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比较含蓄,开口较难,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和锻炼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胆量,提高交流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交流
  学生要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高交流能力,必须通过自己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例如,教“in, on, near”等介词时,如果教师只在黑板上板书这几个单词让学生跟读,再给几个相关的句子让学生跟读,结果是学生只会读这几个句子,却不会使用这些介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一棵大树和一间房子,让学生用鼠标把小动物拖到大树、房子的有关位置上,一边做一边说:“The dog is near the tree. The cat is on the house.”让学生一边根据自己的意愿把不同的动物放在不同的位置,一边用英语把句子说出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介词的含义。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因此,教学中适当引进一些让他们舒展身体,活动四肢的教学活动,既可以调节他们的神经,又可以使他们通过这些有意义的动作表演感受知识的乐趣,从而更愿意张口去表达。如让学生猜猜:“Where’s Miss Chen?”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回答:“She’s in the kitchen/bathroom.”再如创设情境设计对白,帮一迷路小孩找妈妈:“I can’t find Mum. Where’s she? ”“She’s in the park. I bring you there.”学生通过表演,将真实的场景再现,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二、有效提问,让学生行云流水的交流
  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够充分把握与整合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使之对教学产生最佳的影响。课堂进程中不同提问的灵活运用往往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过渡环节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不留痕迹。
  《牛津小学英语》4B,教学内容为“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等句型。上课伊始,教师就以聊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自己的爱好:“I like…”随后提问学生:“Do you like…?How about you? ”在自然的交流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了上述三个句型。接着,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喜好,使他们放松心情,并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了提高设问教学的参与质量,问题要体现层次性,要让不同能力的学生产生共鸣,教师也可将竞赛融进问答活动中,这样能使活动呈现出热烈和紧张的气氛。如对问题的“抢答”便是一种促进学生迅速思考和充满挑战意味的活动,还可以采取“擂台”式的竞争方式,“擂主”的身份能否保持下去,取决于他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回答台下学生向他提出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学生间的设问,都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关注过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交流
  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而且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取得的进步也是不同的。教师设计的任务应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能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最终使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成功。
  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11 A good idea中的“Do you like…? Yes, I do. Let’s go…/What do you like? I like…”句型后,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将他们分成A、B、C三个组,然后给这三组分别布置任务:
  A组学生:以“A good idea”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运用上所学的重点句型,还有一些礼貌交际语。
  B组学生:完成调查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完成以下句子。
  I lik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Your friend’s name) like____________.
  _________ (Your friend’s name) like____________.
  C组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图片,运用所学的重点句型写句子。
  三项难度不同的作业不仅适应和满足了A、B、C三组学生的需要,并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语言能力训练。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首先需要听到清晰的语音语调,并需要大量的交际机会。作为教师,课堂上应该多讲英语,不断重复学生的回答,对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作出相应的回应。为支持、鼓励学生敢说英语、多说英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不要担心课堂中的沉默);
  ——回应学生时可以重复他们的话;
  ——不时地总结和评价每个学生的表现;
  ——多给学生开口的机会;
  ——对还没有准备好的学生不要强迫他们说。
  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小学英语课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教学也因此而更富有创造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轻松自如地使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小组活动,以便他们说得更多,最终达到运用英语交流的目的。交流,是小学启蒙学习的重要过程,它为初学者运用语言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条件,也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以及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静思默想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能促进思考,又能帮助理解;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关注阅读个体的差异。如何提高课堂中静思默想的实效,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觉得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最为重要,它会让课堂因安静而精彩。   一、用好初读前的期待与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学生静思默想课文之前,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要让七、八岁的儿童喜欢汉字,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能会认2000多个生字和会写1000个左右的汉字。在施教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学生,重在引导,让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有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学得主动,识字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自己有过彷徨和悲伤  在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重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关注的是学科知识,培养的是少数所谓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让精彩从头开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艺术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利用好游戏进行导入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导入新知能瞬间抓住儿童的心,起到
2010年7月,广西社会心理协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在广西医科大附小举办了一次“欢乐暑假心理团辅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孩子的体验,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感受成长,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一、活动内容  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群体:小学高年级学生及他们的家人。  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游戏与他们对话
班级是一个集体,其组成要素除了学生之外,还包括班主任和各科科任老师。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习惯都会影响这个集体,反过来,集体的环境和氛围又影响着每个成员。因此,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其工作核心是班级管理,而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把班级管理从一门科学提升到一门艺术,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是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都蕴含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自身,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有很多,但有两条是较为便捷的:一条是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另一条是充分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当前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不高。如何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遵循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兴趣引导,师生共同确定阅读篇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
目前,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日益成为一线教师和广大教研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开展课内外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而如何在小学英语分层教学中实现各层次学生之间真正地合作与平等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分层、合作、平等的教学理念出发,以教学实践构建新型的小学英语教学观,以求教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导入语十分关键,如同一幕戏剧的上演,语文课堂教学最需要的是“先声夺人”。那么,如何敲响这“先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确实应当“不同凡响”,需要作精心的艺术构思。  一、激情式  “情”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饱含真情的语言会紧紧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荣获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一篇文章中的一词一句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其内心的感情而精心挑选的,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加强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一、品词析句,增强语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为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品词析句,