果抗衰老研究取得成功,那么没有衰老的世界将会产生什么结果?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提问,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在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时进行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如在教学“新陈代谢与ATP”内容时,为了加深对ATP功能的理解,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然后为学生提供培养皿、试管、ATP制剂、0.1%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捣碎的活荧火虫尾部发光器等必需品,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在需要突破难点时进行
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原理或规律等,设计一些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讨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这样一道遗传概率计算题目: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若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则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此题思维的起始点较高,有一定难度,如果直接让学生计算,很有可能无法应答。此时,教师可以将此题由浅入深略作分解,增设以下几个问题:①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②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③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多少?④至少患一种病的概率又是多少?让学生思考、讨论、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来求解该问题就轻松多了。这种由浅入深增设问题台阶的方式,易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强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在需要巩固总结时进行
讨论是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详尽清晰,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请你运用光合作用知识,谈谈如何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番茄的产量?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从学生提供的多种方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已较好把握了这节知识的脉络和骨架。
四、在需要扩展深化知识时进行
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如在学习“生殖的类型”这一节时,可以在无性生殖中插入克隆动物“多莉”羊的有关知识,并让学生讨论:克隆技术有何应用前景?克隆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也可以在有性生殖中增加孤雌生殖等知识,并提出如下问题:若一只雄蜂一次形成的全部精子都分别与卵细胞结合,且都能发育成新个体,则其中的雄蜂占多少?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通过对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不仅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在需要联系实际时进行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如在学了“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节后,教师发问:①如何提高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②人在何种情况下需服用多酶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可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在学生情绪低落时进行
教育心理理论证明,课堂开始后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课堂的最后10分钟,学生则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这两段时间里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注意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如在讲“细胞的癌变”时,发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尽头不足,此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常见的癌症有哪些?②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有哪些?③如何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思维被迅速激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七、在学生见解不同时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辩,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施加给学生。如在学习“无性生殖”之克隆技术时,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克隆人”行否?顿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有的给“克隆人”投赞成票,理由是克隆人有市场需求,可以使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妇、中老年不幸丧子的夫妇等再次拥有自己的孩子;有的认为反对“克隆人”没有商量,理由是克隆人的出现将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观念,等等。最后由教师综合分析、补充完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积极作用。
八、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进行讨论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古怪离奇、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千万别取笑或批评学生,而首先要表扬他们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还要善于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要耐心与学生一起探讨、解答,切莫不了了之。如学了“细胞的衰老”后,学生提问:“目前抗衰老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果抗衰老研究取得成功,那么没有衰老的世界将会产生什么结果?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提问,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