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xiaonv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景坚定了中国人放弃资本主义的决心,近代中国的三次探索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导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指引。这次选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还为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
  【关 键 词】历史 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
  1840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中国人继续沿着封建社会轨迹苟延残喘的梦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痛苦深渊。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先进分子必然追求新的理论,探求新的道路。在经历了80年艰难探索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旧的严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遭受了新的残暴的民族压迫。中国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这一切深深地刺痛着每个爱国者的心,驱使他们苦苦追寻拯救国家的道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前,一种方案是在继续维护封建主义旧秩序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另一种方案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一种方案主要体现于洋务运动。外国的频繁入侵、中国的节节败退、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都表明原有的封建正统思想已经不可能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但他们学到的只是外在的技术,而不是内在的治国方略,目的是挽救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非建立新制度。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这个方案的破产。
  第二种方案有了新的指向,那就是追求资本主义。林则徐编纂《四州志》,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太平天国将领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的生产关系;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曾在日本留学相当熟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宋教仁在被刺前一个月,还兴高采烈的发表演说:“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的大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致力于选举运动;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1]但是,在西方取得过一些成效的政治制度,被移植到中国社会这块土壤后,却全然变了样,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议会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最后,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复辟帝制。
  随着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中国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脆弱的西方式民主荡然无存。中国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一步步地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景坚定了中国人放弃资本主义的决心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了极度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真的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吗?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震惊了整个世界。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方式清楚地暴露出来,引起了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前途的怀疑。李大钊指出:“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2]。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资本主义危机也强烈地震撼了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思想界。据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所言,他到了欧洲之后,没有看到一点点西方文明的好处,所看到的完全是一副文明的破落图,拜访了西方很多的著名的人士,但这些人士没有给他一点点西方文化有希望的信息。他说:“社会革命,恐怕是20世纪史唯一的特色,没有一国能免……”[3]梁启超素以政治态度温和而又富于敏感著称,他的言论自然会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
  周恩来和蔡和森到欧洲去勤工俭学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危机。政治上表现在阶级斗争日趋激烈,经济上表现为经济体制日见衰退紊乱,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则是怀古主义、悲观主义盛行。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途径,为日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
  三、近代中国的三次探索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导向
  古代中国就有大同和均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近代形成了三种具有中国特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它们都包含着社会主义的内在导向,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扎根准备了丰厚土壤。
  一是洪秀全为代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空想社会主义方案,主要反映在《天朝天亩制度》中。这个纲领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所要求的平等、平均、通天下皆一式的观念。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农民阶级以战斗的姿态把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提了出来,并朦胧地触到了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前景。
  二是康有为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康有为的《大同书》里所描写的未来社会是平等、大同的世界,去了“九界”,主张男女平等。他认为只有清除了这些界限,人类才能进入完全平等的社会。《大同书》是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关于理想的论述超出了小生产的狭隘眼界,主张在现代化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人人平等、美好自由的新社会,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已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理想的美好社会。
  三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生空想社会主义。他所追求的是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但又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狀况,所以他在追求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同时,又想到必须用社会革命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中。他提出的民生主义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成就,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和现实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它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提出来的。   四、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指引
  正当中国人陷入迷惘之际,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立刻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他们开始放弃资本主义,转而追求社会主义。李大钊马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应该说,俄国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俄国广泛地传入中国。
  社会主义俄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截然不同的态度更坚定了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决心。俄国接连发表了几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时代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本是战胜国的中国当做战败国对待,这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还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所报有的幻想。两相对比,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走俄国人的路是中国人唯一的选择。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尽管当时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但他们却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学说进行过全面的研究,并且获得了基本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相信一种主义,不应该空空洞洞的盲从,必定要知道他的精髓所在。”[4]1919到1922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发表了《马克思学说》,这些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李大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他的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即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而阶级斗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强调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且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五四运动前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也相继传入中国,其中较突出的有工读互助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起来后,有的就开始了实践。比如: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一些进步青年建立了许多工读互助团,他们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实践“共产的生活”。但是,工读互助团不到半年就失败了,这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深刻的反省和理性的思考,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学习研究,他们感悟到要救国就要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实行彻底的改造;国家的最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只有政权被无产阶级所掌握,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取得胜利。
  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还发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激烈论战。论战的焦点主要是:中国是否需要革命;中国革命是否需要马克思主義的指导;中国到底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还是建立社会改良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党。经过论战,中国的思想界辨识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随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流派逐渐走向破产和没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宋教仁集(下册)[M].中华书局,1981:456.
  [2]李大钊文集(上)[M].人民出版社,1984:565.
  [3]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23.
  [4]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J].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5月1日.
其他文献
无论你是期盼着,还是惧怕着,这一年的尾巴终于还是来了。过去的日子都是历史,正如古人说,有终即有始,有始就有终。世人每每喜欢为历史做总结。也是,历史就如明镜,可以以之鉴今,而作为历史构成因素之一的文化,自然也就举足轻重了。       两岸作家交流会    今年4月2日,北京,一个春风拂面的晚上,《社会观察》与海峡两岸的作家亲切交流,陈若曦、邓友梅、刘恒等数十位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文化界人士应邀参加。根
期刊
霍州煤电集团公司是山西省的一个大型骨干煤炭企业。自2000年12月改制和2001年10月加入山西焦煤集团以来,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坚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  面对霍州的一些突出矛盾,霍州集团实施“南下北上、东进西扩”的发展策略,走出去联营购并改造地方小矿、并对周边资源进行整合和统一规划,从而扩大产量规模和资源储量的“低成本战略”。  继1997年“南下”洪洞兼并三交河、回坡底
期刊
2003年9月新的《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而北京朝阳法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从2002年的194件,迅速攀升到650件,2004年更猛增到1898件。北京海淀法院自新《条例》实施以来,半年时间内受理的物业纠纷案件扩大的4倍。北京崇文区法院,2005年1月至5月,涉及物业纠纷的立案数,较2004年同期上升了50%。很多存在物业纠纷的小区内各种暴力对抗事件层出不穷,有些卷入纠纷的业主在对抗事件中被打
期刊
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业主强制执行一事,余烟尚未散尽。地处北京通州区的自然佳境小区再次爆发了物业冲突,三起打砸事件引起了该小区业主的普遍不安,一些业主甚至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再这样闹下去迟早非出人命不可!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暴力冲突的双方却不再是业主和物业公司。相反是为了物业公司的去留问题,引发的业主与业委会之间的纷争,双方大打出手,一时震动了整个京城。这一事件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业主内战”!    
期刊
两岸破冰    2005年,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关键性的一年,确切的说,是正义终归要战胜邪恶、真理终会拆穿谎言的象征性的一年。我们不仅看到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希望,更有了两岸共同努力的信心。  台湾与大陆间,有着太多的微妙之处。  几年前,陈水扁肆意挑衅大陆而提倡的“一边一国”政策,曾令局势一时间高度紧张,如寒流般使本来就脆弱不堪的两岸关系迅速结冻。而后的今年,从台商春节包机直航到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
期刊
【内容摘要】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路径 行动指南 根本保障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
期刊
【内容摘要】1992年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之行,邓小平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南方谈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点亮了前进的明灯。同时,这次谈话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日趋成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初步的思考。  【关 键 词】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 思考  改革开放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部分,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地位日趋明显。经济
期刊
【内容摘要】农业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受不可抗御的自然风险之约,又受土地、经营规模、社会传统的限制,是一个弱势产业。在新社会,依靠农业的积累,为发展工业积累资金。基于农业的特殊地位和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期刊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与革命时期相比,面临着党自身、群众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变化的挑战,具体来说包括党的群众工作目标、群众工作方法、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群众自身阶层的变化、意识形态包容性变化、民主法治观念的程度不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信息传播媒介变化、社会力量的兴起与整合等变化,我们党只有把握住这些变化,才能使党的群众工作更科学,使党的群众工作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
期刊
【内容摘要】人性假设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党风廉政建設主要是党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过程,所以人性假设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意义重大。党成立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逻辑基点经历了由“道德人”假设到“经济人”假设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扭转现阶段反腐败的巨大压力的局面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道德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 党风廉政建设  从党的成立一直到建国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经历了从“道德人”的逻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