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时任华州司功参军)。这首诗大约写于旅途中。此时,唐军兵败邺城(今河南安阳),大将郭子仪收集残兵,断河阳桥,保洛阳。形势十分严峻。诗人在沿途目睹这次惨败后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便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新婚别》是这组诗中之一首。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自开头至“何以拜姑嫜”,为第一段,主要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反映了不合理的府兵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开头二句以比兴起,宛转地道出了这个女子的哀怨。“兔丝”,即兔丝子,是一种柔弱的蔓生植物,须缠绕在其他植物坚硬的枝干上才能向上生长。“蓬麻”,蓬草和麻,两种都长得不高的弱小植物。正因为如此,所以菟丝子附在蓬、麻身上,引蔓自然不会太长。这个比喻很恰当,把封建社会女子经济不独立,只能依靠丈夫才能生活的情况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接下二句,则直言道出新娘子的哀伤与愤懑。下八句是新娘子申述“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理由。“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是第一个理由。“结发”,即结婚。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席”,用芦苇或竹篾等编织的床垫。“床”,有人释为“古代坐榻”,似不确。刘熙在《释名》中说:“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古代在没有凳椅之前(汉代还没有凳椅),床,既当卧具,又可当坐具。而“榻”,虽然在《说文解字》中说:“榻,床也”,但却不能用来睡觉。因此,这里的床不是“坐榻”,而是指卧具。温庭筠诗《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中之“床”,即用此义。以上二句意谓,结婚做了你的妻子,连你家床席还没有睡暖。这里是极言二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太短暂。“暮婚”,古代婚礼一般均在黄昏举行,故“婚”原写作昏。“无乃”,语气词,岂不是。此句以反诘语出之,充分表达了新娘子激动的心情。“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是第二个理由。“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这里本不是唐朝边境,但安史之乱后,叛军紧逼洛阳,唐军节节败退,河阳便成了边防。诗人用“守边”二字,似颇有深意。这次战争的性质不是如《兵车行》中所写的开边拓土的侵略战争,而是一场保卫家国的正义战争。二是语中暗含讥讽,叛军竟打到了东都附近的河阳,说明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昏愦无能。三是既然征夫是去守边打仗,那就凶多吉少,因而“晨告别”,很可能成为“永诀”。这便道出了“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真正理由。当然,至于“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也不能不算理由,但那是次要的。“姑嫜(zhQng张)”,即公婆。古礼规定,结婚三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确定身份。现在新郎在结婚次日即出征,所以新娘子才为自己的身份不明而为难。
自“父母养我时”至“兵气恐不扬”,为第二段,主要写新娘子的矛盾心理和转而支持丈夫“事戎行”的思想过程。前四句写新娘子对婚前生活的回顾和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所谓“日夜令我藏”,当有两层含意:一是表示父母非常疼爱女儿,把她当作宝贝一样藏在深闺;二是封建意识作祟,认为未婚女孩子不可抛头露面。“生女有所归”,意谓有了女儿最终总要嫁人。“归”,指女子出嫁。古人认为,女儿的最终归宿是婆家,所以嫁女曰归。“鸡狗亦得将”,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将”,跟随。这句诗是诗人故意把新娘子的愿望压得很低,目的是为下二句作铺垫。意思是说,新嫁娘的要求并不高,只图好坏嫁个男人过日子即可,不想却嫁个“往死地”的“暂时人”。这怎能不令她伤心难过,柔肠百折呢!但接下二句,她又说:“我本来决心要跟你一起去,但会把事情弄得更复杂、更糟糕。”“苍黄”,《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本义当极大变化讲,这里引申为急遽失措。下四句是写新娘子对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从“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到“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新娘子的内心经过了多么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啊!写到这里,新娘子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她深明大义,又识大体,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甘愿作出自我牺牲。“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二句,典出《汉书·李陵传》:“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兵气”,即士气。“不扬”,即不振。
自“自嗟贫家女”至结尾,为第三段,主要写新娘子对丈夫的忠贞爱情,其中也包含爱国深情。前二句写未早成婚的原因是家贫而嫁妆难致。既然“罗襦裳”是“久致”而得,所以新娘子对它分外珍视。但是下二句忽又一转,说:“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这里不仅表现新娘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且包含了她一片爱国之心。她之所以要决绝地“对君洗红妆”,就是要以对丈夫的忠贞来鼓励他去英勇杀敌,保卫国家,因此,我们不能不为这位普通妇女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最后四句,紧承上二句诗意,新娘子又以“大小必双翔”的百鸟作比,继续向丈夫表述自己的坚贞之情,以坚其斗志。“错迕(wL五)”,错杂违迕。这里当不如意讲。“望”,期望团聚。这四句诗既是这一小段的收束,也是全诗的总结。女主人公虽然仍有哀怨和伤感,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样的结尾,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综上所析,这首诗通过一个新娘子的自述,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思想矛盾,表现了一个普通妇女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谴责了安史之乱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罪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时任华州司功参军)。这首诗大约写于旅途中。此时,唐军兵败邺城(今河南安阳),大将郭子仪收集残兵,断河阳桥,保洛阳。形势十分严峻。诗人在沿途目睹这次惨败后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便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新婚别》是这组诗中之一首。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自开头至“何以拜姑嫜”,为第一段,主要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反映了不合理的府兵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开头二句以比兴起,宛转地道出了这个女子的哀怨。“兔丝”,即兔丝子,是一种柔弱的蔓生植物,须缠绕在其他植物坚硬的枝干上才能向上生长。“蓬麻”,蓬草和麻,两种都长得不高的弱小植物。正因为如此,所以菟丝子附在蓬、麻身上,引蔓自然不会太长。这个比喻很恰当,把封建社会女子经济不独立,只能依靠丈夫才能生活的情况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接下二句,则直言道出新娘子的哀伤与愤懑。下八句是新娘子申述“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理由。“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是第一个理由。“结发”,即结婚。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席”,用芦苇或竹篾等编织的床垫。“床”,有人释为“古代坐榻”,似不确。刘熙在《释名》中说:“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古代在没有凳椅之前(汉代还没有凳椅),床,既当卧具,又可当坐具。而“榻”,虽然在《说文解字》中说:“榻,床也”,但却不能用来睡觉。因此,这里的床不是“坐榻”,而是指卧具。温庭筠诗《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中之“床”,即用此义。以上二句意谓,结婚做了你的妻子,连你家床席还没有睡暖。这里是极言二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太短暂。“暮婚”,古代婚礼一般均在黄昏举行,故“婚”原写作昏。“无乃”,语气词,岂不是。此句以反诘语出之,充分表达了新娘子激动的心情。“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是第二个理由。“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这里本不是唐朝边境,但安史之乱后,叛军紧逼洛阳,唐军节节败退,河阳便成了边防。诗人用“守边”二字,似颇有深意。这次战争的性质不是如《兵车行》中所写的开边拓土的侵略战争,而是一场保卫家国的正义战争。二是语中暗含讥讽,叛军竟打到了东都附近的河阳,说明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昏愦无能。三是既然征夫是去守边打仗,那就凶多吉少,因而“晨告别”,很可能成为“永诀”。这便道出了“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真正理由。当然,至于“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也不能不算理由,但那是次要的。“姑嫜(zhQng张)”,即公婆。古礼规定,结婚三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确定身份。现在新郎在结婚次日即出征,所以新娘子才为自己的身份不明而为难。
自“父母养我时”至“兵气恐不扬”,为第二段,主要写新娘子的矛盾心理和转而支持丈夫“事戎行”的思想过程。前四句写新娘子对婚前生活的回顾和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所谓“日夜令我藏”,当有两层含意:一是表示父母非常疼爱女儿,把她当作宝贝一样藏在深闺;二是封建意识作祟,认为未婚女孩子不可抛头露面。“生女有所归”,意谓有了女儿最终总要嫁人。“归”,指女子出嫁。古人认为,女儿的最终归宿是婆家,所以嫁女曰归。“鸡狗亦得将”,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将”,跟随。这句诗是诗人故意把新娘子的愿望压得很低,目的是为下二句作铺垫。意思是说,新嫁娘的要求并不高,只图好坏嫁个男人过日子即可,不想却嫁个“往死地”的“暂时人”。这怎能不令她伤心难过,柔肠百折呢!但接下二句,她又说:“我本来决心要跟你一起去,但会把事情弄得更复杂、更糟糕。”“苍黄”,《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本义当极大变化讲,这里引申为急遽失措。下四句是写新娘子对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从“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到“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新娘子的内心经过了多么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啊!写到这里,新娘子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她深明大义,又识大体,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甘愿作出自我牺牲。“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二句,典出《汉书·李陵传》:“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兵气”,即士气。“不扬”,即不振。
自“自嗟贫家女”至结尾,为第三段,主要写新娘子对丈夫的忠贞爱情,其中也包含爱国深情。前二句写未早成婚的原因是家贫而嫁妆难致。既然“罗襦裳”是“久致”而得,所以新娘子对它分外珍视。但是下二句忽又一转,说:“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这里不仅表现新娘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且包含了她一片爱国之心。她之所以要决绝地“对君洗红妆”,就是要以对丈夫的忠贞来鼓励他去英勇杀敌,保卫国家,因此,我们不能不为这位普通妇女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最后四句,紧承上二句诗意,新娘子又以“大小必双翔”的百鸟作比,继续向丈夫表述自己的坚贞之情,以坚其斗志。“错迕(wL五)”,错杂违迕。这里当不如意讲。“望”,期望团聚。这四句诗既是这一小段的收束,也是全诗的总结。女主人公虽然仍有哀怨和伤感,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样的结尾,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综上所析,这首诗通过一个新娘子的自述,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思想矛盾,表现了一个普通妇女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谴责了安史之乱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罪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