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本身比较枯燥无味,如果课堂形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更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紧张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唤醒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好政治课的前提。“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主动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就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还要注意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好奇是人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必须加以保护和鼓励,并努力调动和培养。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问:“猿猴是怎样变成人类的”,“为什么现在动物园的猿猴没能成为我们人类”等。这些问题是很有挑战性的,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猿猴的头颅和现代人的头颅让大家识别,并试着说明原因,从而为学生探求新知创设了情境。
  营造了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也就创设了一个爱学、乐学的情境。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将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学生生活,以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政治课学生能否听得进去,取决于学生能否听懂,因此,教师所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复杂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浮现出来,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而产生学生新知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握知识结合点。经调查表明,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知识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如在讲授国家的出现过程时,先让学生思考:“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想到了“生产力的发展。”再因势利导“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有了私有制,后来又形成了哪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学生马上就想到的答案。然后再问学生:“两者的关怎样?”学生不回答就能明白这一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结合点,问学生“它们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结果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知识——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总给人一种严肃、枯燥的感觉,要改变这种局面,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生动幽默的语言自然起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作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 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身。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一比喻,就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学生学起来也感到轻松。
  政治课上如果语言生动幽默,达情达理,就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形象比喻、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心运用。如在讲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时可以运用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又比如在讲述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时,把农民形象地比喻为“1007部队”,“1”是一条扁担,“00”是两只水桶,农民种地就是拿一把锄头,刨一个坑,撒上种子,然后挑水浇地。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我国几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生产状况。
  
  四、巧用肢体语言激发兴趣
  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原理、观点,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如课堂上个别同学产生了不想听的情绪,这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轻轻走到他跟前用手轻轻抚摸一下他的头,他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转。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既要遵循认知的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手段方法、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琳琅满目的作文书遍布大街小巷时,显然,爱读书的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作文不具体,或具体了却很平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  第一,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或观察了之后不思考;第二,小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很欠缺;第三,小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尤为突
期刊
自古就有云:“百善孝为先”“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孩子从小就懂得感谢父母,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对于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来说情况却不容乐观。笔者作为一名山区教师仅对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感谢父母谈些个人鄙陋的想法。  一、现状分析:  山区孩子大多数为留守
期刊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上机实践占据了很大的课时比例。但在上机课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共性的,也有些问题是个性的。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在授课前有预见性地进行讲解,在上机时突遇的同性问题,也可以暂停学生的练习,进行集中讲解。难的是学生遇到的个性问题,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而教师只一人,总是顾此失彼,忙不过来。  学生中总有对计算机有着浓厚兴趣的,笔者就在
期刊
语法教学不能成为知识的堆砌,要讲究策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验与探索,认为在语法教学中如果能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不同语法项目的教学,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间隔  适当的时间间隔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刚学过的语法项目,并可以为将要学习的下一个语法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法框架体系,从而对学生掌握上一个语法项目和学习下一个语
期刊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作文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而“作文”又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里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学生们今后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原因:1.学生词汇量少,会说的字词不会写,头脑中积累的词汇贫乏,为学生写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社交范围小,学生每天只接触学校、家庭这样的小范围,写作的空间越来越小;3.不会观察,没有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走马观花的看事物,没有自己的新看法。我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学校的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教育界对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总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却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
期刊
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怎样上好一节地理课,吸引学生兴趣呢?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一)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
期刊
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差距,后进生是相应存在的。老师要努力帮助他们,实施有效对策,让学生转变学习心态,不怕困难地积极投入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一、中学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   1.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   2.缺乏自信心。课堂上
期刊
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误区中:以教师传授为主,轻视学生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学”几乎等同于“听讲”、“抄写”、“记忆”,“教”几乎等同于“讲解”、“灌注”、“考试”、“评分”。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不强,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课业负担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大事,是千秋大业教育为本的根本所在,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政治理论课要关注教学初中学生的思想和实践,贯彻理论联系的实践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改变教育观念,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目前,初中学生的思考远远超出教科书范围。因此,为进一步教育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